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江陽西:全力創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
依托優質生態資源,讓“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茶罐子”不斷充盈

地處南海之濱的陽西,11月依然色彩斑斕。牧海耕田,這裡的百姓享受著別樣的豐收喜悅。
作為粵西地區的農業漁業大縣,陽西積極推進鄉村振興發展,依托“山、海、泉、林、湖”兼優的生態資源稟賦,讓“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茶罐子”不斷充盈。
尤其是近年來,陽西扎實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和高標准農田建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做強程村蚝、儒洞荔枝、上洋西瓜、沙扒海水種苗等特色農業產業,積極探索“海上風電+海洋牧場”融合發展模式,培育壯大鄉村旅游、數字農業等新業態,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牧海耕田·陽西味道”鄉村振興示范帶勾勒出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美麗畫卷。
陽西縣今年代表陽江市出征廣東省第三屆“鄉村振興大擂台”活動,目前以小組第一的成績闖入全省九強爭霸賽,這條示范帶已成為陽西的一張亮麗名片。
“十四五”期間,陽西將以建設廣東省數字農業示范縣為驅動,全力創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爭創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深海網箱養殖、海洋漁業種業等30個縣級現代(數字)農業產業園,打造成為全省最大的海洋漁業捕撈縣。
藏糧於地
扛穩糧食安全重任
在上洋鎮雙魚村的水稻基地,清風吹來了特有的稻香,豐收時節在這裡可以“喜看稻田千重浪”。“我們今年種了25畝晚稻,包括‘豐順優1號’和‘泰優1002’兩個品種,畝產最高能達到1000斤。”上洋鎮水稻種植戶陳伯介紹說。
近年來,陽西縣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著力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據統計,今年陽西縣晚造水稻播種面積為17.928萬畝,目前水稻收獲作業已接近尾聲。近年來,隨著機械化種植和收割的推廣力度不斷加大,陽西水稻產業也實現了高質量發展。
為了解決稻谷收割后的晾晒難題,陽西縣充分利用農機補貼政策、農業項目資金,優先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種糧大戶、農民等,在購置和使用烘干機方面給予政策性支持,建設起水稻機械化烘干中心,全縣14台水稻烘干機的日烘干能力超過200噸。
在做大做強“果盤子”方面,近年來陽西荔枝產業蓬勃發展,也是全縣農業支柱產業之一。“去年妃子笑剛上市的時候大約是每公斤10塊錢,今年則是16塊錢,總體收入還可以。”儒洞鎮福安村荔枝種植大戶崔貴標說。
據了解,陽西縣荔枝種植面積約13萬畝,年產量約6萬噸,年產值規模約6億元,已形成儒洞鎮、上洋鎮、織篢鎮、新墟鎮四大荔枝產區。在形成荔枝現代化產業集群的同時,陽西探索推出“高校+公司+合作社+果農”的全新產業模式,為農村群眾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
憑借著優越的海洋資源,陽西堅持“向海發展”,近年來通過“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的創新融合,大力發展海洋深水網箱養殖產業,投產深水網箱年產量超過9萬噸,產值超過20億元,打造出新能源產業和現代高效農業跨界融合發展的鮮活案例。
2019年12月,農業農村部公布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名單(第五批),廣東省陽西青洲島風電融合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入圍名單。該示范區海域面積達497平方公裡,也是全國海域面積最大的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
目前,陽西縣形成了“水上產出清潔能源+水下產出綠色產品”的海上風電發展格局,未來將加快建設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
引水入渠
讓撂荒地成“聚寶盆”
為了確保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農村穩定安寧,陽西縣扎實推進農村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工作,按照“一鎮一圖”任務清單,因地制宜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確保高質量完成撂荒耕地整治目標任務。
高標准農田是具有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等特點的耕地,也是保障農民增收致富的“聚寶盆”。2022年度,陽西縣高標准農田建設任務為0.82萬畝,共兩個項目,涉及織篢鎮、程村鎮,總投資約2460萬元。
建設高標准農田,引水入渠滿足農業灌溉需求是基本前提。為了切實保障農業生產的用水需求,陽西縣通過成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高標建設)工作專班,將發改、農業農村、水務、自然資源等相關部門的力量有效整合,形成合力進一步推進高標准農田的建設工作。
農業種植對水資源的需求較大,針對排灌不暢、供水設施陳舊損壞等問題,陽西各鎮採取摸清底數、逐個清淤的辦法,“一渠一策”制定修復方案,並根據輕重緩急開展清淤作業。
作為陽江市農業人口最多的鄉鎮,溪頭鎮耕地面積達5萬畝,五彩薯是遠近聞名的特色農產品之一。“我們下村種植的五彩薯味道甜、澱粉含量高,產品附加值也很大。”種植大戶謝甘介紹說,隨著農業生產用水條件的顯著改善,大片撂荒地也被“救活”了,現在他所在的合作社種植面積超過1200畝。
據了解,下村在撂荒地種植五彩薯的基礎上,今年引入農業企業開展西瓜試種工作,成功在沙地上種出了“黑美人”西瓜。試種西瓜面積達120畝,畝產最高可達4000斤,質量和畝產都達到了預期。“通過篩選品種、科學管理,我們最大化地利用了沙地的優點,種植出來的西瓜皮薄、糖度高,而且脆甜無渣。”該農企負責人說。
陽西縣各鎮通過整合高標准農田、農田水利、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等建設資金,重點修繕撂荒地農田灌溉等設施,配套完善灌排水基礎設施,確保農業生產供水充足。到2022年底,將力爭實現全縣具備復耕條件的撂荒耕地全部完成復耕復種。
深海養殖
“育繁推一體化”蓬勃發展
在沙扒鎮青洲島附近海域,海面上的圓形網箱星羅棋布。近年來,陽西縣許多沿海鎮的養殖戶紛紛瞄准伏季休漁期間的市場缺口,大力發展深海網箱養殖產業,構建起一個個“藍色糧倉”。
陽西深海網箱養殖產業之所以能夠打出“時間差”,也得益於被譽為“漁業芯片”的海水種苗產業蓬勃發展。近年來,陽西縣依托海洋水產種質資源,以科技為支撐,通過產學研相結合,推動海水種苗產業“育繁推一體化”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陽西縣有苗種生產場(點)186個、面積1.3萬畝,池塘1.27萬畝,車間15萬平方米,並建成實驗室、標本室等科研場所一批,其中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2家。2021年,陽西縣海水種苗生產總產值5億多元。
作為陽西縣的海水種苗產業核心區,沙扒鎮已創建2個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1個農業農村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基地、1個廣東省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基地)。
海水種苗產業發展離不開一支懂技術、會創新的鄉村人才隊伍,為了著力培養“土專家”“新農人”,進一步提高魚苗的成活率,陽西縣通過完善鄉村人才振興體制機制建設,積極打造鄉村人才驛站。
“要根據魚的種類挑選合適的飼料,還要特別重視水質的調控以及魚苗疾病的預防……”在沙扒鎮鄉村振興人才驛站舉辦的一場養殖技術培訓會上,該鎮海水種苗養殖大戶林李泉為60多名水產養殖大戶分享了自己的魚苗養殖經驗。
作為海水魚苗繁育領域的“土專家”,林李泉也是陽西縣第二批縣管拔尖人才。他自主培育輪虫生物飼料,在大幅度提高自家魚苗成活率的同時,也向廣大養殖戶傾囊相授獨門絕技,經常義務開展技術指導服務。
2021年11月,陽西縣鄉村振興人才驛站正式揭牌成立。以“人才振興服務鄉村振興”為總目標,全縣目前已建成縣鎮兩級人才驛站10個、配套服務基地15個,搭建起“縣總站+鎮分站+服務基地”的特色化服務平台,形成助力鄉村振興的人才培養體系。
亮點
實現“農漁旅”
融合發展新格局
借助“牧海耕田·陽西味道”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的有利契機,陽西縣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藍色海洋、綠色產業優勢,串聯沿線鎮村打造出濱海美麗鄉村旅游精品線路。“紅、藍、綠”交織融合,繪出一幅山水相連、人文相通、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鄉村振興美麗畫卷。
陽西縣充分發掘示范帶沿途的古村落、非遺文化等鄉村旅游資源,打造兼具“山、海、漁、農”以及疍家風情等特色的濱海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全方位呈現、立體化展示沿線鎮村“牧海耕田”的生活圖景,並將沿途美景串珠成鏈,實現了“農漁旅”融合發展的鄉村旅游新格局。
如今,“牧海耕田·陽西味道”鄉村振興示范帶沿途形成的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已達35公裡,串聯了儒洞、沙扒、上洋3個鄉鎮,重點打造儒洞鎮邊海村、西荔王果蔬專業合作社,沙扒鎮來福園村、渡頭村,上洋鎮雙魚城村、白石村等6個節點。
這條示范帶沿途具有海防文化、紅色遺跡、海洋漁業、休閑農業等特色旅游資源。儒洞鎮邊海村的“邊海紅旗”精神代代相傳,村內的邊海紅色展館是陽西重要的紅色教育基地﹔西荔王種植基地是荔枝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省級示范專業合作社,“陽西味道”瓜果飄香﹔沙扒鎮渡頭村擁有碧海連天的海岸風光,依托沙扒鹽場建設鹽業科普基地﹔來福園村非遺民俗活動特色鮮明,其中“走公”有著百年歷史﹔上洋鎮雙魚城村始建於明代,現仍保留有古廟、古井、石鼓、古驛道等多處古跡。
在建設“牧海耕田·陽西味道”鄉村振興示范帶的過程中,陽西縣重點建設北額嶺瞭望台、鄉村振興數字展廳、書村牌樓、沙扒鹽場等重要節點,推動風情小鎮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導示系統、海濱路藝術繪畫、旅游大道美化、亮化等項目建設,提升渡頭村農房管控和風貌,開展鎮區環境綠化提升和外立面風貌提升,打造3公裡濱海特色街區和電商街,奠定濱海旅游和鄉村旅游發展基礎。
目前,陽西縣正在規劃建設3條特色鮮明的鄉村振興示范帶,總長195公裡,未來將形成“鎮鎮有帶、帶帶相連、串帶成環”的總體格局。
南方日報記者 赫鵬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