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起,顺德区大良街道在广东“创强争先建高地”战略的推动下,以《顺德区大良街道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为指导,学区制改革、集团化办学、九年一贯制办学等一系列措施先后落地。

    大良街道党工委书记麦玉团表示,教育作为大良的一张名片,是品质大良的核心组成部分。教育品质的提升,将极大地提升大良的区域价值。

     时隔一年多,大良教育板块“创新、融合、高位、均衡”的区位优势已初见成效。大良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如何实施?给教育创强争先带来哪些启示?人民网广东频道特对此进行了解读。

扛起教育改革大旗

打造珠三角教育高地 大良扛起教育改革先锋旗帜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大良街道辖区内的义务阶段高端民办学校迅速发展,这类学校普遍都是借用公办名校的品牌或者政府资源创办,如大良实验小学、德胜小学等,而原有的公办名校却被资源和机制束缚“双手”,无法施展拳脚。 面对这种情形,大良开始思考教育如何发展才能适应大良发展的需要。 【详细】

  • 态势:学校办学水平实现均衡

        自2014年起,大良街道对教育投入的力度逐年加大,特别侧重了对部分学校薄弱校舍进行的改造提升。【详细】

  • 标杆:打造优质教育高地势在必行

        在均衡教育的基础上,把大良的教学质量往上提,打造高位的优质的,高品质的均衡才有意义。” 【详细】

集团化办学新模式

集团化办学:学校“抱团”如何体现高品质教育?

    

    每到周三,西山小学的书法老师胡春晖都特别忙,她需要自己编制书法教育校本材料,到其他两所的小学给不同的学生上书法课。 胡春晖指出,“能够到不同的学校开展西山小学的特色课程,对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是一个挑战和提升。”

    在李介甫小学就读三年级的蔡晓兵从小爱踢足球,过去受限于学校场地,他经常找不到地方踢球。自从该校成为西山教育集团的成员校后,他经常在下课后到西山小学练习足球。

    跨校教学的胡春晖和跨校学习的蔡晓兵正是大良教育集团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详细】

  • 多措并举 稳步提升教学教研质量

        在教育集团内即成立教研共同体,制订集团内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开展跨校际的教研、教学、研讨、沙龙等活动,探索适合各校发展的课堂模式。【详细】

  • 融会贯通 提升教师队伍教研水平

        据悉,大良从去年开始就探索21所小学组成的四个学区课程改革,各校之间举办了名师讲座、教研沙龙、同课异构、跨校送课,质量共测、项目引领等一系列的活动。 【详细】

九年一贯制办学

凤城实验学校成立 领顺德“九年一贯制”办学之先

    

 

   创办凤城实验学校,实施“九年一贯制”办学,并不是两个学校的简单叠加,而是立足于统一的价值定位、教育愿景,将两所学校文化、管理体制、教师队伍与课程体系相融合的化学过程,实现“1+1>2”的效应。这项举措,不仅是大良街道推行的一项教育综合改革,它还率先为顺德区教育改革树立典范。

  • 九年一贯 加强学习的整体性

    首先学校将在硬件方面进行重新规划;其次是在课程方面进行改革,尝试推出“2+3+4”的分级形式;另外,还将课程设置为“3+1+X”的模式。【详细】

  • 实现“1+1>2”的效应

    “凤城实验学校引进国际化的教学资源,在管理体制、课程体系等方面达到一贯制,对孩子的成长与学习是更加有利的。”大良街道党工委委员、教育局局长孙丽丽表示。 【详细】

优质教育成效初显

优质的教育资源正成为大良提升软实力的重要因素

    

在2016年顺德区办学效益及教学质量绩效考评镇街优秀初中生源培养奖中,大良中学的成绩位列镇街第二。而2016年顺德区培优计划奖励中,大良街道小学优秀学生输送奖励占总数的56%,大良的小学输送了超过一半以上的优秀高中生源。

 不仅如此,大良2016年中考成绩优异,较往年进步明显。数据显示,大良街道初三毕业生3590人,共有2539人参加中考,报考率为70.7%,总分平均分553.9;区重点上线率为19.33%,全区第三名;普高上线率为70.22%,全区第一名。

据了解,为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大良最早在中小学校开设“创客”课程:从最早开设的机器人教育、动漫教育课程至2016年新开发的3D打印,科技制作、电子创客等,课程的范围和形式不断扩大,研究内容也不断深入,取得显著成效,“创客教育”逐渐成为大良教育的新名片。【详细】

我要留言

  • 主题:

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