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10日,廣東省氣象部門在廣東多地實施人工增雨作業。截至1月10日下午,困擾廣東多時的森林火險預警信號全部“清零”。
人工增雨如何實現?它與“人工降雨”有什麼區別?既然已預報有大范圍降雨,為何還需“人工增雨”?1月10日,記者走訪廣東省氣象部門,了解本輪人工增雨背后的故事。
“地對空”+“空對空”
廣東到底有多旱?根據省氣象部門統計,去年10月下旬以來廣東降水顯著偏少,其中今年1月1日-2月6日全省平均降水量6.5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89%。因為久無明顯降雨,廣東各大中型水庫蓄水量比常年偏少兩成以上,粵東和粵北部分地區出現了一定程度供水壓力。
8日,廣東迎來今年首場大范圍降雨,廣東省人工影響天氣中心決定在這場大范圍降雨期間實施人工增雨作業。8日8時-10日13時,韶關、清遠、梅州、雲浮、肇慶、茂名、湛江、陽江、惠州、江門、河源、揭陽、汕尾等13個市38個作業點共開展人工增雨作業52次,發射火箭彈227枚﹔9日,陽江陽西4個煙爐作業點共作業3次,燃燒焰條11根﹔10日,韶關南雄開展燃氣炮作業1次,發射364發催化物質。除了“地對空”,作業部門還採用“空對空”的方式進行人工增雨。9日10時-10日13時,廣東省氣象局組織運-12飛機實施增雨作業3次,並協調江西省人工影響天氣中心安排“空中國王”飛機到粵北作業1次。4架次飛機作業飛行9小時36分,累計影響面積12.83萬平方公裡。
自然降雨和人工增雨,讓廣東初步達到了“解渴”目的。
“借”雨來增雨
為何選擇在自然降雨期間人工增雨?
“‘人工增雨’和‘人工降雨’不一樣,需要具備一定的氣象條件才能實施。廣東本輪人工增雨,能夠科學地提升自然降雨緩解旱情的效率。”廣東省人工影響天氣中心業務首席、正研高工游積平告訴記者,“人工降雨”有“憑空造雨”的意思,但在氣象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難有“人工降雨”。廣東本輪實施的“人工增雨”,目的是在雲中水汽條件充足的情況下增加降雨的可能性。
“雖然現有的人工增雨技術需要將化學物質帶入空中,但從國內外的研究成果看,人工增雨使用的催化劑濃度不高,不會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游積平說。
廣東省氣象部門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廣東的降雨仍會比常年偏少,氣象部門將繼續監測天氣變化,抓住有利時機繼續實施人工增雨。氣象部門建議各地可通過提升節水意識科學用水。(記者梁懌韜,通訊員林俊君、王天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