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又一“超級工程”將於2024年橫跨黃茅海

、
正在建設中的黃茅海跨海通道。陳德生 攝
20日下午,人民日報“沿著海岸線看廣東”報道組來到了位於廣東江門台山的粵港澳大灣區超級工程黃茅海跨海通道建設現場。
正在施工中的黃茅海大橋中塔。朴馨語 攝
站在正在施工中的黃茅海大橋中塔,距海平面約120米的高空上,凜冽的海風中,項目結構清晰顯現。
塔頂施工現場。陳德生 攝
黃茅海跨海通道起於珠海市高欄港區,東連港珠澳大橋,西連新台高速並與西部沿海高速相交,止於台山市斗山鎮,線路全長約31公裡﹔採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准,設計時速100公裡/小時,設計使用壽命100年。整個項目批復工期4年,計劃2024年建成通車。
施工工人在塔中作業。朴馨語 攝
據黃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工作人員黃冬冬介紹:“我們所在的黃茅海大橋中塔,完工后塔高將超過200米。”工程中設700米級超大斜拉橋共2座。其中高欄港大橋擬採用鋼箱梁雙塔單跨斜拉橋設計,跨徑700米﹔黃茅海大橋擬採用鋼箱梁三塔雙跨斜拉橋設計,跨徑720米,建成后將成為世界跨徑最大的三塔斜拉公路橋。
黃茅海大橋東塔。陳德生 攝
由於跨海橋梁選址位於珠江口西部,海洋環境復雜,是全球台風發生頻率最高區域之一,且兩座斜拉橋分別跨越5萬噸、3萬噸、3千噸航道,通航條件復雜、防撞等級較高。因此,跨海橋梁在修建過程中,時刻面臨台風正面襲擊、超寬海域船撞、超強浪流沖擊、海洋腐蝕嚴重和超厚淤泥覆蓋等五大技術難點。
人民日報“沿著海岸線看廣東”報道組向工人了解施工進程。朴馨語 攝
通道從設計階段就融入平安百年品質工程理念,提出了全壽命周期建設要求,確保橋梁的強度和耐久性,可抗17級台風。此外,施工過程中還採用了標准化設計、工廠化制造、機械化施工、裝配式安裝等現代建造技術,減少海上作業工序、時間及人員。
目前,黃茅海跨海通道建設進展順利,海域段兩座主橋的5座主塔已完成總量的50%左右,引橋和4處互通立交也同步推進中﹔象山隧道已累計掘進2240米,佔總長度的70%左右。項目預計2024年建成通車,建成后,將與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南沙大橋、虎門大橋,共同組成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為粵西地區經濟發展帶來強勁動力,助力大灣區早日形成世界級交通樞紐。
神採奕奕的施工工人們。陳德生 攝
操作高空電梯的女駕駛員。陳德生 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