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東頻道

一間廁所背后的中山農污治理版圖

2023年01月11日16:22 | 來源:中山市生態環境局
小字號

“陳伯叫你們到家裡來喝茶!”正和同事探討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以下簡稱“農污治理”)技術難題的麥峻旸接到了一個電話——這句再普通不過的日常問候和邀請,來自中山市南區街道馬嶺社區羊寮村的村委干部。

也是這通電話,讓麥峻旸鬆了一口氣。

“這是協商一個月來,陳伯第一次請我們喝茶。”南區街道農污治理專班干部麥峻旸說。

原來,陳伯家廁所排污難題,是中山市南區街道農污治理工程的一部分。根據規劃,陳伯的房子周圍三面要埋污水管道,從廁所接入截污管道。面對施工改造可能帶來的不確定性,陳伯一開始比較猶豫。

“會不會影響房屋穩定性”“整治過程中會不會影響出行”……圍繞這些疑問,市鎮農污治理專班干部、各參建單位連續一個月與村委、村民開展多次現場協調會,討論修改了十幾個版本的施工方案,隻為攻堅羊寮村農污治理“最后一戶”。

陳伯家的廁所排污問題,不僅是一家一戶的利益,更關系全村人居生活環境的改善。

當前,中山市打響了水污染治理這場沒有退路的“攻堅戰”,農污治理實際上就是中山治水的“最后一公裡”。唯有讓支管入戶,將觸角深入到每村每戶,有效收集“細枝末梢”的污水,才能真正實現全市農村生活污水的應接盡接。

截至目前,全市80個行政村農污治理工程已全部開工建設,累計建設雨水、污水管道超730公裡,立管改造超130公裡。每天,僅奔波於農污治理工程一線的施工人員就超過1500人。

於中山而言,農污治理工程關系著每個農村群眾的生活環境,必然是一場行之惟艱,卻又必須迎戰的“民生大考”。當前,全市上下正全力攻堅,力爭2025年實現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95%以上。

中山農污治理工作現場

從零開始

2022年全省十件民生實事提出,新增完成1000個自然村的農污治理工作,而中山的目標是,在短短1年時間裡,完成44個行政村、約250個自然村的農污治理任務。這個任務量,約佔全省總量的1/4,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除了任務艱巨,對於中山來說,農污治理還是一項無經驗可循的工作,在推進中,全市農污治理工作者“摸著石頭過河”,不斷探索適合中山的農污治理道路。

作為全程跟進中山市農污治理工作的專班負責人,中山市生態環境局水與海洋生態環境科科長單啟怡坦言:“壓力是很大的,中山沒有自然村一級的農業農村區域統計,是按行政村統計的,一個行政村包括八九個自然村,甚至更多。省裡下達的任務是按自然村的范圍規劃,中山卻按照行政村的規格來完成農污治理工作。”

農污治理工作要怎麼開始?又要怎麼完成?這都是催著農污治理人往前趕的實際問題。

在接到省裡面下達的任務之后,中山市迅速召開全市各類農污治理專題會,每一個工作專題會的召開和輪番研究,都是為了解決農污治理的方向、形式與具體路徑。

2021年,中山市選取左步村、裡溪村作為示范村先行開展農污治理工程,以點帶面,推進全市2069個自然村加快補齊農污短板。

2022年上半年,中山市在推進農污治理工作上,重點放在敲定工程建設模式,理順工作機制,做好不同工程界面間的銜接。同時,按照全市治水“大兵團”作戰的部署,推動各鎮街加快治理工程動工。

方向既明,干勁倍增。

2022年中山市要完成44個(其中,30個為示范區任務)行政村農污工程任務,如按常規審批程序,耗時長,無法在年底前完成任務。

針對這一問題,在合理合法的程序框架內,中山在全國率先推出簡易程序,依據省關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村庄建設簡易審批的“政策紅利”,明確農污治理項目可以按照簡易審批加快推進,並於4月22日印發《中山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施行簡易審批實施意見》。

這項全國率先推出程序意見的印發對納入美麗鄉村項目庫的農污治理項目視為立項,簡化了常規市政項目立項、報建的繁復流程,為全市農污攻堅戰規范了制度,也贏來了寶貴時間。

審批問題解決了,農污治理實施中更大的問題又出現了:中山河網密布,農村很多村屋臨河而建,化糞池習慣建於屋后或靠河直排,但這種模式造成河涌水質惡化,已經不適合現代人對人居環境的追求。為完成農污治理,中山市提出,要做到每家每戶生活污水應接盡接。可這談何容易?

應接盡接

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為加大攻堅力度,“五一”假期后的第一個工作日,中山市水污染治理“大兵團作戰”號角吹響。中山市生態環境局迅速抽調骨干力量組成全市農污專班,他們向全市農戶鄭重承諾——要實現農村生活污水應接盡接。

這是一場無法想象的“攻堅戰”“持久戰”。

“全市農戶家裡的‘化糞池’在哪,我們都要了如指掌。”市農污專班成員之一的劉劍濠說。

這絕不是一句玩笑話。要實現每家每戶生活污水應接盡接,農污專班干部的首要任務就是下沉鎮街,精准摸排30.3萬戶涉農樓房,明確“化糞池”位置、排污管網走向。

“摸排‘化糞池’,非常艱巨。”南區街道農污專班干部劉冠宇說。精准摸排南區街道15個自然村10083戶農戶家的“化糞池”,就花費了大半年的時間。

超萬棟農村樓房,不僅大多沒有圖紙,且房屋結構老舊,排污管網復雜。為科學摸排,2021年6月起,南區街道聘請第三方機構,聯合市鎮兩級農污專班、村經聯社、社區等部門干部加班加點,一戶戶敲門走訪、專業測量,歷經120多個日夜,編制了15個自然村的農污工程施工設計圖。

在這大半年裡,農污專班干部入戶走訪的同時,還不忘了解村民的顧慮與疑惑,“是否能獲得群眾支持”成為擋在基層干部面前的第二關。

在村委組織“四議兩公開”之前,市農污專班干部早早寫下了《致村民的一封信》,委托各村經聯社“點對點”派發到村民手中,信中懇切地解釋了“中山為什麼要開展農污治理”“採用什麼施工技術開展雨污分流”“這項工程的意義和目標是什麼”。全市農污治理基層干部挨家挨戶跟村民宣貫、解讀政策,盡最大努力爭取村民理解。

“農污治理過程中,我們隨時准備接聽村民電話。有一天晚上,村民因為擔心農污治理會影響房屋安全聯系我,我立馬趕到村民家裡,拿出規劃圖和科學鑒定書,跟村民解釋,最終打消了他的疑慮。”橫欄鎮新豐村委委員霍汝泉說。

從干部入戶摸排“化糞池”情況,到《致村民的一封信》的派發,再到村委組織的“四議兩公開”。歷經大半年的努力,不少村民終於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從“不理解”變成了“我支持”,從最開始的“不同意施工”到最后從家裡搬出小板凳給施工隊歇涼——群眾的態度發生實質性轉變。

今年6月,中山市農污治理工程的施工作業全面鋪開,第三個難題隨之而來。

“施工難!”麥峻旸說,走進村內巷道,最寬處不超3米,最窄處不足1米。村屋民房的樓齡普遍達到20年以上,甚至有百年老房。施工隊一方面要穿梭在這些“握手樓”之間,開挖路面、鋪設截污管道﹔另一方面,必須保障“老房子”的安全。這並非易事。

陳伯家就面臨這樣的“兩難”局面。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陳伯家屋前、屋后、屋側要修建不同的截污管道,這意味著房屋三面的道路都要開挖。這讓陳伯一家憂心忡忡。

“建造了30年的房子,地基就是一個大石塊。稍有不慎將直接影響房屋結構安全。”麥峻旸說。

為解決陳伯的顧慮,市生態環境局作為農污治理的牽頭部門,經過多輪協商,數次修改施工方案。

9月底,麥峻旸接到一個電話,羊寮村村委告訴他“陳伯邀請農污專班干部入戶喝茶”。這次邀約直接搭建起羊寮村農污治理的“最后一環”。

國慶期間,市鎮兩級農污專班干部、施工隊伍不敢停歇,工程車開不進去,就用鏟子人工開挖、搬運,短短7天內,集中力量完成了陳伯家的截污管道建設,打通了這“最后一環”。

中山市橫欄鎮新豐村農污治理現場。

重拳出擊

羊寮村的截污管道建設,雖然只是中山農污治理工程版圖的一個“點”,卻映射出全市農污治理干部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干勁與姿態。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農污治理是一項重要的民心工程,在整治過程中我們本著‘應接盡接’的原則,從解決一家一戶的廁所問題做起,最終串聯起整個農污治理工程版圖。”中山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杜敏說。

2022年下半年,全市“農污治理”攻堅戰已然進入了挂圖作戰、插旗攻堅、堅決啃掉“硬骨頭”的最后階段。面對艱巨的工作任務,全市農污專班干部沒有選擇“躺平”,而是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常態化工作機制,自上而下主動地跑了起來!

大刀闊斧,設立“領導分片包干制度”和“約談機制”,讓突出問題立行立改。

今年5月起,中山市生態環境局印發《2022年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領導分片包干工作方案》,調動全局力量參與農污治理。“領導分片包干制度”要求每一個局領導班子成員採用分片包干方式,定點對接幾個鎮街,定期定點檢查和座談,及時收集問題並督促立行立改,專門督導幫扶當地開展農污治理工程。至今,由局領導班子牽頭組織的“突擊檢查”和約談活動超70次。

壓實責任,堅持“每周一次碰頭會”,實現鎮街、部門面對面高效溝通。

中山市生態環境局牽頭設立了每周碰頭會和每兩周推進會機制,即每周與承建單位開一次碰頭會,每兩周召集部分鎮街等開一次農污工程推進會。“每周一次碰頭會”讓鎮街、部門協調進度加速,穩固建立起各方溝通協調工作機制、強化了信息調度互通。多次與排水主管部門碰頭協商,確保作為城市毛細血管的農村生活污水順利流入城市排水大動脈。

積蓄力量,鍛造一支“治污鐵軍”,打通“市—鎮—村”三級的溝通橋梁。

中山市生態環境局正式印發成立農污治理工作專班的通知,並陸續從局內部抽調精干力量,擔任“農污專班聯絡員”,成為分管領導與鎮街干部的“溝通橋梁”。他們對鎮街分片挂點對接,負責督查督辦、統籌協調全市農污治理工作,形成市、鎮、村農污治理網格化體系架構。

實事求是,堅持“一天一張進度表”,讓農污工作更清晰明了。

市生態環境局農污工作專班堅持對接各鎮街,及時記錄每日工程進度,形成《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情況日調度表》。一條一張進度表,涵蓋了每天農污工程進展,類目全面,更新及時,讓市鎮干部對項目進度了然於胸。

獎罰分明,實現巡查和通報常態化,為民打造真正的良心工程。

市生態環境局農污專班制定了標准化巡查表,對現場質量和工程進度展開常態化檢查,一旦發現質量或進度問題,發現一個整改一個,每周對有問題的施工點巡回監督。利用獎懲制度、媒體曝光等,將農污治理這項民生工程,做成真正的廉潔工程、良心工程。

“屢次不整改,撤職!”今年以來,面對遲遲未能推進及整改的項目,中山市生態環境局拿出“鐵腕治污”的決心,堅持讓能干者上,無為者退。截至目前,今年內涉及農污治理工程項目問題,已撤職1名鎮街農污項目的負責領導,撤職1名施工單位項目經理,清退了8個施工勞務班組,真正做到獎罰分明、絕不姑息。

這套機制倒逼一線干部“挑擔子”,敦促每一個項目責任人“挂圖作戰”,實事求是解決村民訴求,面對繁瑣的農污問題不畏艱難、逐個擊破,合力解決農污治理工作的難點、痛點。

中山市農污專班干部、施工人員、村民圍坐在一起談農污治理工作。

兌現承諾

農污治理對於農民來說意味著什麼?

對於有著千余戶居民的新豐村來說:讓碧水重現是其意義,讓農民生活更便利也是其意義。

“新豐村的戙角河在我們這一代小的時候,河水清澈見底,可以下水游泳、摸魚,但在連續多年接收農村生活污水之后,這條河涌受到嚴重污染,影響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我們相信,經過農污治理,戙角河會恢復往日美景。”今年46歲的霍汝泉如是說。

對於農業農村發展這項偉大事業來說:農污治理是必須打通的重要一環。

農污治理是改變農村村容村貌、改善農村人民人居環境的重要環節,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向人民群眾許下的庄嚴承諾。

在中山,農污治理是提升人居環境、助力鄉村振興、增進人們獲得感與幸福感的重要舉措,也是中山正在大力推進的治水“攻堅戰”的重要環節。

2021年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的出台,以農村“廁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推進新發展階段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進一步提升。

在此背景下,農污治理工作作為中山市治水工程的“最后一公裡”,按照應接盡接原則,通過支管到戶、雨污分流工程,最終實現污水入廠、雨水入河,全面提升鄉村人居環境質量,改善中山市水環境質量,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在中山,這種擔當被無數農污治理人扛在肩上。

目前,中山市農污治理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效。在7月,中山市農污治理工程完成污水管、雨水管僅86.1公裡,未正式啟動立管改造工作。歷經約4個月,農污治理工程完成污水管、雨水管超700公裡,立管改造超130公裡。

距離省裡面下達的任務截止日期不足1個月,中山農污治理工作也進入攻堅期。

10月26日,經中山市治水辦同意,中山市生態環境局正式印發《中山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驗收指引》,以加快推進中山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建設,保障項目順利完工驗收。

在中山,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具體完成的公裡數據,每天都在刷新。

這背后是市鎮農污治理人不分晝夜的攻堅克難、是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的堅定信念、是期待中山未來會更好的美好祝願,農污治理的藍圖正在這片土地上變為現實。

中山深知,這場“戰役”,沒有退路、直至勝利。

稿件來源:南方日報,南方+

(責編:朴馨語、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