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屆廣東省藝術節優秀劇目引發思考

2020年12月13日09:28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文藝創作,既要獎杯也要口碑

  話劇《深海》

  粵劇《紅頭巾》

  山歌劇《白鷺村》

  山歌劇《春鬧》

  第十四屆廣東省藝術節已於日前圓滿閉幕。本屆藝術節表彰了一批優秀文藝作品,其中話劇《深海》、粵劇《紅頭巾》獲得本屆藝術節的最高獎項——大型舞台藝術作品大獎。對於這個結果,不少觀眾和評委認為“實至名歸”。這些文藝作品,不僅拿到了政府部門頒發的獎杯,也贏得了觀眾和評委的口碑。這背后,是院團精打細磨、孜孜以求的不懈創作。唯其如此,才能打造出廣東省勇攀文藝高峰的扛鼎之作。

  口碑為《深海》《紅頭巾》拿下大獎做了最好 “宣傳”

  廣東省藝術節創辦於1984年,是全國最早創辦的省級藝術節,是廣東省最高水平的專業藝術盛會、最重要的文化品牌活動。藝術節每三年舉辦一屆,始終以推動本土藝術創作、培養本土藝術隊伍為宗旨,見証了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文化人開拓創新、勇攀藝術高峰的全過程。

  本屆藝術節,由全國政協委員、廣州雕塑院院長、著名雕塑家許鴻飛為藝術節設計的獎杯“文藝女神”驚艷亮相。“文藝女神”頭頂花冠,雙臂展開——寓意廣東文藝創作的百花齊放。

  事實上,本屆藝術節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匯聚了來自全省的122個劇(節)目、60多場演出和一個展覽,涵蓋了粵劇、潮劇、廣東漢劇、雷劇、山歌劇等地方戲曲以及話劇、歌劇、音樂劇、舞劇、木偶劇等14個藝術品種。最終,話劇《深海》、粵劇《紅頭巾》獲得本屆藝術節的最高獎項——大型舞台藝術作品大獎。一批堅守精神信仰高地、具有鮮明廣東特色、反映時代洪流、托舉中國夢、謳歌民族精神的作品備受肯定,亮出了廣東戲劇最硬氣的底牌。

  話劇《深海》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榮譽勛章“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為故事原型。黃旭華原籍廣東省揭陽市,出生於汕尾市,曾在汕頭市讀中學。《深海》講述黃旭華隱姓埋名30載,帶領中國核潛艇研發團隊嘔心瀝血打造國之重器,為核潛艇研發事業默默奉獻的動人故事。

  粵劇《紅頭巾》挖掘和展現了20世紀初佛山三水女性結群下南洋當“紅頭巾”謀生養家的特有歷史現象。“紅頭巾”不只是中國人海外發展的文化群體代表,更是中華民族被國際尊重的民族典型形象。

  不少院團重頭作品的創作都是圍繞省藝術節舉辦的周期來進行。《深海》從2017年底開始籌備,今年6月在廣州友誼劇院首演,之后又赴上海國際藝術節、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演出,所到之處一票難求。許多觀眾認為,“《深海》交織溫暖的情感故事和豪邁的英雄情懷,讓人感動。”

  《紅頭巾》歷經3年打磨,今年8月底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首演,隨后在三水文化中心大劇場、佛山瓊花大劇院巡演多場,受到觀眾熱捧。“這部戲舞台設計很有詩意,音樂和舞蹈結合流行元素,令人耳目一新。”有觀眾如此說。

  可以說,《深海》《紅頭巾》最終被評上標准嚴格、寧缺毋濫的“大獎”之前,已接受了市場的考驗,觀眾的口碑為奪得藝術節大獎做了前期最好的“宣傳”。

  獎杯的背后,院團精雕細琢出佳作

  收獲獎杯和觀眾口碑的背后,是文藝院團對作品的精雕細琢、精心打磨。

  話劇《深海》由廣東省話劇院創排。塑造一個現實中的英雄形象,在真實和藝術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是最大難題。為此,創作團隊先后前往汕頭、汕尾以及武漢、三亞等黃旭華院士的家鄉和工作地點採風,並向相關部門申請,經過8個多月的等待,終於與黃旭華院士夫婦面談。

  經過對劇本的6次重大修改,最終,話劇《深海》圍繞“深潛300米”這一標志性事件,展開黃旭華人生中的重要生活片段,臨摹出一顆拳拳愛國心。該劇導演黃定山稱,戲裡刻畫黃旭華在隱姓埋名的30年裡,對事業的痴迷、對國家的忠誠、對家庭的愧疚、對親人的思念。“這些復雜的情感,能讓人共鳴,最終又揭示他崇高的精神境界。”

  該劇曾在廣州、上海、北京三地舉行專家研討會,也在根據專家意見不斷打磨。在藝術節頒獎晚會接受記者採訪時,廣東省話劇院院長楊春榮透露,明年1月,該劇還將前往武漢演出,“到武漢演出比參加藝術節的展演還要緊張,因為是在黃旭華院士面前演出。”

  《紅頭巾》再度展現了廣東省粵劇院雄厚的藝術力量,並再次引領粵劇大膽創新。劇本經過十幾稿打磨提高,主創找到了嶺南獨特的僑鄉文化,發現了足以彰顯民族思想的人文載體。該劇在傳統粵劇唱腔及表演身段之外,融入了現代舞、音樂劇、搖滾說唱以及佛山三水獨特的文化元素,整部戲有濃郁的地方風格,像一首抒情詩,讓華人世代懷鄉戀土的生命情懷得到釋放。

  該劇首演即大獲好評,有資深戲迷感嘆“近幾年看到的最好的一部新編粵劇。”但劇組仍不斷優化和調整劇情細節。在藝術節展演當晚,有“三刷”該劇的觀眾表示:“看這部戲就好像品酒,淺嘗與深品,味道不一樣。”

  《紅頭巾》被認為是代表當前廣東戲曲乃至中國戲曲創作高度的一部優秀力作,雖然“出手不凡”,但會繼續打磨,希望越走越遠。

  此次藝術節,榮獲大獎的兩部作品,在其他獎項上也斬獲頗豐。《深海》主創團隊有5位獲授“特別貢獻者”稱號,另有3位分獲優秀表演獎、優秀編劇獎、優秀音樂創作獎。《紅頭巾》主創團隊有4位獲授“特別貢獻者”稱號,另有2位分獲優秀編劇獎、優秀舞台美術獎。這些榮譽稱號和單項獎涉及編劇、導演、表演、音樂、舞美、燈光等多個方面,顯示出大獎劇目的綜合創作實力非凡,同時也說明實力主創精打細磨方能“出好戲”。

  “梅州現象”成熱點,關注植根於本土文化的編導人才

  “梅州現象”是本屆藝術節備受關注的文化熱點。梅州總計獲得15個獎項,在全省遙遙領先。尤其是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創作的《白鷺村》和梅縣區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創作的《春鬧》同獲一等獎。一等獎戲曲組僅3個名額,山歌劇同一劇種獲兩個席位,小劇種撐起一片天。尤值一提的是,兩部作品的編劇、導演、作曲等核心主創和表演團隊都是梅州本土人才。

  同為山歌劇,《白鷺村》聚焦美麗鄉村建設,將時代轉型變化的諸多因素,傾注於一對姐妹數十年的恩怨間﹔《春鬧》聚焦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用喜劇方式展示貧困與尊嚴激發人們改變生活的力量。這一切,都展現了梅州戲劇人不拘一格的創作思路。

  在廣東省藝術研究所所長王煒看來,“衡量一個地區藝術創作水平最根本的要素是人才和作品,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人才。尤其在地方戲曲藝術創作上,植根於本土文化的編導人才更為重要。”事實上,從山歌劇《等郎妹》開始,近年來梅州本土的創作團隊一直在成長。

  王煒表示,地方戲曲藝術人才的培養和成長,是全省急需解決的問題,這不是靠短期引進就能實現的,而“梅州現象”為全省文藝界在本土團隊的培養方面提供了經驗。

  “‘梅州現象’之所以成為業內贊譽的熱點,在於梅州作品的質地。極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隻有本土人才在自我的創作根據地上精心孕育才能出彩。”梅州市戲劇研究工作室主任林文祥表示,堅持用自己的人才隊伍是他們一直堅守的理念,“未來,梅州不僅要讓已經成熟的創作人走出去與‘高手過招’,也要不斷請進一些優秀的藝術家幫我們‘鬆土’,讓文化土壤保持肥沃的狀態。而當我們需要的時候,外出人員可以馬上回來打造品牌。”

  “出戲”又“出人”,既要獎杯又要口碑,是文藝作品努力的方向。本屆藝術節上,舞劇《嶺南秋雨》,因創演單位廣東歌舞劇院曾打造獲得“文華大獎”的《沙灣往事》而引發追捧,一票難求﹔話劇《戰“疫”2020》在參加藝術節展演之前,已演出4輪共11場……潛心創作,精打細磨,廣東文化強省建設中的優秀文藝作品會越來越多,廣東文藝精品創作將勇攀高峰。(記者 張素芹)

(責編:李語、陳育柱)

關注我們

  •  
  •  
人民廣東人民廣東 粵港澳大灣區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