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起,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向社會公示《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0—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初步成果。圍繞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該《規劃》擘畫了廣東未來15年全面構建安全、繁榮、和諧、美麗的高品質國土空間的宏偉藍圖,並用較多篇幅突顯“深圳都市圈”地位,聯動廣州深圳雙星閃耀,強化珠三角核心引領帶動作用,推動廣東攜手港澳共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國土空間格局強化“一核”引領帶動作用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部署,廣東省自2019年7月起組織開展新版《規劃》編制工作,以“高水平保護、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的規劃理念,提出未來15年內全省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的總體格局和安排。
廣東現有陸域土地面積約18萬平方公裡,海域面積約6.47萬平方公裡,“世界窗口、活力廣東、詩畫嶺南、宜居家園”是發展願景,總體定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要先行區、高質量發展引領區、美麗中國典范區、開放包容智慧的宜居家園”。
面向2035,《規劃》提出,廣東將構建“一核兩極多支點”的國土空間開發利用格局和“一鏈兩屏多廊道”的國土空間保護格局。其中,“一核”將強化珠三角核心引領帶動作用。推動廣州、深圳“雙城”聯動,推進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攜手港澳共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形成帶動全省發展的主動力源。
優化城鎮農業生態海洋四類空間布局
《規劃》提出,廣東未來15年將優化四類空間布局安排,打造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營造記得住鄉愁的農業空間、塑造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筑造開放活力的海洋空間。
打造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廣東將引導人口合理布局,按照2035年全省常住人口規模1.3億,年均增長約115萬人,城鎮化水平約80%的預測目標推進城鎮化發展。其中,珠三角地區人口到2035年將發展為8440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90%。
珠三角將建設品質一流的世界級城市群。以廣州、深圳為雙核心的兩大國際化都市圈及協同發展的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極點帶動、軸帶支撐,加快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建設充滿活力的中國南海岸大都市帶,建設以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為核心,汕潮揭、湛茂都市圈為兩翼,“串珠成鏈”。
塑造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廣東還將開展生態保護紅線與自然保護地優化。構筑全球候鳥遷徙驛站,重點推進珠三角地區水鳥生態廊道建設,打造候鳥灣區。以萬裡碧道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樣板工程,至2035年建成2.6萬公裡碧道,實現“水清岸綠、御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的願景。
建設廣東海洋強省和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廣東將筑造開放活力的海洋空間,力爭到2035年形成2-3個萬億級、3-4個5000億級海洋產業集群,支撐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以珠三角港口群為核心、粵東和粵西港口群為兩翼,引導港口集群化發展,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家門戶。
攜手港澳共建國際一流灣區
《規劃》對空間規劃的重點內容謀篇布局。面向2035,廣東將攜手港澳共建國際一流灣區,強化廣深“雙城聯動”的核心引擎功能,促進香港-深圳、廣州-佛山、澳門-珠海強強聯合,構建開放協同的科技創新走廊。
推進都市圈協同一體發展,以超大特大城市以及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建設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汕潮揭都市圈、湛茂都市圈等5個現代化都市圈。
建設世界先進制造業高地,廣東將優化“一核一帶一區”產業空間布局。珠三角核心區將突出創新驅動示范帶動優化形成“走廊+集群+平台”的網絡化產業空間布局﹔沿海經濟帶將突出陸海統籌、港產聯動,重點保障臨海、臨港產業集群和重大產業項目空間需求。
提升城鄉居民出行品質,廣東提出構建“12312”交通圈,即粵港澳大灣區、汕潮揭都市圈和湛茂都市圈內部1小時交通圈﹔粵港澳大灣區至粵東西北地區形成2小時交通圈﹔3小時通達全國、東南亞主要城市﹔12小時通達全球主要城市。《規劃》還預留了六大重要交通廊道,包括首次明確提出將構建京港澳、滬(深)廣兩大高速磁懸浮通道。
提供均衡便利的公共服務,廣東提出將充分保障公共服務設施用地需求。城鎮基礎教育設施用地配置原則上不低於3平方米/人﹔每個社區生活圈至少布局1個社區基本醫療機構﹔新建住宅小區養老服務設施面積每百戶不低於30平方米﹔城鎮密集區基本實現15分鐘社區生活圈全覆蓋。(記者 秦綺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