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東頻道

廣東湛江:第一書記聚力“五大振興”

聚力人才振興賦能  打造一支“帶不走的工作隊”

朴馨語
2022年11月08日14:41 | 來源:人民網-廣東頻道
小字號

駐村第一書記扎根基層,他們是鄉村振興承上啟下、左右連橫的特殊角色,必須練好“把舵、宣講、沖鋒、搭台、化解、參謀”六種“內功”,才能更好助推鄉村“五大振興”全面落地生根。

近年來,廣東湛江市面向282條鄉村振興重點村擇優選派駐村第一書記,湛江市委組織部通過制定職責清單,聚焦湛江市委“三化三大”發展思路,發揮第一書記“發展領航員、黨建指導員、民生服務員、基層調解員、攻堅先鋒員、政策宣講員”作用,為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注入澎湃動力。

“根據今年蛤蜊的價格趨勢,再加上現在養殖技術不斷進步,蛤蜊幼苗投放更加科學,管理模式更加成熟,明年要加大養殖面積。”竹下村灘涂養殖合作社負責人滿懷信心地表示。近年來,在雷州市雷高鎮駐鎮幫鎮扶村鄉村振興工作隊的支持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養殖技術指導下,竹下村積極探索的“公司+農戶+科技支撐”生態養殖蛤蜊模式已初見成效。今年1380多畝蛤蜊喜獲豐收,每噸蛤蜊收購價格過萬,與往年相比翻了一倍。

 

雷州市雷高鎮竹下村養殖蛤蜊喜獲豐收,圖為村民在分揀蛤蜊。何盈 攝

科技力量的加持讓雷高鎮鄉村振興勁更足。雷高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員、肖家村駐村第一書記朱李春採用“村民+種養專業合作社+科研單位科技力量”模式,開展甘薯苗種種植試點,平均每畝收益4萬元,帶動了100多戶農戶就業,農戶年收入增收1萬元。今年10月份,嘗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甜頭的工作隊,總結吸取竹下村試點探索“公司+農戶+科技支撐”貝類生態養殖經驗,推動肖家村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簽訂黨建共建戰略合作,計劃利用研究所水產養殖科研技術,強化科技支撐,走出肖家村貝類灘涂養殖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實現漁業提質增效、漁民豐產增收。

如果說引入人才是“及時雨”,那麼培育本土人才則是“自流井”。

湛江市堅持引才、育才兩手抓,打造一支“永遠帶不走的鄉村振興工作隊”。推動涉農縣(市、區)全面建成縣級鄉村振興人才驛站,56個重點幫扶鎮全面推進鎮級鄉村振興人才驛站建設,為鄉村振興人才培養、交流和活動提供平台。大力扶持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通過人才帶動,全市共培育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78家,其中國家級企業7家、省級企業81家,培養農村實用人才42.6萬多名。與駐湛高校共建校地合作實踐育人基地、研究生社會實踐示范基地6個,一批涉農專業青年教師和碩士研究生到基層單位實踐,有效加強高校人才與本地農業產業的融合對接,駐湛高校每年培養海洋經濟類、農業農村類、臨床醫學類產業人才2800多人。

“大城市雖美,但我更愛家鄉。當收到家鄉推動鄉村振興要大力引入新鮮血液的號召,我們就想著回來,想為家鄉做點什麼。”兩年前,致力打造鄉村振興的“頭雁”,赤坎區調順街道調順村駐村第一書記動員在外大學生回村參與家鄉建設,32歲的黃曉冬從廣州一家上市公司辭職回鄉任村官,帶動更多能人回村。如今調順村新一屆“兩委”班子都是清一色返鄉大學生,他們延續自身的工作經驗,因地制宜搞活基層治理方法,打卡考勤、創新問卷、設計問卷......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兩委”班子有效撬動了該村人居環境大轉變、產業發展大提升。

一人之力不足道,萬人之力常有余。近年來,湛江市通過干部回鄉促脫貧攻堅行動、鄉賢聯誼會、座談交流會等多種形式,圍繞基層治理、產業發展等實際需求,發動鼓勵鄉賢和本土人才積極投身家鄉建設,助力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麻章區太平鎮百龍村駐村第一書記劉敬硯針對當地產業特點,以“公益慈善+村級治理+產業幫扶”模式,盤活新鄉賢資源,引入專家“傳幫帶”,開展農業技能和農村電商培訓。吳川市駐村第一書記狠抓鄉村振興機遇,大力實施“鄉賢回歸”工程,充分利用雄厚的民間資本和外出鄉賢寬廣的社會人脈資源,依托工商聯和駐外商會,開展以商招商,善待鄉賢,鼓勵鄉賢回鄉投資。據統計,吳川市外出企業家累計回鄉投資項目58個,總投資超過110億元,已完成投資82.2億元,建成投產項目46個。

(責編:朴馨語、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