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座重視學術的象牙塔。商科教育源於實踐,商學院既要兼顧學術的研討,又要保持跟社會的密切接洽。一個成功的商學院的發展必須在理論和實踐之間找到平衡。
四十年前,中國商學院的老師們以傳授理論知識為主,幾乎沒有引入過真實的商業案例,學生們也很少有機會到企業去實踐。隨著時代變遷,國際商業交流日益頻繁,企業對商科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中國商學院的教學模式逐漸轉變為課堂與實踐相結合。從學生入學開始,商學院便應著手培養他們將書本知識運用到職場的能力,以提高學生畢業后在職場上的競爭力。
以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為例,我們搭建了一個能夠與社會積極互動的平台。此平台有利於學院加強與行業的聯系,為學生創造更多實習機會,同時能增強學院對本地社群的輻射,擴大學院的影響力。
同時,我們打造了一支學生就業指導團隊,定期邀請企業高管和招聘負責人為學生舉行職業輔導和講座,為學生提供參與政府與企業咨詢項目的機會,讓學生們在進入職場之前有更多預先演練和實際操作的機會,促進學院畢業生的就業率上升。
當下,現代科技發展對商科教學與研究產生的沖擊有目共睹,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商科的發展必須適應科技的變革和社會的需求,學校必須推出盡可能豐富的舉措來指引學生適應這個充滿變革的社會,善用這些技術來改革商科教育勢在必行。
例如在會計和金融行業,企業需要的不單是具備專業知識的畢業生,更是能夠將信息科技運用於商業實踐的全面型人才。商學院應及時檢驗並調整現有課程,增加更多與科技相關的元素。在這個科技急速發展的時代,商學院不僅要以滿足現實需要為目標,更要擔當起引領商科教育的責任。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也認識到,一個高校培養的學生是否會被企業和社會認可取決於他的從業能力,這不僅包括學校傳授給學生的知識結構,還有學生的綜合素質。
如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一直是高等教育的最難之處,也是目前中國高等教育亟待改善的地方。對個人發展而言,綜合素質的培養比學科知識更加重要,團隊精神、社交能力、逆境商、責任心等都是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澳門大學的校訓是“仁義禮智信”,主要指綜合素質的培養。
現在社會上存在一個普遍的現象,很多年輕人通過社交軟件能很好地同人溝通,但當與人面對面時,卻缺乏一種最基本的人際溝通能力,特別是與陌生人相處時,不知如何展開對話。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社交能力,是個人綜合素質很重要的一方面。在這個信息時代,人與人之間的綜合素質差異更明顯。現在,很多工作可以由機器替代,那麼我們就得更注重對學生及教師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要培養他們對提升自身綜合素質、能力的意識。
除此之外,一些年輕人也表現出缺乏基本的責任心、抗壓能力弱、經不起挫折等問題,這說明很多年輕人在綜合素質方面亟待提升。另一方面,由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並不屬於教師升職的硬性考核標准,因此往往被許多教師忽略了。從這一角度看,師者更應注重師德、具有責任感。
由此,高校除了對學生的培養,也要注重對員工的持續培訓,注重對教師綜合能力及素質的提升與培養。我們需要的是對教學工作具備熱忱、對學生有責任心的教師,而不是僅僅盯著學校分配的教學任務按部就班完成的教師。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真正熱愛教育事業的教師才能為人師表,才會出高徒。
面向未來,企業與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是那些自我成長性高、綜合素質高,能夠應付各種參數變化的實用型人才。育人最重要的是要學生保持開闊的思維、視野,提升自身綜合能力。學校、社會的長遠發展基於每個個體綜合素質的提高。
(作者為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會計與金融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