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粤读·解码特区40周年①)守住改革创新的根和魂

吕绍刚 张靓雯

2020年08月24日12:00  来源:人民网-广东频道
 

  编者按:

  8月26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首批成立的经济特区迎来40岁生日。

  40年来,经济特区不辱使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在体制改革中发挥了“试验田”作用,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窗口”作用,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筚路蓝缕四十载,勇立潮头向沧海。新时代,经济特区如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握好新的战略定位,继续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改革开放的试验平台、改革开放的开拓者、改革开放的实干家,成为重要的课题。

  即日起,人民网广东频道将推出“人民粤读·解码特区40年”系列专家观点,敬请垂注。

 

  核心观点:

  □面向未来,特区仍然要高举改革创新的大旗,否则将会泯然于众人。

  在改革开放40年中,对市场,对规则的尊重是经济特区的独特气质。

  经济特区不仅已经拥有了40年改革开放所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更拥有得天独厚的制度性资本。

  经济特区要发挥创新引领作用,解决一些“卡脖子”问题,体现我们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提升话语权和竞争力。

 

  8月26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首批成立的经济特区迎来40岁生日。

  40年来,经济特区用实际行动创造数不清的“国内第一”:深圳诞生全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珠海首创百万“科技重奖”;汕头政府机关在国内首次向企业承诺“24小时内答复”;厦门建成我国第一个以“国际”冠名的民用机场……

  40年间,经济特区通过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书写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40年来,改革与创新,成为经济特区的“代名词”。

  需有承担改革风险的大无畏精神和担当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特区如何承担新使命继续“特”下去?专家们也提出自己的看法。

  “面向未来,特区仍然要高举改革创新的大旗,否则将会泯然于众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研究员王福强说,未来经济特区要继续打破枷锁,充分赋权市场主体,提供自由空间。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说:“经济特区不仅已经拥有40年改革开放所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更拥有在向国际惯例学习的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良好的社会规制和法律环境的厚重积淀。这一切无疑都将成为经济特区完成新时代新使命的得天独厚的制度性资本。”

  陶一桃认为,作为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产物与路径选择,经济特区的使命仍在继续着。“经济特区还要继续具备、保持率先改革的勇气,承担改革风险的大无畏精神和担当情怀。”

  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周顺波看来,新时代经济特区依然要继续发扬特区精神。“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制度创新,绝不能等靠要,而是要用不怕杀头的气魄,实现系统性、制度性、创造性转化,为全国树立制度标杆和示范。”

  在专家们看来,改革创新不仅是特区的天然使命,也是未来的道路方向。

  深圳市委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巡视员、副院长谭刚说:“改革创新是经济特区的根、经济特区的魂。”他认为,党中央兴办经济特区本身就是改革创新的产物,承担了重要的国家战略重任。未来,也得秉承改革创新之魂。

  以科技创新带动大湾区产业链的形成

  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国家战略,给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带来历史性机遇。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方面,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蓝图,都将助力创新发展持续走向纵深。

  王福强认为,“双区驱动”,是经济特区的重大政策机遇。创新发展除了科技创新外,更多是制度创新。对像深圳这样的先发地区来说,可以根据发展需求,拟定适合自身发展水平的制度体系,进而拥有更大的体制机制探索空间。

  “具体到深圳,要充分运用‘综合授权’这个政策工具,打开‘天花板’,争取适宜深圳发展的特殊政策。此外通过审慎包容监管,给市场主体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王福强说。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研中心,本身就意味着深圳要在基础研究上,在‘卡脖子’的技术问题上率先突破,同大湾区其他城市一起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

  “在关键领域,特别是重大装备领域,粤港澳大湾区内要形成‘核心循环’,使龙头企业与配套产业形成我们自己的产业链。”在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看来,经济特区的优势并非一成不变,“深圳早期的优势是毗邻香港,现在的优势是科技创新,要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链的形成。”

  更加主动学习借鉴探索国际先进规则

  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特区发展迅猛的同时,难免会产生“生长痛”。专家们认为,“痛”则变,变则通,通则达。

  在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袁持平看来,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时间相对较短,在产业链高端方面的短板较明显。“这就要求经济特区要率先有所作为,通过体制创新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比如加强同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是未来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王福强认为,经济特区要更加积极地进行制度现代化的探索。在改革开放40年中,对市场,对规则的尊重是经济特区的独特气质。“在下一轮制度型开放的过程中,经济特区应该主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规则,促进与港澳、国际规则的对接,再次成为制度现代化的试验田。”

  “经济特区要发挥创新引领作用,解决一些‘卡脖子’问题,体现我们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提升我们的话语权和竞争力。”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毛艳华说。

  王福强说:“特区未来的发展,政府应该更好地提供制度和法律上的支持,尊重市场规律,尊重企业家精神,宽容失败。这是改革创新赋予深圳的最大动能。”

  陶一桃表示,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要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成为创新中国的标志性引擎,要以深化改革的创新性实践,为中国社会的制度变迁与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具有说服力的实践模式与理论支撑,从而有可能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提供具有可借鉴意义的中国解决方案。

(责编:李语、陈育柱)

关注我们

  •  
  •  
人民广东人民广东 粤港澳大湾区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