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廣東頻道

這棟小樓見証了廣東黨組織發展壯大

2021年03月14日08:33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這棟小樓見証了廣東黨組織發展壯大

廣東省立宣講員養成所遺址。南方日報記者 王聰 攝

廣州市第十中學學生講解員在為參觀者講解。受訪者供圖

廣東省立宣講員養成所遺址還原上課時的黑板。南方日報記者 劉佳榮 攝

廣州市第十中學《紅樓溯往》等校本教材。南方日報記者 劉佳榮 攝

  春日午后,陽光正好。走在位於廣州市起義路素波巷的廣州市第十中學校園裡,一棟紅牆綠瓦的二層小樓惹人注目。走近看,一塊寫著“廣東省立宣講員養成所遺址”的牌匾懸挂在小樓正中,門楣上“黨的光輝照萬代”幾個大字熠熠生輝。

  1921年春,經過認真醞釀、准備、改組,廣東共產黨早期組織正式成立,成為中國共產黨在國內最早建立的六個地方組織之一,這棟小樓便是廣東早期黨組織的一個重要活動場所。廣東早期黨組織的成立,使得廣東的革命斗爭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小樓承載的故事不止於此。1922年1月爆發的香港海員大罷工、同年5月舉行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同年5月1日開幕的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等都與它有著密切聯系。

  今年3月,廣東省立宣講員養成所遺址迎來新一輪升級改造。在中國共產黨迎百年華誕的重要時刻,這棟小樓將以新面貌向世人展現那段歷史。

  奮斗之路

  早期組織

  從“廣東共產黨”到中共廣東支部

  黨的早期組織是何時在廣東建立的?曾主持編寫過《中國共產黨廣東地方史(第一卷)》的省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省委黨校教授曾慶榴告訴記者,現有史料顯示,早在1920年,共產國際遠東局負責人維經斯基就派代表米諾爾和別斯林到廣州,開展建黨活動,“廣東是中國第一代產業工人的誕生地、近代革命思潮傳播較早的地區,具備建立黨組織的良好條件”。

  廣東早期黨組織名稱幾經變化。史料記載,1920年10月10日《勞動者》第二號發表的《共產黨的粵人治粵主張》一文中,有“廣東共產黨”這個名稱﹔12月24日《廣州晨報》刊出“共產黨廣州部”的傳單。雖然“廣東共產黨”“共產黨廣州部”都是米諾爾和別斯林來廣州組建的,但成員多數是無政府主義者,這背離了共產國際的初衷。

  改變發生在第二年春天。據中共一大檔案文件《廣州共產黨的報告》記載,1920年底,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陳獨秀來廣州開展建黨工作,他和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都認為,必須擺脫無政府主義者,建立“真正的共產黨”。

  陳獨秀抵達廣州后,曾將他起草的“黨綱”交給“廣東共產黨”成員討論。其間,由於無政府主義者不認同共產黨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引發了多次激烈辯論。后來,他們認識到自己並非共產黨的“同路人”,於是宣布退出共產黨組織。

  1921年春,陳獨秀、譚平山、譚植棠以及米諾爾、別斯林等人對廣東早期黨組織進行改組。廣東共產黨組織是中國共產黨在國內最早建立的六個地方組織之一。

  改組后廣東黨組織的主要活動場所,正是如今廣州十中校園裡的那棟小樓。從那年春天開始,廣東早期黨組織以新面貌開展工作:以黨的機關報《廣東群報》為主陣地,報道工人運動情況,宣傳社會主義,介紹馬克思、列寧的生平和俄國共產黨的歷史等,內容清新、版面活潑,深受革命青年的歡迎﹔創辦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宣講員養成所、注音字母教導團,開辦廣州機器工人補習學校,大力培養革命骨干。

  中共一大召開后,廣東早期黨組織“升級”為中共廣東支部,黨員數量不斷增多,先后吸收了阮嘯仙、劉爾崧、楊匏安等人入黨。到了1922年6月,廣東支部有黨員32人,按照中共中央的決定成立了中共廣東區委。

  培養人才

  大批革命骨干從這裡畢業

  “今日作文題:我們的歷史使命。”步入宣講員養成所遺址一樓,黑板上的兩行繁體字引起記者注意。曾負責布置遺址展覽內容的廣州十中歷史老師陳滿釵告訴記者,展廳內部分還原了當年的原貌,黑板上的作文題來自當年養成所學生的回憶錄。

  一行作文題目,折射出養成所創辦的初衷。

  “培養革命干部人才,是當時廣東早期黨組織的重要工作之一。”省委黨史研究室有關負責人介紹,1920年,陳獨秀應廣東省省長陳炯明邀請,赴廣州就任廣東省教育行政委員會委員長,后來他發起創辦宣講員養成所,面向社會招生,培養革命干部人才。

  雖然名為“省立”,但在廣東黨組織的努力下,宣講員養成所的教學內容和培養目標,與黨的理論、宣傳工作緊密聯系,打上了馬克思主義的深刻印記。

  開辦宣講員養成所花費不菲,師資配備也很強,教員多是從國外留學歸來或畢業於北京大學等名校。宣講員養成所學生來自四面八方,大多數是追求進步、向往革命的青年。后來,很多學員畢業后加入中國共產黨,如黃學增、劉琴西、施卜等。其中,施卜1922年入黨,投身廣東工人運動,曾擔任廣東工團軍團長、省港罷工工人糾察隊隊長﹔黃學增則成為著名的農民運動領導人。

  廣東黨組織通過創辦宣講員養成所、開辦廣州機器工人補習學校等,不僅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傳播,還推動了先進知識分子與工人運動的結合。

  罷工斗爭的“怒濤”很快涌來。1922年1月12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香港海員大罷工爆發,宣講員養成所成為此次罷工運動的通訊聯絡處,負責收轉國內外“香港海員后援會”的捐款和信件。

  “香港海員大罷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出現的第一個工人運動高潮的起點。”省委黨史研究室有關負責人說,當時中共廣東支部發表《敬告罷工海員》,堅決支持並鼓勵海員堅持斗爭。最終大罷工取得勝利。

  養成所的故事繼續書寫。1922年5月1日,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廣州開幕,把辦事處設在宣講員養成所。同月召開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也是在這裡舉行的籌備會。

  精神財富

  依托小樓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廣東早期黨組織成立、活動的地點,曾是廣東黨史研究的一個難題。”在省委黨校圖書館裡,已年過七旬的曾慶榴對記者說。

  如今,宣講員養成所舊址門楣上,“黨的光輝照萬代”七個大字引人駐足。題這行字的是中國共產黨廣東早期組織黨員譚天度。26年前,正是在這棟樓前,103歲高齡的譚天度老人確認這裡就是當年宣講員養成所創辦的地方。

  “我當年就在現場,見証了這重要的一刻。”曾慶榴一邊說,一邊從口袋裡小心翼翼地掏出一張合影照片。“找到了遺址,意味著廣東早期黨組織研究實現了一大突破。”

  在養成所遺址被發現2年后,陳滿釵來到廣州十中工作。如今,參觀者們看到的展板上,凝結著她和其他專家學者的心血。

  在遺址內參觀時,這位已有25年黨齡的老黨員告訴記者,學校105周年校慶時,曾有校友資助改造小樓。“我是學歷史的,當時接到一個任務,就是還原宣講員養成所的場景,並且重新布展。”陳滿釵說,為搜集更多史料,她跑遍廣東省歷史博物館、省檔案館等革命紀念場館,還求助了曾慶榴等專家學者,“在多方支持幫助下,宣講員養成所遺址煥發新顏”。

  探尋,同時也是學習。隨著對廣東早期黨組織活動歷史的了解越來越深入,陳滿釵的內心愈發受到觸動。“共產黨成立的初衷就是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這種初心始終未改,所以能發展得如此迅速,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她說。

  對於廣州十中師生來說,小樓是“近水樓台”的黨史學習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場所。廣州市第十中學黨委書記、校長黃勁雄告訴記者,學校前些年已經把相關黨史編寫成教材,並作為初一新生的入學第一課,“結合課本和紅色資源,讓紅色教育更加立體、真實,可以更好地提升黨史學習教育的效果”。

  學習,是為了更好地踐行。廣州十中的一些學生主動加入講解員隊伍,在課余時間為參觀者講解。“我為學校擁有一段段珍貴的歷史感到驕傲。”學生講解員吳子彤說,“革命先輩留下的精神財富一直激勵著我,我也要把這種精神傳遞給更多人”。

  百年后,又是這樣一個春天,帶著師生們的期待,這棟小樓將迎來新面貌。“修繕、布展工程計劃在今年7月前完工,獻禮建黨百年。”黃勁雄說。

  蹲點手記

  藏在校園裡的黨史“教科書”

  一走進廣州市起義路素波巷,外面商業街的嘈雜仿佛一瞬間被隔絕。往巷子裡繼續走,不多時就能看到廣州市第十中學。很難想到,就在這個看似普通的校園中,竟然“隱藏”著廣東早期黨組織的重要活動場所、廣東黨支部的誕生地。

  記者蹲點採訪時,宣講員養成所遺址還未開始圍蔽改造。在小樓的一層展廳,記者看到部分被還原的宣講員養成所課堂原貌,置身其中,不禁讓人聯想到當時學員上課的情景。教育學、哲學、外國語……黑板上寫著的課程表,體現了養成所培養干部人才的初衷和決心。各地有志青年來到這裡,在畢業於北大等國內知名高校和曾留學國外的老師教導下,迅速成長為革命的有用之才。

  如果初次參觀這棟小樓,一定會感到驚訝——這棟不起眼的小樓居然與多個黨史大事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裡不僅誕生了廣東首個黨支部,還是香港海員大罷工聯絡站、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辦事處、中共三大預備會議召開地……

  從參觀簽名簿上可以看到,每天都有人來此處參觀學習,其中不乏中小學生。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來此參觀,這棟小樓承載的歷史也走出了深巷,向外傳播得更遠。

  走訪時,記者注意到,學校的師生十分珍惜這份難得的紅色資源。比如,歷史老師陳滿釵用心搜集黨史史料,耗費大量精力,隻為講好那一段段歷史﹔又如學校組織編寫了相關教材,每一名剛入學的初一新生都要學習,把革命歷史銘記於心,把紅色基因代代傳承。通過結合課本和紅色資源,讓青少年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

  借建黨百年契機,廣泛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正當其時。要用好“歷史”這本最好的教科書,讓更多“小樓”裡的故事為人熟知,使知史愛黨、知史愛國成為人們的思想和行動自覺。

  圓夢故事

  廣州市第十中學歷史教師陳滿釵:

  “希望更好講述小樓的歷史”

  “每當上課時講起這棟小樓的歷史,我都會讓學生們抬頭看向窗外,‘你們看,廣東首個黨支部就在此處誕生’。”廣州市第十中學教導處副主任陳滿釵同時也是一名歷史老師,在該校任職的24年間,她見証並參與了廣東省立宣講員養成所遺址的布展與修繕改造,也將這段歷史一遍遍講給一批批學生聽。

  2011年,廣東省立宣講員養成所遺址開始第一次布展。為搜集黨史資料,陳滿釵跑遍了廣東省歷史博物館、省檔案館、烈士陵園等地,多次向省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省委黨校教授曾慶榴等專家請教查找資料的方法。

  即便平日已有搜集歷史資料的經驗,陳滿釵也產生過“無從下手”的苦惱。陳滿釵了解到,宣講員養成所創辦時,曾發布過一份招生公告。為找到這份公告原稿,陳滿釵在省檔案館翻閱搜集,“我待了整整一天,可能是自己的搜集查找方式有限,最后沒有找到”。

  但在搜集史料的過程中,也有令人驚喜的收獲。根據專家提供的一本同學錄實物,陳滿釵找到了遺址名稱的線索。隨后經過專家集體研究討論,終於確定遺址的准確名稱應為“廣東省立宣講員養成所”。

  在一份採訪稿資料中,陳滿釵還注意到當時的考試作文題目。為還原宣講員上課的場景,她將其摘抄在遺址內的黑板上:“今日作文題:我們的歷史使命。”

  對於廣東早期黨組織活動有了更多了解后,陳滿釵也生出了更深的感觸,“黨從創立之初便秉持了初心與使命感,生活在如今的我們,也應時刻肩負著自己的職責和使命”。

  為更好傳承紅色教育,該校教師編寫了《紅樓溯往》等三本校本教材,在初一的校史課程上向學生講述這棟小樓的歷史故事。陳滿釵說,每年的課程結束前,都會組織學生集體參觀遺址,同學們也對這段歷史很感興趣。

  不僅如此,學生還會主動承擔宣講員養成所遺址的講解工作,為參觀的游客進行講解,這段紅色歷史也一遍遍在小樓內回響。

  2021年春天,廣東省立宣講員養成所遺址迎來了動工改造,此次將呈現更大的變化。陳滿釵介紹道,一是遺址牆體部分將還原成紅磚,二是其內部空間也將得到充分利用,即布展位置由一個房間擴展為兩層樓。

  “屆時布展內容不僅能呈現遺址本身的歷史,也計劃簡述廣東早期黨組織的活動,幫助參觀者對這段紅色歷史有更深入的理解。”在教課的空余時間,陳滿釵也參與討論改造布展的內容。“希望改造后的小樓有煥然一新的面貌,更好地向大家講述那段歷史。”她對此充滿期待。

  記者 王聰 劉佳榮

(責編:陳育柱、李語)
人民廣東

人民廣東

粵港澳大灣區發布

粵港澳大灣區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