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河源市府辦和市水務局幫扶的省定貧困村紫金縣中壩鎮北坑村碧道。河源市將碧道建設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結合起來,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
江東新區柏埔河碧道。該項目是省級碧道試點建設項目,著力打造宜賞、宜玩最美堤廊碧道,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之中,助力都市經濟發展,目前該項目已經基本完成建設。
埔前河碧道。如今的埔前河,水暢河寬,河堤煥然一新,親水步道鵝卵石與邊上紅火的市花簕杜鵑相得益彰,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河源高新區濱水公園碧道。該項目通過景觀設計,在滿足行洪的基礎上,給居民提供多重服務功能,成為河源高新區重要的標志性沿江景觀。
連平縣大席河碧道。在連平縣大席河、龍川縣鐵場河、和平縣浰江,河源市將災后重建治理工程跟碧道建設相結合,打造自然生態型碧道長廊,一體解決防洪、生態、景觀等問題,突出了河源亮點特色,得到了省水利廳的積極肯定。
龍川縣鐵場河碧道,目前主體工程已基本完成。
和平縣中和村碧道。在萬裡碧道建設中,河源因地制宜建設、彰顯地方特色,特別是將市樹(樟樹)、市花(簕杜鵑)作為主要景觀綠化種類,突出河源特色“名片”。
和平縣增坑河碧道。該項目所在增坑村是畬族少數民族地區,通過碧道建設有力推動少數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
從空中俯瞰河源大地,江河蜿蜒、波光粼粼,江河之畔一條條生態碧道猶如玉帶一般縱橫舒展,傾訴著這座城市向水而生、以水為美的動人故事。
高質量規劃建設萬裡碧道,是廣東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創新之舉。廣東省委書記李希、省長馬興瑞多次專題聽取匯報並作出指示批示,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高質量規劃建設萬裡碧道,打造廣東靚麗的水生態名片”。肩負著省委賦予的建設“示范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這一重任,河源在萬裡碧道的建設上不遺余力、奮勇向前。河源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高位提出“河源要做全省萬裡碧道建設的排頭兵”的目標要求,把萬裡碧道建設作為謀劃推進“六水”體系的重要一環,作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具體實踐。
河源市堅持規劃引領、試點先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先后出台《河源市碧道建設總體規劃(2020—2035年)》和《河源市碧道建設實施方案》,提出將圍繞“三江六岸”構建“一江融粵灣、三廊聯城山、六脈織碧網”(“一江”為東江﹔“三廊”為新豐江生態山水風光碧道、浰江溫泉民俗文化碧道、秋香江紅色革命文化碧道﹔“六脈”為柏埔河、康禾河、船塘河—忠信河、大席水、貝墩水、義容河)的碧道建設總體空間格局。圍繞“三年見雛形、六年顯成效、十年新跨越”的目標,到2020年,建成江東新區柏埔河碧道試點,示范引領全市碧道有序建設﹔2020—2022年,建成227公裡碧道,東江飲水思源生態長廊骨干碧道基本成形,全市各地建成一批精品工程、亮點工程﹔2023—2025年,建成不低於237公裡碧道,初步實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的嶺南水鄉風貌﹔到2035年,全市建成碧道1373公裡,人水和諧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全面呈現。
藍圖繪就,正當揚帆。河源萬裡碧道建設正如火如荼。河源市把碧道建設類型分為都市型、城鎮型、鄉野型、自然生態型四種,因地制宜建設、彰顯地方特色,特別是將市樹(樟樹)、市花(簕杜鵑)作為主要景觀綠化種類,突出河源特色“名片”﹔並逐步探索出碧道+旅游+產業+文化+鄉村振興等新業態新模式,最大化發揮萬裡碧道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隨著萬裡碧道的建設,河源的水環境越來越好,群眾幸福指數越來越高。“碧道+”新業態日益興旺,萬裡碧道正成為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好去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好樣板。河源這座因水而生、因水而興的城市也將掀開綠色發展的新篇章。(記者 高芳芳 通訊員 黃景生 圖片 河源市水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