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东频道

关注学龄前儿童健康 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李语 李申
2021年11月02日16:51 | 来源:人民网-广东频道
小字号

  广东省政协委员、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干部保健办副主任彭雪梅(左一),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办主任、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项永生(左二),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主任、康复医学博导、教授陈卓铭(右二)做客人民网广东频道《界别圆桌汇》。人民网 陈文夏摄

 

  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学龄前时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然而,孤独症、多动症、智力障碍、精神发育障碍等许多神经、精神疾病是从幼儿期开始。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残障率,维护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近日,广东省政协委员、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干部保健办副主任彭雪梅,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办主任、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项永生,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主任、康复医学博导、教授陈卓铭做客人民网广东频道《界别圆桌汇》,就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保障建言献策。

  儿童心理问题需早发现早干预

  近年来,我国儿童健康水平显著提升,儿童发育状况不断改善。然而,相关统计数据和资料也显示,我国儿童残疾率1.6%,占全国总残疾人口的6.1%左右,其中,0到14岁的自闭症者可能超过200万,且呈上升趋势。

  “我国儿童的心理健康程度并不乐观。”项永生说,“首先,家长普遍缺乏意识,不知道怎么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其次,70%以上的少年儿童,没有到正规的医院做筛查。去检查的孩子中,心率异常大概有30%。这些现象是必须正视的。”

  陈卓铭介绍,神经、精神疾病不像身体病变,可以通过身高、体重等条件来判断。精神疾病往往令家长难以察觉。

  “我们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大约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语言发育迟缓,如果孩子到了2岁还不能张口说话,就要特别注意,有可能是语言障碍;另一类是精神发育迟缓,也叫智力障碍,认知水平明显低于同龄儿童,表现为学不会、不认知;第三种是自闭症,广泛叫做孤独症谱系障碍,表现为兴趣狭隘,不爱说话,或注意力不持久等。”

  正因这类疾病往往不表现于外在,进行身体筛查时,医院也很难立刻查明。有些病症甚至能够一直“隐身”到读书或成人才显现出来。“神经、精神疾病,越晚越难治,可能伴随终身,并引发功能性疾病。而如果疾病伴随终身,花费可想而知是巨大的。所以,必须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项永生说。

  彭雪梅也表示,是否早发现、早干预,对疾病后来的发展影响是完全不同的。“例如,3~6岁是儿童孩子语言发力的关键时期。如果孩子存在听力障碍,就可能直接影响思维语言功能。所以早筛查是很有必要的。类似这样的症状表现出来,必须要及时干预治疗,这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希望。”她说。

  辅助家长及幼师建立基本认知

  与儿童接触最多的是家长和幼师。早发现早干预,就要求家长和幼师等群体建立对相关疾病的基本认知,关注并判断孩子的行为,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陈卓铭提到,一般来说,学龄前儿童分三个阶段,分别是出生后在医院、回到家庭和上幼儿园阶段。在后两个阶段中,家长和幼师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关注起着决定性作用。

  “家长、幼师需要更多付出。但是怎么付出,也需要专业指导。”彭雪梅提出,可以考虑搭建一个平台,记录孩子从出生到发育的过程。每几个月,家长依照平台上的指示或问题,填写孩子行为反馈,通过平台输送到医生手中,进行专业诊断。

  “大多数家长可能意识不到问题,但是专业的医生可以。如果医生发现,家长记录的孩子行为有异常,就可以建议其到正规的专科医院就诊,尽早干预。”彭雪梅说。

  对此,陈卓铭也有类似看法:“现在科技发达了,可以建立一些筛查小程序、APP,让家长按时填表,比如,孩子大概能够爬多少级楼梯,大概能讲多少个词,平时跟父母对话的时候是什么反应、用什么眼神……这些都是‘早发现’异常行为的关键。”

  针对幼儿园的干预行为,则可以根据精神科、心理科等专家的建议,在入学时增加心理健康体检。“如果老师与家长观察到的行为异常是一致的,那就更应该重视。需要立刻去权威的医院诊断,以免延误或者是误诊。”陈卓铭说。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样重要。幼儿园保健老师甚至普通幼师都需要有这方面的鉴别能力,通过培训提高保健意识、知识。

  整合资源构建全方位筛查体系

  除了家庭、幼儿园,社会环境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

  “不良食品、不良生活习惯、不健康网络内容都容易导致孩子身心健康损伤损坏,在这些方面,政府都需要起到主导作用。”项永生说。

  在他看来,政府需要协调整合社会资源和医疗资源,营造重视儿童健康的氛围。首先,在对医生的培养方面,要有一定的资源倾斜。

  “目前合格的儿科医生、康复医生并不多,社会急需多培养一些合格的专业人员。同时,为何会有孩子缺陷高发病,针对疾病该用何种治疗方法等,也需要组织专家进行科技攻关。”他说。

  他还提到,电视、书籍等科普宣传可以提升孩子的自我健康意识。“小孩子喜欢看视频,内容生动活泼的同时,应在视频里多加一点健康意识、知识宣传。”

  对此,彭雪梅补充,科普宣传也需要包含针对家长的培训。“家长大多靠自觉。我呼吁,在照护、教育幼儿方面,从冲奶、洗换尿片,到观察孩子行为、情绪,要给家长接受培训的机会。”

  此外,陈卓铭表示,希望儿童心理健康早期筛查能纳入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政府部门做到平台、信息对接,让家长、幼儿园清楚整个发育途径、过程、接触点是怎样的。进入幼儿园后,建立一个身心健康档案,伴随孩子发育成长,再逐渐构建筛查体系,与医院连结做筛查、校正。整合资源,全方位保障孩子的成长发展,实实在在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健康。”他说。

(责编:李语、陈育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