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化區南平村裝配式公廁。記者 全杰 通訊員 成廣聚 攝
同德公園公廁的人臉識別廁紙機。記者 全杰 通訊員 成廣聚 攝
太古匯“森林氧吧”環保公廁。記者 全杰 通訊員 成廣聚 攝
近年來,廣州市委、市政府,市城管局積極踐行“廁所革命”,實現了“三年計劃兩年完成”的好成績。11月3日,廣州宣布,原計劃三年(2018年至2020年)完成2240座公廁的建設、升級任務,截至2020年11月3日,已完成4133座,超額完成1893座,完成率184.5%,不僅數量上超額完成目標,在質量上,服務也進行全新升級。
新公廁顏值高還實用
小康不小康,廁所算一樁。這個供人們“方便”的小處所,不僅代表著城市的文明和形象,更是保障人民衛生健康的重要一環。
過去兩年,一座座嶄新的廁所落成開放,也有很多廁所升級改造,煥然一新。
在從化區南平村,這裡的鄉村裝配式公廁,受到了村民和游客的歡迎,他們紛紛夸贊“新公廁帶來了很大方便。”記者看到,該公廁是一座與山水環境協調融合的田園風格公廁,它不隻“高顏值”,公廁“七小件”一應俱全,還配備負壓強排系統和除臭設備,為周邊村民提供了優美的如廁環境。
新建廁所滿足了大眾的需求,而改造升級的廁所則進一步提高了市民使用的舒適感。在太古匯L2層的公廁,經過升級改造,如今成了多位一體的城市“森林氧吧”環保公廁,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打卡”。記者走訪該公廁看到,大面積的牆面採用100%循環可再生利用的紙筒材質,配置大量的綠植,就像進入了戶外庭園。除此之外,公廁內還配置了智能佔位顯示系統、手機充電、補妝燈等設備,既環保又實用。
在“廁所革命”過程中,廣州市各級部門始終大膽創新、敢於拼搏,全市一盤棋,將廣州廁所分布不均、數量不足、建筑面積小、建設標准低等諸多難題逐一破解,真正讓廣大群眾在“廁所革命”中有更多的獲得感。
公廁也能成為城市一景
不少市民會發現,如今廣州的公廁不再是冷冰冰的磚牆,每個公廁都有屬於自己的靚麗外表,換上了各具特色的“衣裳”。
在同德公園,升級后的南門廁所是一棟嶺南建筑風格與現代建筑風格融合的小房子,其外觀典雅、圓形拱門、白牆鏤窗、棕色木質窗花,周圍花草環繞,綠樹掩映,公廁與公園的環境和諧地融為一體。同德公園公廁更是廣州市首個配備人臉識別廁紙機公廁,隻要臉部對准機器,一次刷臉可以取4格廁紙,同一個人在10分鐘之內隻能取用一次,有效節約用紙,避免造成資源浪費。
獵德休閑廣場公廁也是一座全新設計建造的公廁,這裡採用嶺南建筑風格的仿古設計,青磚青瓦、古色古香。目前,該公廁設有第三衛生間,室內還配有現代化如廁設施——無障礙通道、感應式水龍頭和干手機一應俱全,是天河區目前檔次最高的公廁之一。
廣州公廁的改變,源於過去兩年廣州公廁建設採取“一廁一景一方案”的措施。廣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按照淨化、美化、文化、人性化、智能化等建設總要求,堅持外觀和色彩設計與周邊環境相協調原則,形成了嶺南文化特色、城市園林景觀、城市現代等設計風格,使公廁變成為城市的景點。
雲平台讓找廁所不再難
公廁多了、美了、高級了,但市民群眾找不到、用不了,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就是形式主義、面子工程。據悉,廣州近年推動沿街單位開放內設廁所予公眾,並懸挂OTG標志以讓市民游客知悉該單位內設廁所對外開放,各大旅游景區、農貿市場、商場酒店等單位,亦響應“廁所革命”工作,紛紛按照“廣州市地方標准——公共廁所建設與管理規范”新建改擴建管理內設廁所並做好對外開放工作。市民游客通過“廣州城管”的“找公廁”功能,有望找到超過1萬座對外開放廁所。
同時,全市建成廣州公廁雲平台,市民可登錄廣州城管微信公眾號和小程序找廁所,中心城區基本實現步行20分鐘找到廁所的目標。
廣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表示,為解決城市用地緊張和公廁布局不合理等老大難問題,建成裝配式公廁,同時輔以“以廁養廁”模式,將公廁整體托管給企業、企業利用廣告收入運營管養廁所等辦法﹔制定實施《公共廁所建設與管理規范》,明確公廁保潔標准,城鄉公廁採取專人定崗保潔方式﹔採取巡檢督查和專項整治等措施,整改公廁男女廁位比例不達標問題、完善公廁人性化設施等﹔同時舉辦省、市創新論壇,設計大賽等“廁所革命”活動,將“廁所革命”融入到城市公共服務體系的毛細血管中,增強群眾的幸福感。
目前,廣州市3705座公廁配置了“七小件”,3372座公廁免費為如廁群眾提供廁紙、洗手液,1002座建有第三衛生間,571座建有母嬰室,92%的公廁男女廁位比例達到2:3以上,公廁無障礙設施覆蓋率90%以上,在全國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
這些公廁有特色
設應急可調整蹲廁位
針對服務區廁所排“長龍”的情況,廣州市城管局對市區交通樞紐公廁作了全方位整改,效果頗為顯著。以增城區新安服務區公共廁所為代表的廣州交通樞紐公廁,原面積360㎡,通過升級改造后是510㎡。單邊男廁小便廁位從25個升級到39個、蹲廁位從15個升級到22個﹔女廁位從40個升級到62個﹔高峰期時,更是開通了應急的16個可調整蹲廁位,極大地緩解了旅客的如廁壓力。
設置暖心環衛驛站
越秀區發展公園公廁主要承擔公園游客、行人平時如廁需要,此外還承擔龍舟賽、橫渡珠江、馬拉鬆比賽、在二沙島舉辦的各類大型活動的大量人群如廁需要。針對上述情況,越秀區發展公園公廁開展公廁+項目,配備四色垃圾分類桶,方便游客將垃圾投放至垃圾分類桶。同時,還設置了環衛工人驛站,用於環衛工人工間休息,遮風擋雨。
滿足游客多種需求
黃埔古港公廁坐落於黃埔古港古村歷史文化風景區,升級改造后,該公廁建筑面積由原來的50㎡提升到約400㎡,通過中式透氣花格窗、雙向貫通的通道引入自然光線和新鮮空氣,輔助復古吊扇、廁位排風系統,干爽清新、無異味﹔設置自動感應沖水設施、藝術燈飾等設施,滿足游客如廁、休憩、觀賞等多種需求。(記者 全杰 通訊員 成廣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