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廣東頻道

百年楊家祠 鐫刻紅色記憶

2020年10月03日09:37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百年楊家祠 鐫刻紅色記憶

  青少年在楊家祠參加紅色文化研學活動。

  在廣州越華路上,坐落著一座百年祠堂,它是革命先烈楊匏安的舊居,是中共廣東區委早期活動地,也是《國際歌》在華南唱響的地方。楊家祠,又名“泗儒書室”。這裡是珠海北山楊氏家族在廣州設立的宗祠,是楊氏子弟到廣州讀書應試的寓所,更重要的是,這裡走出了華南地區系統傳播馬克思主義“第一人”楊匏安。楊匏安加入中國共產黨后,他的住所楊家祠就成了黨的重要活動據點,周恩來、瞿秋白等都曾在楊家祠留下足跡。

  循著楊匏安的足跡感受崢嶸歲月

  青灰的磚牆、懷舊的布景、鮮紅的黨旗……楊家祠是廣東早期黨團活動的重要場所,共產黨人在廣州的重要紅色活動地,也是當年《國際歌》在華南唱響的地方。

  自去年5月開放后,這裡成為了廣受歡迎的紅色景點“打卡”地,時常有黨員或群眾走進楊家祠,一起學習楊匏安同志的革命事跡及楊家祠在黨史上的重要地位,並在通往后院的屋檐下集體重溫入黨誓詞、在黨旗下輪流分享入黨故事。

  在剛過去不久的暑假,40多名青少年來此進行了“品讀楊匏安”研學活動。9月30日是中國第七個烈士紀念日,楊匏安舊居陳列館也准備了鮮花,讓觀眾領取並向楊匏安烈士雕像獻花。國慶長假期間,楊家祠再度舉行研學活動,讓青少年循著楊匏安的足跡,感受大革命的崢嶸歲月,體驗廣州的滄桑變化。

  許多重要會議都是在此召開的

  百年祠堂楊家祠不僅記錄了一個家族的歷史,也走出華南首個馬克思主義傳播者楊匏安。自修建以來,楊家祠與周邊大小馬站的許多書院祠堂的功能相似,主要是讓到省城廣州趕考的楊氏子弟有個落腳的地方。1918年初,楊匏安舉家遷居廣州,在廣州生活了10年,其間和堂叔楊章甫一家人在楊家祠住了7年。

  廣東最早的黨組織成立時沒有具體的活動地點,由於楊匏安和楊章甫都是廣州第一批黨員,所以楊家祠成了一個重要活動據點,為發展黨團干部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共廣東區委和團委的很多重要會議都是在此召開的。國共合作后,周恩來、陳延年等經常在楊家祠開會。瞿秋白翻譯《國際歌》后,常常與楊匏安在這裡交流思想,廖仲愷等人也常到楊家祠拜訪。

  值得一提的是,在楊家祠展出的一項重要藏品是1925年中共中央發出的第62號通告內容。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份通告講述了當時廣州黃埔軍校擬招收3000名入伍生,要求各地選擇年輕的共產黨員到廣州報考黃埔軍校,通知中要求各地黨員持介紹信先到楊家祠向楊匏安報到,然后由楊匏安推薦至黃埔軍校。由此可見楊匏安在黨內的政治地位。(文/申卉)

(責編:肖錕、陳育柱)
人民廣東

人民廣東

粵港澳大灣區發布

粵港澳大灣區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