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醫生 拯救遺珍

2021年04月03日08:34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文物醫生 拯救遺珍

  “文物醫生”正在對陶器補配部位進行隨色處理。

  考古院文物保護科技研究部主任呂良波正在對文物銅器進行病害和制作工藝的細微觀察和分析。

  文物醫生正在對陶器進行拼對和粘接。

  文物醫生正在對陶器進行拼對和粘接。

  通過金相顯微方法研究已故考古學家麥英豪先生1965年發掘的青銅器文物的鑄造工藝

  文物修復前,要先對銅器進行拍照記錄。

  小谷圍島,大學城,春天裡的一個大晴天。絲絨一般的綠雲裡,影影綽綽地露出南漢二陵博物館高大的唐風建筑群。這裡也是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院址所在。  在博物館的一隅,考古院文物保護科技研究部主任呂良波和他的同事們,正在各種各樣的青銅、陶瓷、鐵、木等碎片中忙碌著,努力將這些破碎了千年以上的“拼圖”還原成它們原本的樣子。

  他們,就是在大學城裡修文物的廣州“文物醫生”。

  在廣州修文物,有很多不一樣。這裡的古代墓葬,一般分布在屬於紅壤地帶的低山或丘陵上,出土器物,特別是青銅等金屬,往往被潮濕、富酸性的土壤腐蝕嚴重,甚至完全沒有了銅器的質感。北方的青銅器出土后可以直接抱起來,在這裡,它們常常變得如酥餅一般脆弱,稍微用力一碰就會損壞。哪怕是在人們印象中性子穩定的陶器,由於燒造水平等的影響,很多時候也是嬌氣無比。

  於是,呂良波他們的工作,從考古發掘現場就得開始。他們要把那些正在逐漸與大地“同化”的古代器物,用發泡劑、薄荷醇、保鮮膜、石膏、宣紙等固定好,小心地提取出來。

  回到院裡的文物保護科技研究部,把器物從“外包裝”裡取出來,呂良波他們就要開始“望聞問切”了:首先是要評估文物有什麼病害,比如殘缺、裂隙、變形等等,通過繪圖方式將之標出來,做出保護修復方案﹔接下來,要對文物進行檢測分析,也就是給它們“做體檢”,拍X光片、顯微鏡觀察、取樣化驗……一個也不能少﹔之后才是動手治療,清洗、去鏽、脫鹽、粘接、拼對、加固、補全、緩蝕、封護……讓它們徹底恢復健康。

  文物修復是個漫長的過程,考的是耐心。呂良波說,在增城墨依山出土的一件破碎了一半的軟陶大口尊,還原用了三個月﹔在市一人民醫院出土的一件南明鐵炮,除鏽后已經進行了六次脫鹽,“估計還得做個十多次”﹔在解放中路工地出土的十幾隻唐五代木屐,要放在特制冰箱裡讓它們先結凍,再升華,一點點去掉裡面的水分﹔手頭上正准備做的一批60多件漢代青銅器,“全部做完大概要兩三年吧”。

  考古有時像是和挖土機賽跑。城市建設的熱潮讓大量安睡地下的文物在很短時間內進入了考古院的庫房。它們中的很多,可能還得在這裡繼續安睡一段時間,直到“文物醫生”們找到最好的“治療方案”,才會將它們從沉睡中喚醒,讓它們重新和那些熱情的目光對望。

  文/記者卜鬆竹 圖/記者王維宣

(責編:陳育柱、李語)

關注我們

  •  
  •  
人民廣東人民廣東 粵港澳大灣區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