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改革創新 提高發展質量

2021年05月25日09: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推進改革創新 提高發展質量

  制造變創造,創新驅動產業升級

  本報記者 洪秋婷

  加強技術研發,一口氣拿下多項國際專利,徹底解決鋁材窗戶容易漏風透濕的問題,這讓廣東佛山市南海區大瀝鎮堅美鋁業副總工程師、技術中心管理部主任周玉煥對企業的技術創新更有信心。

  堅美鋁業雖是一家傳統企業,但同許多廣東制造業企業一樣,骨子裡的創新基因與生俱來。周玉煥介紹,公司創業初期僅有一台擠壓機、一座熔鑄爐,而且擠壓機還是日本上世紀80年代淘汰的注塑機,技術工藝非常落后。經過多年不斷的科研攻關,終於掌握了核心技術。“現在堅美有50多台擠壓機、20多座熔鑄爐,產量更高,品質更好。”周玉煥說。

  堅美鋁業也曾想著走技術引進之路,但漸漸發現這條路越走越窄。“引進的技術看起來很好,實際上很難滿足我們的需求,轉型升級必須要靠自主創新。”周玉煥介紹,2010年,堅美鋁業引進一條意大利自動包裝線,卻發現並不適用,效率很低。為此,公司專門成立了設備研發部,研發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多系列全自動化鋁型材包裝機。“去年,我們靠著自主創新和技術改造增加了1500多萬元的經濟效益。”周玉煥說。

  堅美鋁業的轉型升級,是擁有近300萬家工業企業的廣東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廣東大力發展高技術制造業和先進制造業,相繼出台《廣東省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廣東省智能制造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培育出一批世界領先的制造業企業。

  去年,全省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近九成,以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為代表的高技術制造業、以先進裝備制造業和新材料制造業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已成為廣東制造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建孵化基地,助力港澳青年圓夢

  本報記者 姜曉丹

  “租金減免20萬元,還有創新創業補貼……這可都是實實在在的支持。”在廣州黃埔區勵弘文創旗艦園的辦公室裡,香港青年劉鳴翻看著報表上的各項優惠政策,不住地感慨。

  3年前,劉鳴創辦的施德朗(廣州)電氣科技有限公司入駐創意園區,工作人員主動上門講解政策,指導他填報申請,“政策真貼心!服務真暖心!”

  “不僅如此,園區還為創業青年量身定制了知識產權培訓、金融專題培訓、港澳青年項目路演會等活動。”該園區總經理嚴捷表示,基地的各項工作就是為了推進區域創新、孵化潛力新銳,帶動港澳中小微企業發展。目前,基地已有28家優秀港澳數字創意類項目企業入駐,知識產權覆蓋率90%以上,每年開展相關港澳活動20多場。

  在廣東各地,這樣的孵化基地正蓬勃發展,目前僅廣州黃埔區的港澳台青年創新創業載體的總孵化面積就達7.7萬平方米,累計引進服務港澳台項目107個。

  為了讓港澳青年更好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2019年5月,廣東省制定方案,要求在珠三角9市各建設至少一個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推動成立大灣區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聯盟,共享人才、資金、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創新創業資源,打造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高地。

  這些年,劉鳴和科技團隊少了很多后顧之憂,能夠更專注於科技研發,“現在我們有頂尖的研發團隊,取得多項發明專利,還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成為騰訊、華為等大企業的合作供應商。”

  2020年,在園區指導下,劉鳴的企業與廣東嶺南技術學院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並在學校設立了實訓基地,“大灣區是一片發展的熱土,我們要帶動更多人一起奔跑!”

  拓紅色資源,老區人吃上旅游飯

  本報記者 吳 冰 李 剛

  在廣東惠州市惠東縣高潭鎮中洞村東江革命委員會舊址百慶樓旁,村民戴木貴正忙著為游客准備紅軍茶。這種由野生香菜、薄荷、新鮮茶葉、芝麻、花生仁和炒米等材料制作的擂茶,吃起來口齒生香、生津止渴。戴木貴介紹說,當年紅軍來到中洞村駐扎,村民熱情地以擂茶招待。革命勝利后,為了紀念這段歷史,便將擂茶改名為“紅軍茶”。如今擂茶的制作工藝已經成為惠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洞村位於惠東縣高潭鎮東北部,毗鄰海陸豐。1922年深秋,彭湃在這裡點燃了農民運動的烈火,播下了革命的火種。土地革命時期,中洞是中共東江特委、東江革命委員會和紅二師師部所在地,是領導東江地區工農武裝斗爭的指揮中心。中洞共有革命遺址30多處,是省定第一批“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示范點,惠州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

  漫步在中洞村村道,百慶樓、紅軍井、東江特委印刷廠舊址……目之所及,處處是紅色記憶﹔耳之所聞,處處是紅色故事。中洞村黨總支部副書記江明坤介紹,近年來,政府部門在中洞投入近7億元修復革命遺(舊)址。去年以來,到中洞參觀學習的黨員干部和普通游客累計超過40萬人次。

  目前,中洞村已被列為惠州市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現場教學推薦點,以“中洞改編”為題材創作的情景報告劇《東江紅都》在全社會熱播,引起廣泛反響。

  游客多了,返鄉創業的村民也多了,戴木貴以前在外務工,現在他把“紅軍茶”經營得風生水起。

  丘榮相是在中洞村第一個開民宿的村民。2017年,在惠東做裝修工程的丘榮相,看到中洞村大力完善基礎設施,修復革命遺址,便回鄉開起了“根據地民宿”,如今已經成了當地有名的民宿。

  數字化賦能,推動企業提質增效

  本報記者 羅艾樺

  做紡織服裝生意的第一步,是要找到合適的布。這塊“合適的布”需要找多久?在10年前,要一周甚至更久,而現在依托數字化平台,一周內就可以完成設計、銷售、生產、發貨,其中找布這個環節隻需要5分鐘。

  “要用物聯網手段,讓找布不再難!”2013年,趙振洪在廣州市海珠區琶洲創辦了致景科技,如今其旗下的布匹面料數據庫已經覆蓋全國市場可見面料的90%以上。“通過對紡織服裝生產、交易、流通環節進行數字化改造,提高採購、交易和供應鏈協同效率,我們已經幫助織布廠將機器開機率提高了30%。”趙振洪說。

  致景科技的故事,正是廣東大力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的一個生動注腳。近年來,廣東出台了一系列的產業集群數字化升級扶持政策,目前已有覆蓋產業鏈上中下游的工業互聯網平台超過50個,重點引進培育了優秀工業互聯網平台企業及服務商370多家,推動超過1.5萬家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帶動50萬家企業降本提質增效。

  作為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核心片區,琶洲的數字經濟創新生態不僅有一大批“灌木”式中小企業在細分領域茁壯成長,也有騰訊等21家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領域的“參天大樹”引領風潮。

  今年,廣州琶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正式獲批,還獲評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等高層級創新平台。2020年,琶洲營業收入達2690.14億元,是2015年的2.9倍。目前,琶洲已落地全省首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大數據)和全省首個人工智能產業園,38個重要建設項目中,唯品會、赫基等項目已投入使用。

  “組團式”幫扶,夯實基層醫療力量

  本報記者 程遠州

  用力握住超超(化名)父親因激動而顫抖的手,方明說:“我們到佛岡來幫扶,就是為了讓你們大病急病不出縣。”方明是廣東清遠市佛岡縣人民醫院剛上任的院長,也是廣東省人民醫院的重症救治專家,是廣東實施三甲公立醫院對縣級醫院“組團式”幫扶行動的一員。

  今年1月底,5歲的超超因圍牆倒塌受壓致傷,被送入佛岡縣人民醫院重症監護室,病情危重,醫院准備手術。因為擔心縣級醫院的治療水平不夠,超超父母強烈要求轉院到廣州的大醫院治療。長途轉院顛簸極易出現大出血,經過醫生勸說,超超父母最終同意在縣醫院手術。他們沒想到的是,受益於“組團式”幫扶,這台手術竟有6位省人民醫院的專家參與,另有多名省人民醫院專家在后方會診。當夜,超超的生命險情被解除了,目前正在順利康復中。

  多年來,由於佛岡縣醫療技術存在短板,當地群眾一旦得了急病、重病,往往長途跋涉到廣州求醫。“‘組團式’幫扶,可以把大醫院較高的醫療技術和先進的管理模式下沉到縣級醫院,加快補齊基層醫療服務短板,形成分級診療秩序,讓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廣東省衛健委主任段宇飛說,廣東通過“組團式”幫扶,院包院、院包科、科包科,已在粵東、粵西、粵北醫療服務能力不足的15個地級市70個縣市區逐漸建立一支帶不走的“珠三角醫療隊”,同時在104個縣構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形成了按功能定位分工協作的縣鎮村分級診療格局。

  變“輸血”為“造血”,通過“組團式”幫扶,廣東共有3000余名基層衛生人員到支援醫院進修學習,10.3萬余名本地醫務人員接受培訓,1422項適宜技術在基層推廣,受援醫院申請並立項137項科技項目,醫院的人才素質、專科能力、管理水平得到較快提升,越來越多居民選擇在家門口看病,分級診療秩序基本形成。

  促老街新生,打造亮麗文化名片

  本報記者 李 剛

  周末一大早,陳涵鴻和黃惠華夫婦來到汕頭老城小公園開埠區文明驛站,開始了忙碌的一天。

  “最近游客一天比一天多了。”作為小公園志願服務隊隊長,妻子黃惠華介紹,上世紀30年代初建設的汕頭小公園,是汕頭老城的文化標志,從這裡走出去的潮汕籍華僑數不勝數,很多時候,志願服務隊是為那些回鄉的華僑華人提供問詢、帶路、免費茶水等志願服務的。

  開埠區是汕頭老城區的核心地域和文化標志,是潮汕地區商業、文化中心,南生公司百貨大樓的繁華以及安平路燈光夜市曾是一個時代的象征。

  小公園開埠區裡擁有大面積的騎樓群,包括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大清郵局等歷史文物建筑。汕頭老城那段悠長的故事,留存在老街的石板蹬道處,鐫刻在騎樓的窗台樓閣間。

  近年來,汕頭全力推進小公園開埠區歷史文化資源保護:金平區西堤路騎樓“修舊如舊”試點工作啟動﹔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濃縮展示了汕頭開埠以來的歷史發展脈絡﹔僑批文物館則向大家講述了關於潮汕華僑的家國情懷、責任信用與擔當的往事……如今的小公園歷史文化街區,再次成為汕頭的一張亮麗文化名片。

  “汕頭因僑而立,因僑而興,汕頭開埠的歷史與潮汕籍華僑的歷史緊密相連。”陳涵鴻說,國家的發展建設與這些心系桑梓、心系祖國的華僑是分不開的,志願者們在這裡守候的是一道風景,也願意為大家守住歷史記憶。

  (版式設計:沈亦伶)

(責編:張晨牧、陳育柱)

關注我們

  •  
  •  
人民廣東人民廣東 粵港澳大灣區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