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在广东起步,20年前的邓小平南巡讲话在广东发出坚持改革的强音。如今改革进入深水区,继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历来以“敢为天下先”著称的广东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再次担当起先锋角色,为全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角色转换投石问路,并提供了鲜明而重要的实践经验。
2010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坚定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在地方上,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实践的“大部制”改革颇引关注。顺德将41个党政部门合并减少到16个,被媒体与学者以“最大胆大部制”来形容。 顺德官方介绍,大部制改革按设计轨道运行,同时也遇到类似“上下对接”等需要进一步深化、探索的问题。2010年11月25日,广东省推广顺德经验,在25个县进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这被认为是对顺德大部制改革的肯定。
不久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出了重要部署,指明了“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三大方面的改革方向。
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在日前召开的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上透露,广东一直在考虑利用毗邻港澳、对外开放程度高的优势,加快建立主要面向港澳的自由贸易区。为此,广东已经就自由贸易区选址、范围、定位、任务和政策进行了超过半年时间的深入调研和系统论证,初步和香港、澳门特区政府进行了接洽和沟通,广泛征求了国家有关部门意见,力争拿出一个符合广东实际、切实可行的关于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好方案。粤港澳自贸区整体方案成熟后,将尽快向国务院申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改革历来都是老百姓关注的重点,一向以“敢为天下先”著称的广东曾是养老金制度和退休制度的五试点省市之一。几年下来,推行却并不容易。养老保障的天壤之别是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最大阻力之一。尽管国务院曾出台“职业年金”方案,可缩小事业单位人员参保后退休的差异,但这笔钱由谁出?是财政出、企业出,还是员工自己出,尚没有明确规定。因此,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任务艰巨。
在广东省深圳市、中山市等地区,不仅事业单位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公务员养老“并轨”也开始破冰。据中山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局长张洁艺说,中山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全部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尽管这项改革刚开始阻力也很大,但这部分人群不应该特殊,公务员、机关事业人员参保,能给群众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也是社会公平的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作出部署。《决定》提出,将从“同步增长”、“农民财产性收入”、“限制国企高管收入畸高”等方面着手改革。 如今的广东,一方面是全国第一GDP大省,另一方面也因区域内贫富差距悬殊而为人熟知。在最早走向富裕的同时,广东其实从未停止过探索收入分配改革的脚步。
广东省人社厅日前表示,今年将进一步规范公务员津贴性收入,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逐步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缩小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距,大力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活动。据了解,广东目前“企业工资集体协商三年行动计划”已全面实施,目前,广东全省组建工会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达到76.5%,广东已经启动了制定《广东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相关工作。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新一轮的改革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部署。可以预计,未来的改革路径,将始终贯彻和遵循本次会议的精神,使国民经济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不仅如此,公报还对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从而为国企改革的下一步战略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35年来,广东先行先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取得明显成效。珠海的国企改革尤其具有代表性:经历2000年开始的近千户劣势国企退出市场与2008年后战略重组形成13家主业清晰的国有企业集团,珠海正在探索第三轮国企改革创新路径。近日,珠海市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创新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将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全覆盖,将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的经营性国有资产逐步纳入统一监管体系,并探索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经营性国有资产统筹协调、分类监管的运行机制。
《决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广东的GDP和财政收入连年位居全国第一,但由于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基数大、民生保障历史欠债多、中央财政补贴少,某些民生保障指标的底线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先进省份相比有较大差距。四年投823.55亿元,提升城市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基础养老金等保障水平,让广东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到2017年走在全国前列。广东通过的《关于提高我省底线民生保障水平的实施方案》勾画的蓝图显示,力争四年内让广东底线民生有飞跃发展,将让5400多万人次受惠。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详细的描述。譬如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作为经济第一大省的广东,在经历了改革开放这些年的经济飞速发展以后,已经在努力尝试从旧式的工业化之路中走出。无论是碳排放交易的尝试,还是低碳城市建设,抑或以经济强省的姿态建设绿色生态大省,广东的创举都是在为全国探路。
近日,广东省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署关于共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省的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协议》)。双方将携手探索低碳生态城镇化发展模式,从推动城乡规划创新转型、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略建筑行动计划、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展开合作,力争到2020年使广东城市低碳生态建设整体水平大幅度提高。根据协议,住建部将积极协调财政部等有关部委,争取对广东给予资金支持。广东在协议期内也将募集不少于200亿元资金投入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落幕后,广东各地迅速掀起迅速掀起学习贯彻热潮。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强调,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来抓,要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增创广东发展新优势。广东要突出抓好经济体制改革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统筹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使各个领域的改革相互衔接、相互配套,增强改革措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形成合力。
改革的号角已在南粤大地吹起,十八届三中全会给出的改革要点,广东将会有如何表现,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