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等作出部署。人民网广东频道今起推出“三中全会精神全解读 深化改革看广东”系列策划,见微知著,从经济、社会、市场一线中发生的变化来观察升级版的广东经济。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是三十年改革史上极具力度的一笔。历经几度“解释”斡旋之后,中央财政终于“脱贫”。部分富裕省份比如广东,财政开始过“紧日子”。利弊均衡二十年之后,本届的三中全会,再度将财税改革提上日程。自1994年“顾全大局”后,年年“哭穷”的富省广东,再度迎来变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财税体制部分内容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包括三大方面:一,改进预算管理制度。二,完善税收制度。三,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聚焦“分税制”

“跑部钱进”与后分税制时代改革

    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前,由于向地方分权过度,中央财力急剧下降到了一个危险的程度。分税制改革,基本解决了这一问题。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历史上最成功、影响最深远的举措之一。 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分税制改革较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但限于当时的现实条件,还是留下一些没有预料到的问题。

弊端之“地方税源不足”

  • 相对于除国防和外交之外无所不包的事权,大多数地方政府都缺少足够的税基来源来充分履行自己的义务。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规模虽然看似还略大于中央级收入,但实际上真正可支配的部分却远没有统计报告中的那么多。

弊端之“专项转移支付太多”

  • 在中国公共财政体制中,迅速扩大的中央转移支付虽然有诸多优点和作用,但却有一个重大缺陷:不规定具体用途,可由接受拨款的地方政府自主安排使用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偏低,而指定了款项的全部或部分用途的专项转移支付规模太大。

“分税制”在广东

广东代表两会发言提分税制:地方的钱被拿走太多

    “希望国家财政对广东财政放水养鱼。”今年的“两会”上,广东代表指出中央拿得太多了。更有代表直言一个镇挣了一百块,镇级自留仅有12块。广东光支援别人,自己变穷得有点过了。财政部副部长会后遭到媒体围堵,为难地回应自己无法表态,代表意见很好回去好好研究。

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曾志权

  • “我一百个赞成中央少拿一点!就像现在困难地方找富裕地方要钱一样,广东多做贡献也是应该的。不过,广东在做贡献的同时,国家也应该考虑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加大对广东的支持,两者之间需要找一个平衡。”

财政部驻广东副监察专员匡邀仁

  • “经常听广东人说,广东人均财政支出全国排名人均倒数。这实际上是财政体制的问题。自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广东能花的钱就少了。虽然近几年中央财政对广东的转移支付逐步增加,但广东的人口较多增长速度快,人均就少了。”

内行说“分税制”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
一些应由中央负责的事务交给了地方,一些适宜地方负责的事务,中央承担了较多的支出责任。目前中央本级支出只占15%,地方实际支出占到85%,中央通过大量转移支付对地方进行补助,客观上影响地方政府的自主性。【财政部部长楼继伟】
一些应由中央负责的事务交给了地方,一些适宜地方负责的事务,中央承担了较多的支出责任。目前中央本级支出只占15%,地方实际支出占到85%,中央通过大量转移支付对地方进行补助,客观上影响地方政府的自主性。
【经济学家吴敬琏】
分税制的问题,是地方政府收入和他的支出责任不对称。不能简单的将问题归咎于分税制,体制造成了“跑步钱进”。官员们不希望用一个公式来算,而是希望自己有很大的一个裁量权。一个有权力的人不愿意交出他的裁量权。【经济学家吴敬琏】
分税制的问题,是地方政府收入和他的支出责任不对称。不能简单的将问题归咎于分税制,体制造成了“跑步钱进”。官员们不希望用一个公式来算,而是希望自己有很大的一个裁量权。一个有权力的人不愿意交出他的裁量权。

那些年,广东和财税改革的故事

1994年税改 朱镕基“游说”广东

    1993年7月23日,朱镕基在全国财政会议上谈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分税制改革的想法。这一消息不胫而走。不久,就收到了广东省委给中央写的报告,要求广东单独实行包干。
    广东两位主要负责人找到朱镕基,谈了两个多小时。他们心情沉重地问朱镕基,广东的特殊政策还要不要实行?如果包干制取消,我们还要不要在20年内赶上“四小龙”?
    后来,朱镕基要到一部分省区做解释工作。1993年9 月9 日大队人马出发,第一站是海口。参加谈判的有关人士介绍说,朱镕基去海南不是主要目的,他是冲着广东去的,先到海南是为迎接广东“谈判”的“练兵”。
    事后,朱镕基在评价广东时说:总体上讲,广东的同志最后顾全大局,牺牲自己部分利益,也是为了要发展中国经济,完成党中央交给的任务。

朱小丹进京“哭穷”

    每年的五六月份是北京最美的季节,也是财政部门口最热闹的时候。此时可以看到各省高级官员纷纷进京“哭穷”。
     2013年6月3日上午,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在北京拜会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并进行座谈。朱小丹向楼继伟表示,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军,希望财政部综合考虑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人均财力水平等因素,进一步加大对广东的支持力度。
     朱小丹来北京“哭穷”的理由是:广东省财政改革发展面临人均财力水平较低、区域经济财政发展不平衡、县域财政经济薄弱的局面。
     广东省不是唯一来北京“哭穷”的省份。在朱小丹拜会楼继伟之后的第三天,河南省省委书记郭庚茂、省长谢伏瞻一行出现在北京。此前的5月16日,还有河北省省委书记周本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