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南方日報記者 張冠軍 攝
紅色名片
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於1924年開辦,前五屆選址在越秀南路“惠州會館”或東皋大道1號,從第六屆開始移至番禺學宮舉辦。彭湃、羅綺園、阮嘯仙、譚植棠、毛澤東等歷任負責人均為共產黨人。這裡培養了近800名農民運動骨干,他們大多回到原籍從事革命運動,有力地推動了各地革命運動的發展。
一線走訪
冬日午后,市民盧先生和家人一起來到位於廣州市中山四路42號的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以下簡稱“農講所”)紀念館。“你們要多來這裡參觀、學習,一定會有所得、有所獲。”年屆六旬的他對晚輩叮囑道。
盧先生一家身處的這片建筑群紅牆黃瓦、古朴庄重,是建於明洪武年間、清代用於培養秀才的番禺學宮,在上個世紀20年代成為中國農民運動骨干的“母校”。從1926年2月起,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經過一個春天的籌備、招生,於5月3日開學,30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有志青年匯聚羊城。他們畢業后,猶如一顆顆紅色火種,在全國燃起革命運動的燎原大火。
站在曾作為課堂的廣州農講所大成殿內,可以想象得到當年300多名學員一起上課的熱鬧場景。第六屆農講所共招生327人,與前五屆不同的是,這屆學員來自全國近20個省份,且隻有2名廣東學員。
為什麼要擴大招生?“剛開始籌備時目的就很明確,主要是為北伐戰爭積蓄力量。”廣州農講所紀念館館長顏暉說,“因此第六屆的招生主要面向兩湖、江西等北伐的目標地區。”
緊挨著課堂的是軍事訓練部,記者在舊址內看到“槍支”整齊擺放。二者的組合仿佛在告訴人們:這屆農講所培養出的都是“文武全才”。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政治訓練與軍事教育並重”是第六屆廣州農講所的辦學方針。顏暉介紹,第六屆農講所理論課程共授課13周,軍事訓練時間達10周。
廣州農講所紀念館講解員李奕霖介紹,第六屆農講所配備的教員隊伍十分強大,除毛澤東同志外,還有蕭楚女、彭湃、周恩來、阮嘯仙等。
看著紀念館內還原的場景和部分陳列,可以感受到廣州農講所辦學之嚴謹、籌備之細致。正是基於中國共產黨人的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辦學理念,廣州農講所才能為中國革命、農民運動培養出大批干部人才。
時過境遷,廣州農講所原有的功能已成歷史,“紅色課堂”成為它的新身份,“學員”數量也更多了。
“老師,這間房子以前是做什麼用的……”日前,記者在廣州農講所紀念館內遇到一隊小學生,孩子們不時地向講解員提問。廣州農講所紀念館宣教部主任柯楚彬告訴記者,紀念館和越秀區共建的青少年教育基地不久前揭牌,“通過參觀紀念館、上一堂紅色文化小課堂等活動,孩子們可以深入體驗、了解革命先輩們生活、學習、戰斗的歷史”。
正衣冠、朱砂啟智、擊鼓鳴志、啟蒙描紅……每年開學時,在廣州農講所紀念館舉行開筆禮,已成為廣州市越秀區數十所小學的一個傳統。“在這裡舉辦開筆禮意義不同,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還是對革命精神的學習和弘揚。”廣州市越秀區文德路小學校長黃麗芳說。
當記者走到廣州農講所紀念館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時,看到有些人正在上課。柯楚彬介紹,受疫情影響,廣州農講所紀念館去年3月下旬恢復開放后,對人流量進行了限制,但這沒有打消人們前來參觀學習的熱情。
去年7月1日,一場別開生面的“雲宣誓”主題黨日活動在廣州農講所紀念館舉行。首位馳援武漢戰疫的廣東醫生桑嶺等優秀黨員代表現場領誓,第二批國家援助湖北中醫醫療隊隊長“德叔”張忠德通過“雲宣誓”,共同在線上線下帶領廣大黨員重溫入黨誓詞,新黨員集體宣誓入黨。
站在當年革命先輩學習、生活的土地上,桑嶺等人動情講述抗疫經歷。“在這場戰斗裡的每一個人都是英雄。”桑嶺說,“隻要我們始終保持信心、決心,同心協力、勇敢向前,一定能夠奪取最終的勝利。”
對話
廣州農講所紀念館館長顏暉:
想方設法活化紅色資源
“紀念館改造升級工作剛剛完成。”近日,在探訪廣州農講所紀念館時,紀念館館長顏暉接受了南方日報記者的專訪。顏暉曾擔任過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館長,對廣州的革命歷史有十分深入的研究。
南方日報:從還原的場景可以看出,第六屆農講所的組織架構是比較完善的。
顏暉:是的。主要分為教務部、軍事訓練部、庶務部,分別負責教學、軍事訓練、行政后勤。一走進大成門,就能看到一間“值星室”,當時軍事教官輪流擔任值星官,負責執行軍事化的制度。
南方日報:當時是怎麼進行軍事化管理的?
顏暉:一些學員的回憶錄有記載,當時全體學員被編為一個總隊,然后分2個中隊、6個區隊。每天清晨,軍號一響,學員們迅速起床,到附近的黃花崗、白雲山進行演習,學習射擊、刺殺和各種戰術,還到兵工總廠進行實彈射擊。學員進入課堂、食堂,都要整隊,還要輪流站崗放哨,外出必須請假。
南方日報:這些年,廣州農講所紀念館的功能有哪些拓展?新增了哪些活動種類?
顏暉:廣州農講所紀念館肩負著傳承紅色基因和革命精神的重要使命,這些年都在想方設法活化紅色資源,創新紅色文化供給。比如,去年國慶期間,我們開設了“國旗下幸福成長”紅色文化課堂,一些孩子在美術老師的指導下,一起創作了長達10米的長布畫卷,獻給偉大的祖國。
今年,圍繞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我們啟動了《紅講台》項目,最近已經開課了,有時間的話也歡迎你來聽課。
學習手記
一磚一瓦都鐫刻著青年人的擔當
穿過廣州農講所紀念館大成門后,可以看到革命先烈韋拔群的塑像挺立在右手邊的草坪上。這名農講所培養出的優秀學員,后來成為百色起義的領導人之一。
在農講所歷史展覽中,有一部分專門講述各屆優秀學員的故事。越往后看,敬佩之情愈發強烈。韋拔群為革命獻身時隻有30多歲,廣東籍女學員鐘竹筠、譚作舟犧牲時僅僅20多歲,那本該是多麼美好的年華!
走在紀念館的庭院中,能夠深切地感受到,這裡的一磚一瓦上,都深深地鐫刻著這些青年人的使命與擔當。
從展出的一些學員回憶錄中,我們可以捕捉到他們當年學習生活的細節:庭院裡茸茸綠草鋪滿,學員們在木棉樹下,認真地翻著書本﹔上課時,講桌下的青年學員有的昂著頭認真聽講,有的奮筆疾書做著筆記,教員在講到口渴時,便拿起粗瓷茶壺倒上一杯茶水……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廣州農講所舊址中留存下來的歷史點滴,無不在勸勉當代青年,追尋農講所革命先輩足跡,傳承革命精神,堅定理想信念,在一代代接力奮斗中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變為現實。(記者 王聰)
人民廣東
粵港澳大灣區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