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廣東頻道

初春踏訪廣州春園:中共中央機關曾遷駐於此

2021年02月08日08:23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中共中央機關曾遷駐於此

  春日裡的春園綠意融融。南方日報記者 李細華 姚志豪 攝

  紅色名片

  春園,位於廣州越秀區新河浦路,曾是中共中央機關所在地。中共中央在廣州時,不僅直接指導中共廣東地方組織開展工作,還籌辦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制定國共合作的方針政策。

  一線走訪

  立春已過,煦暖的陽光穿過萌發新芽的樹枝,洒在廣州市越秀區新河浦路上。在距離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約200米處,三棟中西合璧的老建筑不時引來游人駐足拍照,中間那棟便是中共中央機關舊址——春園24號。

  1923年春,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先后來到廣州並住進春園,同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彼時,革命浪潮洶涌、形勢風雲變幻,他們在春園思考未來革命道路的重大問題,推動實現國共首次合作,掀起了大革命的高潮,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98年后的這個春天,南方日報記者踏訪春園,聆聽波瀾壯闊的歷史之聲,尋找春園裡“春天的故事”。

  見証中共三大召開

  春節將至,廣州老東山大街上格外熱鬧,而向東轉進新河浦路,環境卻立刻安靜下來。春園於1922年建成起,這份寧靜延續了近百年。

  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研究館館員吳敏娜介紹,20世紀20年代,中國國民革命運動日益高漲,廣州革命氛圍濃烈,群眾基礎較好,有利於中國共產黨開展活動。那時春園附近房屋較少,從珠江劃船就能經過小河直達門前,交通便利、環境幽靜,便於進行革命工作。

  1923年春節剛過,陳獨秀、馬林先后來到廣州。為籌劃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同年5月中共中央遷駐廣州辦公,機關就設在春園。

  中共三大召開前,全國各地的代表分批秘密赴粵,毛澤東從上海乘船輾轉來到廣州入住春園,李大釗、蔡和森、張太雷、瞿秋白、向警予等人也陸續到達。同時,黨的理論刊物《新青年》也移至廣州出版。

  記者順著略陡的樓梯走上春園二樓,看到客廳明亮寬敞。當年中共中央就是在這裡召開了多場重要會議。為推動國共合作,陳獨秀、李大釗和毛澤東在春園居住期間,曾數次前往廖仲愷家中會談。孫中山也曾坐電船到春園,與蘇聯顧問鮑羅庭會晤。

  “春園以其獨特的視角見証了中國歷史變化的重要時刻。”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館長朱海仁說,中共中央在遷駐春園的短短數月間,不僅直接指導中共廣東地方組織開展工作,還籌辦召開中共三大,確定了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有力促進了中國革命形勢的迅猛發展。

  今年7月前完成升級改造

  “送孫子上學路過春園,我都要跟他講講發生在家門口的這段革命故事。”“老東山人”黃阿姨說。2006年7月,由中共三大會址遺址廣場、歷史陳列館、春園和舊民居5號樓組成的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此后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然而,現在越來越為人熟知的紅色遺址,曾經一度是一個謎。據朱海仁介紹,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活動多為秘密和地下狀態,史料對中共三大召開地址多籠統地稱為“廣州東山”。中共三大結束后近半個世紀,會址確切地點一直不為人知,幾經周折,直到1972年才最終確定位置。

  如今,為迎接建黨100周年,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改擴建項目正緊鑼密鼓推進中,春園也將升級改造。但是,怎麼做才能更有交互性和啟發意義?如何吸引更多年輕人?為創新展覽和陳列形式,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宣教部副主任段瀾和同事們常常聚在一起熱烈討論。

  “關於春園的空間布局,我們計劃在原真性的前提下突破建筑面積小的局限,將復原陳列展示、民國建筑風格裝飾、多媒體互動等合為一體。”段瀾介紹說,將在春園增設黨員活動室和青少年活動室,開發微黨課、中小學生研學課程,並通過情景劇等形式讓更多參觀者能夠真實地觸摸、走進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學習手記

  讓更多年輕人推開春園門

  98年前,一群共產黨人從五湖四海秘密趕到廣州,為了共同的理想,推開春園的大門。門外,古樹下流水潺潺﹔門內,卻是連續多日的激烈爭論,事關革命道路的方向和未來。

  98年后,新河浦路寧靜依舊,春日裡的春園綠意融融。記者注意到,在因陳列升級暫不開放的春園門口,有家長指著簡介給孩子講解,也有三五青年探頭向內張望。春園承載的那段激情澎湃的“春天的故事”不斷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

  此前,經過幾代人不懈努力,春園塵封半個世紀的歷史逐漸清晰,如今正在進行的升級改造工程,計劃以更為生動的展覽方式讓春園的往事鮮活起來,更好地喚起和強化人們尤其是青少年們的歷史記憶。我們期待看到更多年輕人推開春園門,學習銘記紅色歷史,堅定扛起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

  對話

  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副館長黎淑瑩:

  用好科技新形式

  講好春園老故事

  日前,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副館長黎淑瑩接受南方日報專訪,講述百年春園的歷史變遷,透露重新開館后的新變化。

  南方日報:作為紀念館組成部分的中共中央機關舊址春園,近百年來有著怎樣的變遷歷史?

  黎淑瑩:根據史料我們了解到,1922年春園由一位黎姓華僑建造,由三幢並列的小樓組成,分別為22、24、26號,作為舊址開放的是春園24號。新中國成立后,春園一度成為機關人員的宿舍。

  到了上世紀90年代,政策明確在手續齊備情況下將房屋歸還華僑原主,黎老先生重新拿回房屋但沒有回來居住,而是委托親屬管理。1999年,廣州商人黃柳潮從黎家買下了春園24號。2006年3月,黃柳潮響應政府號召,妥善處理歷史文物和物業,政府順利回收春園24號,經過復原,於當年7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南方日報:春園在傳播紅色故事的方式方法上有哪些創新?

  黎淑瑩:春園是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的組成部分,越來越多參觀者來到春園感受革命歷史。但在實踐過程中,我們也意識到要不斷創新宣傳展示的方法,更好地講好中共三大和春園的紅色故事,傳承革命精神。

  宣傳展示是此次升級的重點,我們計劃增加多媒體觸摸屏、VR互動、影視直播間等,開展線上直播和線下活動,拓展展陳內容,加強與觀眾的交互體驗。同時,將春園與中共三大陳列館有機結合起來,凸顯廣州和新河浦歷史街區的重要意義,擴大紅色革命遺址的社會影響力。(記者 姚瑤)

(責編:張晨牧、陳育柱)
人民廣東

人民廣東

粵港澳大灣區發布

粵港澳大灣區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