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溪村是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圖為村裡的革命紀念亭。本報記者 繆曉劍 攝
在一棵古老榕樹的遮蔽下,幾位老人三三兩兩地坐在新建的石凳上納涼。而就在離他們不遠的地方,施工隊正架著工具,不斷忙活著將村裡的大隊部舊址進行翻修改造。這是板芙鎮裡溪村開展紅色旅游的進一步規劃,也是擦亮紅色名片的關鍵一步。
裡溪村是板芙鎮的一個革命老區。抗戰時期,村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中山抗戰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近些年來,為了擦亮紅色名片,深入挖掘裡溪村的紅色文化,該村在鎮、村兩級黨委的引領下,進一步收集村裡的紅色物件,計劃在原有200平方米的歷史展廳基礎上,增設一個面積約500平方米的村史館以及500平方米的禮堂,並專門培育專職講解員,為在新時代進一步講好裡溪村的紅色故事做好充足准備。
■革命老區裡溪,抗戰期間英雄輩出
裡溪村是位於板芙鎮南部的一個秀美小村庄,轄區面積約4平方公裡,南靠神灣鎮,西鄰石岐河,北接金鐘村,由月角、鯉魚頭、大樹林三個自然村組成,山地與耕地各佔一半。由於該地依山傍水,每到鯉魚產卵時,村裡的兩條小溪內總有數不勝數的鯉魚向山上洄游,因此它又被老一輩的人稱為“鯉溪村”。
裡溪村是中山重要的革命老區。在抗戰時期,裡溪村涌現出了一大批精忠報國、視死如歸的戰斗英雄,“他們克服了沒有糧食、彈藥等各種困難,在村民的幫助之下,對敵作戰數十次,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許多戰例。”裡溪村歷史講解員林永志說。
1938年12月,由於當時中山抗日先鋒隊已經成立,一區黨委派出黃衍樞來到裡溪村,發動群眾進行抗日救亡工作。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裡溪村梁振昭、蔡祥等人團結村內男女青年40人,成立了抗日先鋒隊鯉溪中隊。而抗戰期間,鯉溪抗日先鋒隊先后經歷了10多次大小戰斗,為珠江縱隊輸送了十多位抗日戰士,涌現出蔡錫洪、蔡萬生、林關裕、蔡萬添、蔡日生、蕭容歡等抗日英雄,為中山抗戰作出了巨大貢獻。
1998年,為紀念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裡溪籍烈士,由老人福利會代表成員發起,在社會各界大力支持下,裡溪村籌建起了裡溪烈士紀念碑。紀念碑上刻寫著蔡錫洪等6名在抗戰中犧牲的烈士名字,原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珠江縱隊第一支隊支隊長歐初同志題詞“浩氣長存”。如今,這裡也成為了板芙鎮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清明節,都會有各地的中小學生來這裡參觀,舉行緬懷革命先烈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裡溪村村黨總支書記林國廠介紹。
■探索紅色旅游路線,聘專員講好紅色故事
近年來,為了讓革命老區的歷史文化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播,板芙鎮結合裡溪村實際,在裡溪村黨群修身中心裡開展黨史教育展覽,並聘用專職講解員對展覽進行講解。
林永志是被聘用的一名講解員,也是土生土長的裡溪村村民。“我覺得將自己曾經走過的路、村裡的歷史介紹給大家,是一件非常自豪和光榮的事情。”除了背下近一萬字的講解詞,在每次講解過程中,林永志還會將自己對村庄的認識和上一輩流傳下來的歷史告訴游客。據了解,2020年以來,他已接待了近100批次的參觀游客,人流量最大的一天更是接待了6個批次,“無論多累,都非常值得。”林永志笑道。
此外,為了配合紅色旅游路線的規劃,裡溪村2017年著力整治村內的水環境,將原本位於河流上游的27個養豬場進行清拆,從源頭杜絕污染。同時,還在河流下游約一公裡開展清淤工作,清理面積達200多平方米。“當時養豬場關停的面積接近16000多平方米,一經關停和河流清淤,小溪的異味就散去了很多。”林國廠說。
今年,裡溪村計劃在原有200平方米的歷史展廳基礎上,增設一個面積約500平方米的村史館。“7月中旬開工,預計今年九月底完成裝修改造。”林國廠指著黨群修身中心旁邊的一處老建筑介紹,“這處老建筑為上下兩層,約500平方米,本是裡溪村大隊部舊址,裝修改造后將打造成為一個承載裡溪村集體紅色記憶的村史館。”今后,裡溪村將利用好這個宣傳陣地,講好裡溪村的紅色歷史故事,發展好裡溪村的紅色旅游。
本報記者 李鑫 實習生 楊曉雯 通訊員 張嘉怡
人民廣東
粵港澳大灣區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