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木偶戲:適應市場不斷自我革新

2021年03月12日08:17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木偶“探路”

  結合木偶與人偶表演的劇目《垃圾大戰》劇照。

  木偶劇《真假孫悟空》劇照。

  演員在台上操縱木偶演出。

  崔克勤

  呂敬賢

  黃小第

  廣東木偶戲一直以來都不斷培養著自己的“傳承者”。從20世紀80年代末至今,已經完成了數代木偶戲演員之間的傳承。“廣東省木偶劇團有一個很好的傳統,就是在別人還沒‘睡醒’的時候,已經在全國獨樹一幟地進行新的探索了。”著名木偶表演藝術家崔克勤告訴記者。

  多年來不斷進行自我創新的木偶戲,在強調文化自信和傳統文化傳承的當下,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而年輕演員的發展空間問題,自然也成了廣東木偶戲傳承發展的一個關鍵,“需要各方的扶持,才能令更多的年輕人才涌入到廣東木偶戲的文化傳承當中,並留住這些人才,讓他們有更好的機會發光發亮。” 崔克勤說。

  今年正月十六上午10時30分,廣東省木偶藝術劇院開始了春節以來的第一場表演——人偶劇《再見灰姑娘》。在劇場內有不少的年輕媽媽帶著孩子到現場觀看。“我們經常會買第一排的位置,孩子受到的干擾更少,專注力也會更高。”一位媽媽告訴記者。記者發現,在劇場內,大小觀眾們都看得津津有味。

  “轉型也需保留根本”

  1956年,廣東省木偶劇團創辦成立,集結了一批來自粵西的木偶表演和木偶雕刻藝人,以及一批新文藝工作者。

  在他們的通力合作下,全面繼承了我國木偶戲的優秀傳統技藝,並多方面進行改革創新,使嶺南木偶戲藝術得到很大的發展,從木偶造型、道具服飾、操縱表演技藝到音樂唱腔、舞美、燈光等,都努力追求藝術的和諧統一,逐步形成獨特的嶺南木偶藝術風格。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改革開放后的一段時間,廣東木偶戲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影響。廣東木偶戲表演藝術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廣東省木偶藝術劇院(原廣東省木偶劇團)藝術指導崔克勤回憶,從1975年進入廣東省木偶劇團,他那時已經見証過木偶戲的“輝煌”,而當時我國已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木偶戲也同樣需要適應市場。

  “那時我們就排了許多小節目,到賓館、歌舞廳、酒樓等場所進行演出。”崔克勤告訴記者,那時他們排的既有針對劇場的節目,也有針對廣場、歌舞廳、賓館、酒樓的不同類型節目,大量節目的出現也進一步適應了市場的需求。

  “同樣也是由於市場的需求,不少的木偶劇團后來也走上了另一條路——人偶劇逐漸代替了木偶劇。” 崔克勤表示,相比較木偶劇,人偶劇當時更加受到觀眾的青睞,所以許多木偶劇團索性就“轉型”成了人偶劇團,不再排木偶劇了。“這點廣東省木偶劇團還是比較清醒的,木偶戲是根本,盡管創作了許多人偶+木偶的劇目,但是招牌的劇目仍然是木偶劇。”

  “任務是傳承並扎根”

  隨著木偶戲觀眾市場的“低迷”,木偶藝術的傳承也遇到了挑戰。在相關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廣東省木偶劇團也開始了“傳承者”的培養。

  “我是1990年進入廣東省木偶劇團的。”今年52歲的演員呂敬賢告訴記者,他最開始是由廣西木偶劇團代培的,但是由於廣西木偶劇團在學校畢業招收時並沒有太多名額,所以包括他在內的8個同學就進入了廣東省木偶劇團。

  此后過了幾年,廣東省木偶劇團再次招人,今年43歲的演員黃小第則是在那一批被招進劇團。他告訴記者,當時是1994年,廣東省木偶劇團前去招生,用代培的形式培養木偶戲的傳承者。“那個時候招收我們的時候有一些較優厚的條件:如果招到你,讀書三年的學費團裡出,讀完之后如果聘用你的話有廣州市戶口,還會跟團裡簽約。”

  “不過當時這個門類還是有些偏的,所以讀書的時候心裡還是挺忐忑的。”黃小第回憶,當他開始學了之后,才發現木偶戲藝術的魅力所在,就這樣堅持了下來。“當時我們的任務還是很明確的,就是要把木偶藝術傳承下來,扎根這門藝術,沒想到我一干就干了二十多年。”

  傳統木偶戲的“自我革新”

  崔克勤告訴記者,他參與排演的最后一部戲是2008年的木偶劇《真假孫悟空》,那也是當時對木偶劇適應市場的一個有益探索。

  他介紹,廣東木偶戲以往是用杖頭木偶來表演粵劇,但由於后來到劇場的許多都是新廣州人,所以如果木偶戲還是隻說粵語,就很難吸引到他們。“我當時排《真假孫悟空》的時候就要求演員們講普通話,包裝也是現代的,整個戲劇呈現的節奏感也是現代的,唯獨表演還保留廣東杖頭木偶的特色。”崔克勤說。

  此外他告訴記者,自己最喜歡的劇目就是《哪吒》,其中不但以廣東杖頭木偶為核心元素,而且融入了提線木偶、皮影等其他表演﹔在舞台方面,不但有封閉式的舞台,也有開放式的舞台。崔克勤介紹,《哪吒》從劇本上就已經很創新:將現代孩子的經歷融合到神話故事中,一下子將古代與現代拉近了。“像后來的劇目《垃圾大戰》是超現代的表現手法,而《神奇之旅》則運用了旋轉舞台,讓舞台上的木偶能轉起來,你說那個戲多好看。”崔克勤說。

  “文化自信”帶來發展契機

  “我覺得整個木偶界變化最大的,就是國家提出了堅定文化自信之后,加強了對傳統藝術的重視和傳承。”崔克勤說,在木偶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各個級別的傳承人每年也會得到一定的經濟扶持,直到那時,他又找回了木偶傳統藝術的那份自信。

  此前由於市場的需求,國內不少的木偶劇團用人偶劇逐漸代替了木偶劇。“其實我們木偶界叫人偶劇為‘快餐劇’。”崔克勤說,自從國家強調“文化自信”之后,許多木偶劇團又開始重新重視木偶劇,將木偶劇重新作為劇團的主題了。“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的《哪吒》《垃圾大戰》《神奇之旅》等,就是木偶戲一個新的創新和突破的很好嘗試。” 而他也欣喜地發現,年輕一輩的家長們開始和孩子一起進入劇場觀看木偶戲了。

  呂敬賢表示,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認識到木偶戲,“上海戲劇學院有一個木偶戲的專業,出現了200多人搶一個學位的情況。”

  他告訴記者,觀眾群體也逐漸發生著改變。從一開始他們到珠三角各地的村班演戲,再到現在到劇場裡演戲,觀眾群體已經從成年人向著青少年兒童轉變。

  “我們劇團除了給兒童表演以外,也會顧及成年人的思想和欣賞水平。”呂敬賢說,所以近些年劇團排的戲大多屬於老少咸宜的那種。

  他介紹說,現在排的雖然是傳統劇目,但是他們運用了現代科技中的一些視頻、舞美、燈光、造型等手段,將現代元素融合到木偶舞台,同時也會將現代人的思想與木偶相融合。“木偶的特點就是,人能我能,人不能我也能。”

  年輕演員的“新壓力”

  “我記得當時劇團的位置還是在西關大屋那邊,有點像七十二家房客那樣的建筑裡,現在環境已經好了許多。”黃小第告訴記者,由於發展空間的原因,他曾經也想過自己出來做生意的,后來也真的出去走了一圈,但他發現自己還是喜歡木偶戲,所以就回來劇團沉下心來做藝術了。

  崔克勤也坦言,如今劇團的收入水平對於入行沒多久的年輕演員來講,壓力是挺大的。今年24歲的黃華東是2011年入行的年輕演員,他告訴記者,木偶戲演員在表演的行當來講,辨識度並不是很高,大眾對木偶戲的關注度相對而言也不如其他劇種。

  崔克勤介紹,如今廣東省木偶劇團已經改制成為廣東省木偶藝術劇院有限公司,完全靠市場來吃飯,近一年來在疫情的影響下,演員的收入難免也受到影響。

  崔克勤表示,近年來隨著國家強調“文化自信”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傳統藝術傳承也進一步受到重視,而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夠提高從事木偶藝術工作者的待遇。

  28歲的演員楊旭迎是廣東汕頭人,畢業進入劇團已經有八九年的時間。當年跟她一起學習民族舞專業的同學,有不少在進入劇團后又重新回到了舞蹈專業,而她則堅持了下來。“在團裡關系比較簡單,也很快樂。”楊旭迎表示,木偶戲要一代代傳下去,是要付出時間和精力的,也需要引進更多的人才。

  傳承木偶戲需各界扶持

  對於年輕演員的發展空間問題,呂敬賢等老一代的木偶戲演員也都看在眼裡,而他們能做的除了提供表演機會,更多是在精神上給予鼓勵。“比如說有些出國演出、比賽演出之類的機會,多讓這些年輕演員參加,展現出他們最好的一面。”

  呂敬賢坦言,作為傳統藝術,木偶戲畢竟吸引的觀眾數量有限,隻通過市場“活”下去也是挺難的,所以還需要社會各個層面關注到木偶戲並給予一定扶持,這對能夠留住年輕的木偶戲演員是非常必要的。“當然我們也在努力自我提高,想辦法去適應市場的需求。” 他解釋,演員們在排戲的過程中也要不斷地去改變,適應時代的發展。

  此外,呂敬賢覺得,年輕演員們對於這份事業的熱愛也是非常重要的,隻有對這份事業非常非常熱愛,才能真正地融入進去,並在困難的時候堅持下來。

  “我們還是在用感情把他們留下來,在年輕演員中,還是有很多人是真正喜歡這門藝術的。”(文、圖/記者 張丹)

(責編:張晨牧、陳育柱)

關注我們

  •  
  •  
人民廣東人民廣東 粵港澳大灣區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