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山飾演韋小寶
唐藝昕飾演建寧
劇中的“鰲府”
11月15日,由張一山、唐藝昕等主演的新版《鹿鼎記》在CCTV-8經典劇場開播,並在愛奇藝、優酷視頻同步播出。此前,《鹿鼎記》已經有多個影視版本,觀眾對於新版也頗為期待。可惜的是,該劇播出之后在演員演技、情節設置、剪輯方面都遭到詬病,豆瓣評分一度降到2.5分,如今評分也隻有2.7分。許多觀眾將新版《鹿鼎記》遭遇口碑滑鐵盧的鍋扣在了主演張一山頭上,對此,張一山工作室發微博回應稱:“小寶還在成長,感謝大家的建議。”羊城晚報記者也就此採訪了影視專業學者、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藝術與傳播學院影視系主任張林明副教授。張林明表示,新版《鹿鼎記》評價不高,但絕不應該是主演一個人“背鍋”。
經典IP+演技演員,效果卻不如預期
《鹿鼎記》是金庸的封筆之作,深受讀者喜愛,曾改編成眾多版本影視作品,其中不乏口碑收視雙豐收的經典之作。如1998年由TVB出品、陳小春及馬浚偉等人主演的電視劇《鹿鼎記》豆瓣評分高達8.8分,陳小春也因此被觀眾譽為“簡直就是韋小寶本人”。
最新版韋小寶扮演者張一山曾在《家有兒女》《余罪》《春風十裡不如你》等影視劇中有著較為出色的表現,演技獲得認可,觀眾緣良好。新版《鹿鼎記》播出之前,不少觀眾認為張一山的“痞帥”形象與韋小寶的人物設定相符,網友“不再猶豫”預測道:“既有演技,形象又契合,呈現的效果肯定不錯。”
然而,張一山在前幾集中的表現卻遭到網友群嘲,觀眾批其表演“擠眉弄眼太做作”“像個猴子”。這不禁讓觀眾產生疑問,為什麼經典IP+有演技的主演,沒有起到1+1=2的效果?
有影評人評價道,韋小寶是一個出身卑微的底層小人物,有著普通人的優點和缺點,這個角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大俠”,但也絕不是一個耍寶搞怪的“小丑”﹔其滿嘴謊話、油嘴滑舌的表象,固然是出身和性格決定的,然而那些外在行為,出發點都是為了在嚴酷環境中生存和自我保護,而不是為了好玩而刻意搞笑。但張一山只是從台詞和動作上展現這個角色,呈現出一種刻意的浮夸,因此很難引發觀眾的共鳴,甚至招來觀眾的不適感。
新版《鹿鼎記》的口碑“扑街”,也讓主演張一山在接受採訪時顯得有些“戰戰兢兢”。他說:“千萬不要把我當特好的演員,因為我也有演不好的時候。”張一山還表示,新版有意打造卡通和搞笑的畫風,他也因此調整了表演方式,“這版韋小寶應該是有史以來最可愛的,有童趣”。
戲份增減不夠合理,影響劇情完整性
隨著劇情推進,觀眾發現,張一山的表演趨於正常化了,無論是表情還是動作,都比前幾集有所好轉,不像一開始那般浮夸、做作。然而,這並沒有改變觀眾對新版《鹿鼎記》的整體評價,其評分一直在3分以下緩慢浮動。
《鹿鼎記》的另一個重要人物康熙,在劇中表現平平,甚至還有些“懦弱痴傻”,完全沒有展現精明強干的一面。而權傾朝野的輔政大臣鰲拜,由於演員的長相過於忠厚老實,缺乏凶狠強勢的氣場,被網友戲稱是“史上最正直憨厚的鰲拜”。
原著中韋小寶的進京領路人、江洋大盜茅十八,在新版《鹿鼎記》中戲份被刪減,人物形象也轟然倒塌。原著以及此前多個版本的電視劇中,都表現了茅十八對於韋小寶在打斗時用石灰粉洒敵人眼睛的憤怒和訓斥,既樹立了江湖好漢的人物形象,也在韋小寶的心中種下一顆俠義的種子,讓這位在底層環境中成長的少年,對於江湖和英雄的向往更增了一分。然而新版中茅十八對韋小寶洒石灰粉的行為不置可否,帶韋小寶進京也是迫於小寶母親以死相逼,淪為一個無關緊要的“工具人”。
部分人物的戲份減少,就會導致其他人物的戲份增加,表現最為明顯的便是劇中女一號建寧公主。建寧的飾演者唐藝昕,是該劇韋小寶的七位老婆中名氣和咖位最大的一個,被增加了許多戲份,並且提前了出場順序。原本韋小寶的七位老婆戲份差別不太大,而且每個人都對小寶的成長起到相應的作用。如今,劇集播出已過半,觀眾發現建寧公主的戲份大幅增加,在原著的基礎上,甚至還增添了一些劇情,有些和故事主線的聯系不大。而韋小寶其他的幾個老婆,在新版《鹿鼎記》中的戲份均有不同程度的刪減,這破壞了原本劇情的完整性,也引來觀眾詬病。
金庸小說改編作品,是不是沒了市場?
近年來,由金庸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如2018年丁冠森版《新笑傲江湖》、2019年曾舜晞版《倚天屠龍記》,反響和評價都不高,前者豆瓣評分僅為2.5分。不禁讓人產生疑問:這是否表明金庸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如今已經沒有了市場?
對此,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藝術與傳播學院影視系主任張林明副教授表示,金庸的讀者和粉絲群體,還是有相當規模的存在,幾部影視作品的失敗,不能說明金庸小說失去了市場價值。“2017年的新版《射雕英雄傳》,主演基本上都是新人,但是那版的反響就很好,我也看了,可以說是高度還原原著,年輕演員演技都很到位,制作也很走心。”張林明說道。
張林明認為,新版《鹿鼎記》的評價雖然不太好,但是話題性高,甚至達到了“出圈”的效果,說明關注的人多。“我看到很多媒體都在關注、解說,周圍師生討論的熱度也很高,這說明金庸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仍然引人關注。”
“小說改編成影視作品,不是一成不變的,尤其應注重‘當下的改編’。”張林明道,由於時代的發展和觀眾審美認知的進步,影視改編時可以吸收當下的文化,用年輕人的語言來呈現。張林明認為,雖然觀眾有年齡分層,可是對於優秀作品的喜愛大體是一致的。“偶像是傳播的中繼站,我們所熟知的金庸劇演員,有些已有固定的粉絲群體,那麼這些演員也會為作品帶來流量。”
張林明表示,金庸小說本身具備文學性、思想性和娛樂性,改編成影視作品也不會失去市場。“但是制作上一定要用心,創新本身沒有問題,然而不管怎樣改編,都要把握劇本的內核,場景及服化道的呈現,都要有真實的感覺,讓觀眾有代入感。否則,就會陷入新版《鹿鼎記》的尷尬境地。”
“鰲府”到底錯在哪兒了?
新版《鹿鼎記》第三集韋小寶抄鰲拜的家時,鰲拜家大門上“鰲府”的牌匾,引發一波嘲諷,網友紛紛表示:“導演是不知道鰲拜不姓鰲、姓瓜爾佳嗎?”
然而,如果匾額改成“瓜爾佳府”或者“瓜府”,就對了嗎?那為什麼沒有人稱呼鰲拜“瓜爾佳大人”而是“鰲大人、鰲少保”呢?難道稱呼也錯了?
清朝自入關以來,一直保留“稱名不舉姓”的習慣,即滿清子弟在日常的交往中,隻說名字而不說姓氏,並且常常以名字中的第一個字作為“假性姓氏”來使用,如和珅原姓鈕祜祿,但一般都稱呼他為“和中堂”“和大人”,索尼、索額圖父子的姓氏為赫舍裡,但他們都是“索大人”。
根據《清會典》記載,王公貴族、大臣官員的家,能夠稱作“府”的,隻有親王、世子、郡王、貝勒、貝子、輔國公、鎮國公這些宗室成員,而公爵、侯爵的家,隻能叫“第宅”。鰲拜是公爵爵位,所以他的住處不能叫府,“鰲府”肯定是錯的。
如果鰲拜的家叫“鰲第”或“鰲宅”就對了嗎?實際上也不對,因為古代住宅門外挂匾一般起到夸耀門楣的作用,是身份榮譽的象征。如“尚書第”“御史第”表示該戶出過相應的官員,“狀元第”“進士第”則展示了該戶的科舉成就。
清代吳長元撰寫的地理著作《宸垣識略》中曾有“一等超武公第在東堂子胡同”這種表述,這位“一等超武公”便是鰲拜。康熙六年(1667年)鰲拜晉為一等公,康熙除鰲拜后,革去了其職務和爵位。后來雍正繼位后,追復鰲拜一等公爵位,並加封號“超武”。不過,康熙時期,鰲拜還沒有“超武”的封號,所以他的家稱“一等公第”的可能性較大。(記者 黃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