(人民粤读·解码特区40周年⑦)特区之“特”没有终结,不进则退

张东方 王星 赵唯淞 李申

2020年08月30日20:21  来源:人民网-广东频道
 

  核心观点:

  □新时代经济特区发展,“特”的功能作用并没有终结,改革创新动力不能递减,而是目标更高、使命更重、责任更大。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先行示范区建设“双区驱动”,给经济特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大展身手的天地舞台。

  □在经济特区进一步发展中,内生性动力是否有所下降,特区能否继续保持新、奇、特,关键点在于激活存量,开发增量。

  □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兴起,后疫情时代全球的产业格局将面临大调整。特区如果不坚持改革创新,就会在这轮变局中不进则退。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经济特区如何作出新的作为?新使命呼唤新担当,经济特区又将如何“特”下去?

  在深圳、珠海、汕头等首批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节点上,“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调研采访团,深入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特区走读观察,寻找答案。

  随团调研的专家学者,专门就“特区如何特下去”“特区如何差异化发展”“特区如何抢抓大湾区机遇”等接受人民网专访。

  改革创新动力不能“递减”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征程上,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出水平。

  新使命下,经济特区如何开新局、走新路?

  “特区要保持‘特’色,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40年前,正是得益于党的政策,特区才得已诞生。”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产业政策与法规研究所行业改革发展研究室主任王夙说。

  在王夙看来,经济特区要继续特下去,还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特区的制度建设、继续保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氛围、强化本土人才培养和继续“筑巢引凤”。“制度建设归根结底就是明晰市场与政府的边界,就是明确政府的职权范围与干事程序,让市场规律在合理的范围内发挥资源要素的配置功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专家表示,在特区进一步发展中,内生性动力是否有所下降,特区能否继续保持新、奇、特,关键点在于激活存量、开发增量。

  “当下,经济特区与内地一些城市都面临共同发展难题,包括资源套利型、投资拉动型、规模扩张型、人口红利型等模式,已不可能再获得高速发展时期的丰厚红利。这就要求特区切实转变发展模式。”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何建华说。

  何建华认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不确定性重大风险考验。新时代经济特区发展,“特”的功能作用并没有终结,改革创新动力不能递减,而是目标更高、使命更重、责任更大,应当像深圳一样,继续发扬“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拓荒牛精神”,继续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试验平台,改革开放的开拓者、实干家。

  发挥各自独特优势走新路

  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赋予经济特区新的历史使命。深圳、珠海、汕头,三大经济特区如何寻找新的方位,把握好新的战略定位?

  “横向比较看,三个特区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环境、人文历史等存在差异。”何建华说,深圳毗邻香港,创建经济特区后承接香港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资源外溢,由一个昔日的小渔村崛起为大都市;比较而言,珠海毗邻的澳门,综合能级比不上香港,珠海的发展在集聚资源方面不如深圳;地处粤东沿海地区的汕头,则是自我发展,基本上周边没有资源可以吸附。

  “三区”(经济特区、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优势叠加的深圳,明显被寄予更高期待。“深圳的优势在于它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现代化的一张重要名片,周边又有香港这样的世界级城市联动。”王夙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定位,更是深圳拥有的绝无仅有的政策红利。

  何建华亦认为,要找好新时代经济特区新方位,深圳要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目标,由“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特别是要在治理现代化上不断探索,走出一条新路。

  “珠海临近澳门,但是由于澳门以娱乐与博彩业为主,珠海过去很难直接从澳门的发展中受益。”王夙表示,港珠澳大桥的修建,强化了大湾区城市群之间的联动。对于“宜居和生态”的坚持,是珠海的主要竞争力,一方面有利于吸引重视“生活品质”的人才,另一方面使得珠海不必为生态旧账买单。

  汕头如何崛起?随团专家都特别关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表示,国家在1980年设置四个经济特区,都有不同的考量。汕头之于区域布局的考量更重,汕头港的位置很重要。“我们不能只用一个维度(经济总量)来比较。当然,对于汕头,可能既有其区位的原因,也有其城市内生动力的原因,目前综合实力比深圳逊色一些。但汕头现在的产业发展和GDP增长都非常快。”

  “汕头有深圳、珠海都比不了的优势——侨胞。在新一轮开放热潮中,汕头应该充分发挥独特的人文人缘人脉优势,结合侨乡和营商环境的建设,找到新的出发点和增长点。”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专家建议称。

  抢抓大湾区机遇抱团发展

  于2017年启动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国家战略,既是广东新时期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新一轮升级的重大机遇。

  “广东省对于经济组团式发展、城市集群发展的思维模式越来越清晰。原先,各个城市都是单独打拼。现在,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整体,这种联动效应,会带来全新的机遇,融合发展的理念已经形成。”盘和林说。

  何建华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给经济特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大展身手的天地舞台。经济特区如何更有作为?“我的思考建议,一是形成协同共赢的合力,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和增长极;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增强核心引擎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三是继续发扬大胆试大胆闯精神,深入推进治理现代化探索实践。”

  王夙尤其期待深圳和香港抱团发展。王夙说,在粤港澳大湾区机遇下,深圳要与香港加强合作。深圳在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积累了先发优势,香港则有金融中心的地位优势,同时依托于众多世界级的知名高校,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有技术优势。深港之间的深度合作,空间很大。

  “特区面临着整个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改变,这也会带来新机遇。”盘和林表示,深圳一直在做产业升级,可是如果后面没有能够接棒的城市,可能原先的一些产业就“出国”了。“我们要思考,深圳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零部件是不是可以转移到其他城市去,这样既能够保证区位优势,又能保护产业链的完整性,同时又能有效供应。”

  “在新一轮产业分工中,汕头需要抓住机会。一个城市没有产业,再好的经济优势都会化为乌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每个城市来说都是机会。”盘和林说。

  相关链接:

 

(责编:李语、陈育柱)

关注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