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惠州市惠城區橫瀝鎮的74歲車婆婆因咳嗽氣喘來到橫瀝鎮中心衛生院就診,門診醫生接診了患者,為了進一步明確診斷,對症治療,醫生為車婆婆開了DR胸部正位片檢查,該院放射科技師為車婆婆進行拍片檢查,半小時后一份由市第三人民醫院放射科醫生診斷審核的診斷報告就交到了車婆婆手上。
車婆婆享受到的就醫便利背后,是市第三人民醫院與橫瀝鎮中心衛生院共建醫聯體帶來的成效。
近年來,惠州市把推進醫聯體建設作為強基層的重要任務,通過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運作機制,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實現“小病不出鎮,大病不出縣”的任務目標,確保群眾常見病、慢性病能在基層解決,當好健康守門人。
目前,全市10家三級公立醫院全部參與醫聯體建設,組建各種形式醫聯體36個。各類醫療聯合體100%覆蓋各縣(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正在逐步以各種形式參與市級、縣域組建的各類醫療聯合體,全面向100%任務目標邁進。
舉措
分區域分層次就近布局醫聯體網格化
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是構建分級診療制度、提高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的有效舉措。為加快試點建設工作推進,今年4月底,惠州市印發《惠州市加強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實施方案》,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均成立了黨政“一把手”為主任的縣域醫共體管委會,由縣政府出台實施方案,深入推動落實緊密型醫共體建設。三個縣均由縣人民醫院作為總醫院,或通過整合中醫院、保健院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龍門、博羅),或通過托管衛生院設立分院方式(惠東)建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貫徹落實管理、服務“兩個共同體”。
與此同時,市衛生健康局統籌規劃、分區包段,進一步完善醫聯體網格化布局,以城市三級公立綜合醫院為核心,以縣、區、鄉鎮縱向合作完善醫聯體布局,發展壯大城市醫療集團、縣域醫共體以及強化專科聯盟建設,推動區域醫療衛生資源優化整合,分區域、分層次就近布局醫聯體網格化。
目前,全市10家三級公立醫院全部參與醫聯體建設,以緊密型(托管)醫聯體、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專科聯盟、遠程醫療協作網等多種醫療聯盟模式共組建各種形式醫聯體36個,基本搭建起醫聯體框架。各類醫療聯合體100%覆蓋7個縣(區)縣級綜合醫院、中醫醫院、婦幼保健院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正在逐步以各種形式參與市級、縣域組建的各類醫療聯合體,全面向100%任務目標邁進。
成效
多種形式醫聯體建設成效日益凸顯
據了解,市中心人民醫院與博羅縣人民醫院共建惠州市首個緊密型醫聯體以來,博羅縣人民醫院門診量、住院量較合作共建前的2017年分別增長26.59%和6.18%。2017年9月至今,市中心人民醫院累計下派17批次共1500人次的臨床、護理專家到博羅縣人民醫院開展工作﹔博羅縣人民醫院累計選派70名骨干到市中心人民醫院進修培訓﹔累計開展了118項新項目新技術,部分項目填補了縣域內的空白。
龍門縣人民醫院與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共建托管醫共體,由心血管內科、產科、外科、重症監護等各個學科專家進駐縣人民醫院開展共建工作,今年上半年縣域內住院率同比提高了7個百分點,排位提升了5位。
惠東縣作為全省縣鎮醫療共同體建設試點縣,以縣人民醫院、第二人民醫院、第三人民醫院為核心醫院,構建了3個醫共體,並正以縣第一醫聯體為試點,著力建設“縣九大醫療共享中心”。
龍門縣自開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以來,借助縣人民醫院全科醫師下沉各鄉鎮指導工作,積極開展“醫共體”城鄉一體信息化建設,構建縣鎮村遠程會診信息平台,截至目前已完成縣總醫院、16家分院和32間村衛生站平台建設並運行﹔部分建成影像診斷中心、心電診斷中心、消毒供應中心和臨床檢驗中心,解決了基層分院診斷技術人才緊缺難題。
市第一人民醫院與小金口人民醫院建立緊密型醫聯體,與惠城區、惠東縣和博羅縣通過各類型合作,搭建遠程協作網,打造“名醫工作站”,搭建區域創傷救治網絡,上下聯動推進雙向轉診。市中醫醫院以“惠州市中醫醫療聯盟”為平台,加大中醫名醫、骨干下沉,推動區域中醫醫療事業發展,在急症、疑難症等的救治上取得明顯成效。
惠城區以市第三人民醫院作為牽頭醫院,橫瀝鎮衛生院和橋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成員單位,對醫務、財務、人事等職能部門進行垂直管理﹔同時,醫聯體建設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有效結合,確定家庭醫生簽約兩種工作模式,廣泛推開醫聯體建設,也為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納入醫聯體網絡建設樹立了范例。
此外,神經外科專科醫師聯盟、中醫醫療聯盟、胸痛中心聯盟、卒中中心聯盟、兒科專科聯盟等也發揮積極作用,有效補齊薄弱學科短板,醫聯體在打造“服務、責任、利益、管理”共同體方面,產生了實質性效果,多種形式醫聯體建設成效在全市得到了較好的展現。(記者張斐 特約通訊員蘇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