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石斑魚從這裡游向大海

9月22日,“沿著海岸線看廣東”調研組來到位於惠州大亞灣畔的中國雜交石斑魚發源地——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海洋漁業中心試驗基地,採訪近年來基地在海洋生物研究、名特優新品種人工繁育、增殖放流等方面的成果。
在試驗基地石斑魚良種親本繁育車間,調研組見到了體長超過一米,重達200斤的石斑魚。“這是鞍帶石斑魚,是石斑魚類中體型最大的,目前捕撈記錄最大個體重達800斤,長約2.7米”。試驗基地主任吳錦輝說。
圖為鞍帶石斑魚。
作為廣東省唯一的現代化海洋生物科研、生產和開發基地,國家唯一的石斑魚良種場,選育鞍帶石斑魚只是試驗基地眾多科研任務中的一項。
吳錦輝介紹,試驗基地主要承擔廣東海洋漁業科研試驗工作,廣泛開展海洋生物、海水增養殖、名特優新品種人工繁育、海洋生物遺傳育種、海洋農牧化、水產養殖病害防治等基礎性技術研究試驗工作,承擔海洋生物增殖放流技術研究及效果檢驗有關工作,承擔海洋漁業科研成果孵化、中試工作,開展深海生物資源研究工作。
突破規模化培育課題,石斑魚游上普通市民餐桌
上世紀90年代末,我國石斑魚市場需求大,價格高,售價達到100-200元/斤,但在國內石斑魚人工繁育技術尚未突破,石斑魚苗種除了捕獲的天然苗外,主要從東南亞進口或台灣地區引進,苗種成為限制石斑魚養殖產業發展的瓶頸。實現石斑魚苗種的規模化培育成為了中心研究團隊鎖定的課題。
“小的時候,石斑魚全是‘女性’,成為‘魚媽媽’,高齡了才會變性做‘魚爸爸’。”吳錦輝說,石斑魚雌雄同體,雌性先熟,導致雄魚嚴重匱乏 “一公難求”。研究人員開發人工誘導石斑魚性逆轉的技術,獲得了具有生殖功能的雄魚,並通過產卵前的強化培育,解決了石斑魚雌雄親魚成熟不同步的問題。
試驗基地相繼攻克了鞍帶石斑魚、赤點石斑魚、棕點石斑魚等多種石斑魚的人工繁育技術,石斑魚選育后大規模養殖轉化,目前市場價格已經降至三四十元一斤。
研發雜交石斑魚,龍虎斑、青紅斑相繼面世
2003年,石斑魚人工繁育技術雖已取得全面突破,但仍然存在生長速度慢、養殖周期長、育苗成活率低以及受神經壞死病困擾等問題。為了能徹底解決這些問題,時任中心首席科學家張海發帶領團隊走上育種研發的科研道路,不斷地開展多個組合的石斑魚雜交育種試驗,通過雜交育種開發石斑魚新品種。
2009年研究終於取得重大突破,培育出“虎龍斑”雜交石斑魚新品系。這種石斑魚跟普通石斑魚相比,生長速度快且抗病力強,育苗及養殖成活率顯著提高,養殖周期縮短了一半。2017年,“虎龍雜交斑”被審定為水產新品種,這是廣東首個海水魚類新品種,開創了廣東海水魚類養殖新的裡程碑。“虎龍雜交斑”研發成功后,研發團隊又瞄准了下一個育種目標——青紅雜交斑,該新品系是以斜帶石斑魚經3代群體選育后為母本,以赤帶石斑魚經3代群體選育后為父本,通過雜交而得到的子一代,具有抗逆性強、養殖存活率高、生長速度快、營養豐富等特點。
如今,石斑魚雜交育種技術已在全國得到推廣,石斑魚產量已從2009年的4萬噸上升到目前的18萬噸,其中虎龍雜交斑是貢獻最大的石斑魚品種,產值達億元以上,雜交石斑魚已經游上了尋常百姓的餐桌。
圖為增殖放流。
吳錦輝介紹,試驗基地的前身為大亞灣水產資源增殖站,成立於1986年。30多年來,該基地充分發揮海水管理方面的技術優勢,每年都承擔國家、廣東省下發的增殖放流項目,截至2022年,累計在廣東省各海域人工增殖放魚苗2600萬尾,蝦苗2.7億尾,紫海膽30萬粒,翡翠貽貝200多萬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