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粵港澳聯合實驗室達佔全省一半

2021年02月21日08:18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在穗粵港澳聯合 實驗室佔全省一半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大灣區將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2月20日,時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兩周年之際,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廣州推進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梳理2年來廣州交出的科創成績單。

  廣州市科技局:

  率先實現粵港澳大灣區市級財政科研資金跨境流通

  廣州市科學技術局一級調研員(市管)李江介紹,廣州正著力推進穗港澳協同創新,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取得明顯成效。

  在深耕科學發現方面,南沙科學城被省納入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在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方面,華南技術轉移中心正式上線“華轉網”。

  此外,廣州著力促成人才這一創新要素的跨境流動和區域流通。目前,在廣州工作的兩院院士115名,頒發人才綠卡7600余張,引進外籍高端人才3234名。完成2019年度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補貼受理和發放工作,為1902位境外高端人才撥付財政補貼5.88億元﹔認定港澳台和外籍高層次人才135人。

  不但科技創新,廣州也在科技制度創新上努力探索。科研經費使用“包干制”等全國領先政策先行先試﹔百億規模的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基金落戶﹔科技計劃面向港澳開放,率先實現粵港澳大灣區市級財政科研資金跨境流通。

  同時,廣州與深圳簽署科技合作協議,充分釋放“雙區驅動效應”。完成科技領域推進廣深戰略合作第一批重點項目,推動廣深大型科學儀器開放共享和科技評審專家庫互通,與深圳聯合共建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省實驗室,建設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省實驗室香港分部、深圳分部。

  隨著粵港澳呼吸系統傳染病聯合實驗室、粵港澳光電磁功能材料聯合實驗室等10家實驗室獲批粵港澳大灣區聯合實驗室,在廣州粵港澳聯合實驗室佔全省一半。

  廣州市科協:

  16個創交會成果轉化基地落子大灣區城市

  廣州市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張勇介紹,創交會聚焦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產業,經過多年發展,創交會已成為立足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全國、面向世界的重要科技成果轉化平台。從2018年至今,連續三年的創交會上,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參展項目超過50%,據不完全統計,歷年來成功轉化落地的創交會科技成果項目,超70%落地粵港澳大灣區。

  2020年5月,廣州被列入中國科協“科創中國”首批試點城市。廣州市明確提出建設廣州國際技術交易服務中心,全力打造科技經濟融合的全鏈條服務平台的試點實施方案,目前在其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建立16個創交會成果轉化基地,2020年創交會共促成163個項目轉化落地(超過130個項目在粵港澳大灣區轉化),實現成果轉化金額約88.9億元。

  2019年11月,在中國科協的指導下,廣州市科協倡議並與廣東省科協、深圳市科協、香港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澳門科學技術協進會共同發起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協同創新聯盟。首批聯盟成員單位140家。

  聯盟成立至今,推動了粵港澳大灣區金屬新材料產業聯盟、區塊鏈聯盟、互聯網聯盟等一批專業聯盟的成立。互聯網聯盟在疫情期間建立在廣州港澳IT人才互助通道。區塊鏈聯盟在聯合粵港澳三地42個區塊鏈相關單位基礎上,新發展會員160家,專家顧問39位,引進區塊鏈企業243家,累計投資14個區塊鏈項目,投資總額達4000萬元。

  南沙區:

  明珠科學園目標2023年投入使用

  南沙科學城是廣州市和中國科學院共同謀劃、共同建設的科創資源集聚高地,將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其中,明珠科學園是南沙科學城核心區域。南沙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謝明介紹,明珠科學園於2020年11月全面開工,預計2022年底基本完成主體工程建設,目標2023年基本完成建設並投入使用。

  據悉,南沙科學城總規劃面積99平方公裡,計劃面向深海、深地、深空,聚焦海洋、能源、空天、信息、生物等領域,集聚全球高端創新資源,建設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和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目前啟動建設的重點項目包括中國科學院大學廣州學院、中科院廣州分院等10多家中科院系科研機構,已落戶冷泉生態系統、高超聲速風洞、識海工程三個重大科學基礎設施,正在加快建設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省實驗室。

  謝明介紹,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以“粵大灣區【2021】1號”文號印發《廣州南沙新區創建國際化人才特區實施方案》,推出多項重磅人才創新政策,標志著南沙創建全國首個“國際化人才特區”工作正式啟動。出台南沙科學城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專項政策,簡稱“科創16條”,重點加大對創新平台建設、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等支持力度,給予單個高端創新平台最高2億元資金支持。

  黃埔區:

  與港澳高校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研究院

  黃埔區副區長賀璐璐介紹,2020年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研發經費投入佔GDP比重達4.38%,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廣州高新區綜合排名連年攀升,從全國第12位躍升至第6位。科技部遴選瞪羚企業數量連續5年居全國高新區前四,上市企業累計63家,居全國開發區首位,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戰略新興產業產值佔全市50%以上。

  據悉,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推動粵港澳三地高校、科研機構、科技企業對接合作,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據介紹,該區與香港科技大學、澳門大學等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研究院,清華珠三角研究院粵港澳創新中心已與香港浸會大學等合作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香雪制藥與澳門大學共建的“穗澳中醫藥標准化國際化創新轉化中心”已成立。推動科技企業赴港上市,目前該區有11家赴港上市企業。

  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著力推進港澳創新規則銜接,促進創新要素自由流動。與香港知識產權交易所等單位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聯盟。出台“港澳青創10條”,為港澳青年在創業啟動、創新激勵、平台建設等各方面提供扶持。建設8平方公裡的廣州科學城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澳門青年人創新部落已成功引進港澳企業項目超過40個。開展“青春黃埔行”實習實踐活動,吸引100名港澳學生實習。

  華南理工大學:

  2019年來新增科研總經費近50億元

  華南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長鄒浩介紹,目前校區已成立生物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吳賢銘智能工程學院、微電子學院、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等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急需的“新工科”學院及華南軟物質科學與技術高等研究院、“華工-港科大”聯合研究院等若干研究院,為大灣區未來產業發展打造了強勁的新引擎。

  2019年以來,華工新增科研總經費近50億元。其中,牽頭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課題70余項,總經費近5億元。記者在會上獲悉,華工連續多年在《在廣州主要高校支撐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評價報告》中的總體支撐指數和科技成果轉化指數均為100分,穩居廣州高校首位。

  廣州企業:

  承接香港特區政府核酸檢測任務

  總部位於廣州的高科技健康服務企業金域醫學以香港實驗室為基礎,承接香港特區政府及私人診所委托的核酸檢測任務。金域醫學集團從全國調運人員及設備支援香港。記者從會上獲悉,目前香港金域日核酸檢測產能可達2.5萬管,截至2月19日,累計完成核酸檢測超130萬人份。“未來,金域醫學將做好粵港澳大灣區生物技術產業的‘超級聯系人’,為大灣區的生物技術研發項目轉化提供服務和支持。”金域醫學集團黨委副書記、高級副總裁汪令來表示。

  記者從會上獲悉,廣州企業健齒生物科技首創的基於影像技術和3D打印技術的個性化牙科種植體技術,已成為香港地區口腔癌修復手術首選技術之一。副總經理曾彬表示,這一探索基於利用了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之間的互補優勢:香港在前沿技術的應用上有法律優勢,廣州在先進制造上有技術優勢,從而實現科技創新上的突破。

  廣州科創

  成績單

  在廣州工作的兩院院士115名,頒發人才綠卡7600余張,引進外籍高端人才3234名。

  廣州在其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建立了16個創交會成果轉化基地,2020年創交會共促成163個項目轉化落地,實現成果轉化金額約88.9億元。(文/記者方晴)

(責編:劉淞菱、陳育柱)

關注我們

  •  
  •  
人民廣東人民廣東 粵港澳大灣區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