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東頻道

陽江海絲文化檔案:文化的起源

2023年01月06日18:22 |
小字號

我們從哪裡來?又將從何處去?這是從古至今,人類哲學的終極命題。作為生活在漠陽江兩岸的后人們,水稻的種子,已經在獨石仔洞穴旁的河岸邊發芽。先民用石器開墾出來的水田,成為漠陽江兩岸文明的開端。

這同樣是我們的疑問:家山故土上,最早的人類印跡在哪裡?我們的祖先又從何而來呢?

這是新中國建立后,針對西江流域有系統地對古人類遺址進行考古的第一次。漠陽江作為西江流域的一條入海大河,納入了本次考古的范圍。

一件件來自遠古的石器、骨器、動物化石,一枚一個一萬多年前的青年人的牙齒,這就是漠陽江兩岸第一個被發現的舊石器時代古人類遺址——陽春獨石仔。

從1964年至1983年,文博部門在這座高15米、寬2至8米、長40米、面積200多平方米的熔岩石洞中,先后進行了4次挖掘。

均發現有古人類的文化遺物,包括石器、骨器和動物骨化石等1400多件,遺留著大量人類食后所遺棄的螺蚌殼和動物燒骨化石。

1978年,北京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碳-14化驗室以螺蚌殼作標本進行的測定、北京大學碳14實驗室用獸骨化石作標本進行的測定,其結果:上文化層距今(1978,下同)為14262年,中文化層距今為15350年,下文化層距今為16650。據此,獨石仔洞穴遺址的年代定為舊石器時代晚期之末至新石器時代初期。

陽春獨石仔人類從哪裡來?

在對文化遺物進行分類時,考古隊員發現了一枚珍貴的舊石器晚期的“智人”牙齒。經過儀器鑒定,這顆牙齒的主人,是一名年輕力壯的青年智人。他們從何而來?是遷徙途中的過客,還是這片土地上的主人?

種種疑問,是人類學至今懸而未決又爭論不休的話題。

陽春獨石仔和海洋有什麼關系?

挖掘過程中,幾塊形體較大的打制石器引起了專家們的關注。它和其他石器的制式所有不同。人們驚訝地發現,這些石器具有明顯的印度尼西亞群島的“蘇門答臘式”特征。人們探尋獨石仔古人類秘密的目光轉向了更為南方的海洋。

獨石仔古人類又和印尼蘇門答臘島有著怎樣的往來?

據中山大學司徒尚紀教授在《中國南海海洋文化》一書中所說的,這七塊蘇門答臘式石器,卻是遠古人類留給后人的難得的遷徙証據。我們的文化基因,深深烙下了海洋的印記。大海再次神奇地為古人類的家居提供了幫助。

在獨石仔洞穴的洞口處,人們可從石灰岩那一道道平滑而彎曲的紋理細數海水一層層退卻的痕跡,從那一道道痕跡細數大地告別海洋的年輪。這些深溝洞穴,為走出叢林的古人類提供了天然的居住場所。

獨石仔古人類是如何生活呢?

獨石仔人類選擇居住的溶洞處在距河流較近且高於河面的位置,以便於生活取水,還可避免突發洪水等自然災害的影響。早已掌握石器制作的他們,從河床中輕易就能採集到加工石器的河礫石。漠陽江兩岸帶來了溫暖舒適的氣候環境,平緩清澈的河水和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成為獨石仔人狩獵覓食的豐厚糧倉。

漠陽江,這是一條在嶺南大地流淌的溫暖的大河,它從山川秀美處流出,東向奔騰到海,從始至終,水流豐沛,寬厚平和,河岸兩旁生物物種呈現出來的多樣性和豐富性,足以成為人類定居的母親河。獨石仔遺址挖掘出來的大量動物化石。

生態和食物,從來是指引人類歷史的第一手指。史前一萬年,漠陽江以其良好的生態,成為古人類遷徙走廊的重要據點。

獨石仔洞穴升起了第一堆炙烤食物的火,某一個智人的族群用他們手中的石器,敲打出漠陽江人類文明的前夜。

沿著西江流域,考古人員逐一探尋和挖掘出古人類在路上跋涉和相遇的身影。

這些洞穴的遺址顯示出許多共同的文化特征,証明先祖們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文化交流。無論這種交流是通過沖突還是交融完成的,智人進化的腳步開始加速。

農業的產生,是人類走進文明的標志。西江流域,是人類最早掌握水稻種植技術的地區之一。水稻的種子,已經在獨石仔洞穴旁的河岸邊發芽。先民用石器開墾出來的水田,成為漠陽江兩岸文明的開端。

我們不是無緣無故地來。我們也不應該漫無目的前行。我們的文化腳步走過沉陷海底的山脈,走過難尋蹤跡的遠古河流,下一段是大川還是平原?我們難以作出預判。沒有哪個地域、哪個族群的腳步一定會在歷史長河中留下轟然巨響,但我們知道,我們的視野正逐步變得開闊,我們的腳步逐漸變得輕盈,前面,或許是漠陽文化走出山梁的豐收曠野。

陽江廣播電視台、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聯合出品

總策劃:楊驍婷

總制片:李彪 潘衛國 馮兆發

總導演、撰 稿:潘衛國

(責編:朴馨語、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