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廣東頻道

走進廣州楊匏安舊居陳列館:百年祠堂仍在續寫紅色故事

2021年02月05日08:14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百年祠堂仍在續寫紅色故事

  市民參觀楊匏安舊居陳列館。南方日報記者 姚志豪 攝

  紅色名片

  1918年初,中共早期革命家、理論家楊匏安遷居楊家祠(現為“楊匏安舊居陳列館”),並在1921年春天在此開辦“注音字母訓練班”,為黨、團組織培養基層宣傳干部。廣東黨組織早期會議多在楊家祠召開,它還是中共三大籌備聯絡處,是大革命時期黨在廣州的重要活動場所。

  一線走訪

  沿著廣州市越秀區越華路漫步,可以看到一座整飾一新的牌坊在眾多商鋪中尤為顯眼。在一棵冒出新芽的石榴樹旁,楊家祠靜靜矗立。祠堂內,來自越秀區的一群小學生正在參觀學習,他們興致勃勃地探尋那段隱藏在鬧市深巷中的紅色歷史。

  楊家祠是中共早期革命家、理論家楊匏安的舊居。1918年至1927年,楊匏安一直在廣州為革命事業奮斗,楊家祠是其主要的住所。一百年前,也是在這樣煦暖的春天,楊匏安在楊家祠內舉辦“注音字母訓練班”,掩護黨團組織活動,傳播馬克思主義,培養了一批從事基層宣傳工作的干部。

  用講課唱歌等形式宣傳革命

  2019年4月30日下午,伴隨著慷慨激昂的《國際歌》,楊匏安之子楊文偉接過鑰匙,打開了楊家祠的大門,楊匏安舊居陳列館正式對外開放。

  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副館長吳石堅介紹,楊家祠又名“泗儒書室”,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是珠海的楊氏家族在廣州設立的祠堂和楊氏子弟考科舉時的學習場所。1918年初,楊匏安舉家遷至廣州,入住楊家祠,並在私立時敏中學擔任教務長,同時受邀在《廣東中華新報》擔任專欄作家。

  五四運動爆發后,楊匏安深受觸動。1919年11月11日至12月4日期間,他在《廣東中華新報》分19次發表了《馬克斯(后譯“馬克思”)主義》,系統闡述了馬克思的唯物史觀、階級斗爭學說和剩余價值理論等內容。“他是馬克思主義在華南地區最早的傳播者,促進了五四精神在華南的傳播。”吳石堅說。

  1921年春,年輕的楊匏安和族叔楊章甫在楊家祠后座開辦了“注音字母訓練班”。課堂教的是注音字母,而注音的內容卻是進步的文章、書刊。他們教唱《國際歌》,利用講課、唱歌來進行革命宣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注音字母培訓班是廣東早期黨組織領導下創辦的教育機構之一。通過教授普通話宣傳黨的理論和思想。”吳石堅介紹,“注音字母訓練班”堅持開辦至次年6月,為黨團組織培養了一批重要干部。

  如今走進楊家祠,當年“注音字母培訓班”學員上課的后座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幅VR透視壁畫,畫中呈現的是楊家祠已經消失的天井和后座。記者走訪時看到,現場不少游客拿起手機掃描二維碼,或戴上了VR眼鏡,“實景”感受后座的景致。

  打卡集章學習革命先烈事跡

  “中共廣東區委活動場所”“黃埔軍校招生時應考的中共黨員報到處”“省港罷工委員會給罷工工人發放各界捐款處”“中共三大籌備聯絡處”……在楊匏安舊居陳列館2號展區的展示板上,梳理了1920年代楊家祠的革命活動功能。

  廣州共產黨小組成立后,楊家祠成為了黨組織活動的重要場所。在中共廣東支部及中共廣東區委建立初期,許多會議都在楊家祠舉行。陳獨秀、譚平山、周恩來、陳延年等常在此開會,研究廣東區委的工作。

  1923年中共三大召開前夕,中共三大的會場選址、會場布置、代表接引、食宿安排等都在楊家祠籌備,期間,中共三大代表瞿秋白還曾入住楊家祠,並在這裡翻譯了《國際歌》,發表在《新青年》上。

  1925年春,中共廣東區委成立監察委員會,這是黨最早的地方性監察機構。楊匏安當選為監察委員會委員,成為黨的歷史上第一批黨內監督干部之一。

  1927年后,隨著楊匏安離開廣州,楊家祠也漸漸歸於平寂。直至改造前,周邊巷道裡殘舊的電線與新搭的通信線路縱橫交錯,通風口、市政水管、水表箱雜亂無章,昔日的嶺南宗祠已破敗不堪。

  2019年初,楊家祠啟動微改造,並於同年4月30日開門迎客。如今,楊家祠已成為愛國主義和紅色教育基地。開放至今,已累計吸引6萬多人次參觀。

  今年1月,省文旅廳主辦“見多識廣”廣東文旅護照活動再次上線,吸引不少市民游客來到楊家祠打卡。“我在網上看到有這個活動,就拉著朋友一起來看看。”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讀大三的黃同學說,打卡不僅能收集紀念章,還能學習了解黨史故事和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非常有意義。

  學習手記

  領文旅護照、收集紀念章……

  紅色教育變得更生動有趣

  在廣州乃至廣東的紅色歷史中,楊家祠有著重要的地位。但對於許多廣州人來說,楊家祠卻是陌生的:“我從小在廣州長大,之前沒有聽說過這裡”“天天散步從門前經過,都不知道這裡還有個陳列館”……

  如何讓更多市民了解廣東的紅色歷史?2021年春天,一本文旅護照讓萬千的不期而遇成為了可能。“見多識廣”廣東文化旅游護照活動啟動,用“集印章+抽取盲盒紀念章”的方式,吸引大家到訪廣東省博物館、楊匏安舊居、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等十個熱門文旅場所,這其中不乏多個紅色革命遺址。

  為讓大家了解掌握楊家祠的歷史故事,在市民領取文旅護照前,還需先答一張楊匏安生平知識考卷,所有答案都隱藏在祠堂內的展板上。記者走訪中粗略統計,短短2個小時,吸引了20多名游客前來打卡。展板前,他們駐足查看,一邊了解歷史,一邊尋找答案,樂在其中。

  從與中小學合作開發研學課程,到用文旅護照吸引游人打卡,紅色遺址謀求宣傳形式的創新,越來越多兼具趣味性和知識性的傳播形式加入其中,吸引各個年齡段的游客前來參與,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紅色文化走進千家萬戶。

  對話

  珠海市楊匏安研究會副會長、楊匏安之孫楊峻:

  爺爺的工資多用作黨組織活動經費

  1931年,楊匏安因叛徒告密被捕,后被秘密殺害,年僅35歲。談起爺爺楊匏安,珠海市楊匏安研究會副會長楊峻說:“在我心裡,他對工作和黨的事業兢兢業業,對家人要求嚴格。”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楊峻分享了爺爺短暫一生中與家人相處的小故事,以及多年研究楊匏安革命事跡后的所思所想。

  南方日報:在您看來,爺爺楊匏安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楊峻:爺爺對工作和黨的事業兢兢業業,對家人要求嚴格,而且公私分明。有一個小細節我曾聽伯父們說起:省港大罷工時期,省港罷工委員會在楊家祠給罷工工人發生活費,其中有一枚小銅板遺留下來,被幾個伯伯撿到拿來玩。爺爺看到后很嚴厲地跟他們說,這個東西你們不能拿,這是公家的,要送回去。

  南方日報:在國共合作時期,楊匏安曾擔任要職,但聽聞一家人的生活其實十分貧苦?

  楊峻:是的。根據檔案記載,他當時月薪有300多塊大洋。有這麼豐厚的工資,一家人的生活本應是非常好的,但他隻留下非常少的一部分用作家庭開銷,大部分都交給黨組織作為活動經費。我的伯伯、父親都曾回憶說,那時家裡生活很困難,主要靠奶奶賣糍粑貼補家用。

  南方日報:您認為該如何傳承爺爺等先烈的革命精神?

  楊峻:從1986年開始,我也陸續通過研究、查閱文章,慢慢對爺爺有了更多的了解。我認為他最重要的特質是對黨、對革命事業的絕對忠誠。不僅是爺爺,千千萬萬的革命烈士都有這個特點,老一輩的革命家把對黨忠誠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現在開展的紅色教育很有必要,通過宣傳能讓更多年輕人了解歷史。(記者 余嘉敏、馮艷丹)

(責編:張晨牧、陳育柱)
人民廣東

人民廣東

粵港澳大灣區發布

粵港澳大灣區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