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橫瀝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揭牌

2020年11月03日09:07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文明橫瀝 實踐出彩

  橫瀝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文明橫瀝”展區。黃政正 攝

  文化因傳承而豐富,城市因文明而精彩。

  11月1日,隨著大紅幕布徐徐拉開,由東莞市橫瀝鎮與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東莞記者站共建,廣東南方日報展示公司承建的橫瀝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下稱“實踐中心”)正式揭牌並啟用,結合基本建成的17個村(社區)文明實踐站、4個單位/機構文明實踐點,橫瀝初步形成“1+N”的文明實踐服務矩陣,為黨的政策理論宣講、文化科普、志願服務等搭建起豐富的服務平台。

  從傳承百年牛墟歷史的農業小鎮,到全國綜合實力“百強鎮”,再到打造以模具產業為支柱的粵港澳大灣區模具智造中心,位於東莞東部的橫瀝鎮,依托“三河六岸”的城市基底和百年風情的牛墟文化,不僅孕育了精深厚重的人文歷史,也造就了“國家級生態鄉鎮”“廣東省文明鎮”等響亮的文化名片。

  不久前,中央文明辦公示了新一屆全國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及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候選名單,橫瀝鎮成功入圍。

  “要借助‘小城大愛’城市精神品牌優勢,以‘社工+志願者’模式,大力倡導和推動全民志願服務,著力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不斷培育新風尚、弘揚新風氣、引領新風潮。”橫瀝鎮委書記何植堯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揭牌儀式上表示,要依托這些陣地,廣泛開展文化、藝術、科技、體育各類活動,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讓橫瀝這座活力小城擁有更加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更加高尚的精神追求,不斷激勵、引導廣大群眾積極投身到文明橫瀝的建設中來、投身到幸福生活的奮斗中去,全力交出一份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橫瀝答卷”。

  黨建引領 “落后村”走上蝶變路

  走在橫瀝鎮村尾村的街頭巷尾,寬敞的柏油路直通村裡的每家每戶,門前人行道硬底化高度統一,車輛有序停放﹔擺著四個不同顏色垃圾箱、“灰色樹脂瓦+白色牆體”結構的垃圾回收亭按一定距離設置,路面上很少能看到垃圾碎屑﹔綠化帶的草和各色的花與整潔的村容相互映襯,組成一幅美麗的東莞鄉村畫卷。

  村尾村位於橫瀝鎮南部,前幾年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及人均收入常年排名橫瀝鎮倒數。但就是這樣一個面積不大的“落后村”,近年來卻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蝶變之路。

  “我們最初的目的是為了搞環境,隻有環境好了才能有好發展,才能有吸引力和競爭力。”在村尾村黨工委書記葉茂權看來,鄉村要發展一定要有項目帶動,而企業項目進來又很看重環境和配套。

  但是環境整治工作千絲萬縷,不是東家長就是西家短,雖是基層瑣事卻牽動全村發展。如何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和配合度?成為村尾村亟需解決的問題。

  “這時候村干部和黨員志願者就發揮了重要作用。”葉茂權介紹,比如在村道建設方面,村尾村積極動員村干部和黨員家庭,帶頭自籌資金將自家門前的小道進行硬底化升級。同時,通過村民大會進行動員,組織黨員代表開展宣傳解釋等工作,很快在村尾達成一致共識:村內主要干道由集體進行柏油路鋪設,各戶門前小道自籌資金進行升級接駁。僅這一項工作,不僅節省了村集體約1500萬元的開支,還直接推動了村內道路、環境有效提升。

  村尾村環境變好了,人回流了,項目也跟著來了。如今,村尾村不僅成為橫瀝鎮第一個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村,而且圍繞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村尾村還在周邊配套建設了新時代文明廣場、蓮塘特色景觀、慢行綠化碧道等公共休閑空間。更為重要的是,2017年以來已有銀寶山新等6個東莞市重大項目先后落戶村尾。村尾村的環境紅利正在不斷變現,“落后村”走上蝶變路。

  村尾村的發展變化,只是橫瀝鎮建好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將鄉村治理、經濟發展工作落細、落小、落實,實現治理有效、發展協調的一個生動縮影。

  走進實踐中心的序廳,一幅網狀的組織架構圖上,就明顯標注著村尾村、隔坑村等17個村級文明實踐站以及稻香集團等4個文明實踐點,象征著橫瀝實現了村(社區)文明實踐站全覆蓋。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要堅持黨建引領、融合共進。”何植堯表示,接下來要充分發揮黨委統攬的作用,以鎮、村(社區)、單位三級為單元,以志願服務為基本方式,聚焦群眾需求、廣泛發動力量、完善工作網絡,努力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切實抓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為橫瀝建設灣區活力生態文明小鎮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証、充足的精神動力和堅實的文化基礎。

  文化搭台 打造東莞文旅融合新品牌

  橫瀝因牛墟而得名“牛鎮”,牛墟因百年傳承而成地方民俗。橫瀝人與牛的關系,由來已久。

  2010年,為進一步挖掘和豐富“橫瀝牛墟”內涵,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橫瀝政府結合牛墟的產業特色,深挖區域豐富的文化和旅游資源,探索舉辦了第一屆百年牛墟風情節,將原來純粹的“牛交易”升華為具有特色內涵的“牛文化”活動,旨在弘揚“勤奮肯干老黃牛、開拓進取拓荒牛、甘於奉獻孺子牛的三牛精神”,全面展示橫瀝各行各業新氣象以及干部群眾的新面貌,打造鮮明民俗文化品牌。

  歷經10年鍛造,橫瀝百年牛墟風情節漸成區域文化品牌,也成為當地群眾精神文明素養的一大源泉。而今年的風情節,就創新推出“文化傳承、文明實踐、文旅融合”的“三文”理念,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揭牌與百年牛墟風情節進行有機融合,力爭在傳揚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建設,打造東莞文旅融合的新品牌。

  “要讓文明實踐看得見、聽得懂、傳得開。”橫瀝鎮相關負責人表示,橫瀝高標准建成並啟用了一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轄內各村(社區)也普遍完成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建設。

  在實踐中心的“文明橫瀝”展區,一幅長約15米的曲面長卷上,就以圖文形式,形象展示橫瀝在“百年牛墟”文化的推動下,民俗活動、群眾文化蓬勃生長的重要節點。比如,田饒步村將傳承300余年的舞草龍民俗結合中秋節慶,打造成一年一度的“草龍鬧中秋”活動﹔田頭村借助逸頤藝舍博物館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的知名度和客流優勢,著力打造“百家藝舍”文化街﹔石涌村以稻香飲食文化中心為龍頭,規劃建設石涌村西城騎樓美食街,打造東莞東部休閑美食中心﹔水邊村則圍繞特色美食,打造美食街、酒吧街、土特產街等文化街區建設。

  此外,包括傾力打造的系列“廣場舞大賽”“耄趣‘老友記’”“粵劇巡演”等有溫度的活動,橫瀝鎮不僅讓優秀傳統文化重煥生機,也在實踐創新中實現普惠於民,展現出友善、誠信、幸福、創新的“文明橫瀝氣質”。

  “經過一年來的籌備,橫瀝鎮金牛少兒藝術團和13個中小學分團正式成立,這對於豐富青少年兒童的文藝生活非常重要。”11月1日晚,作為2020橫瀝鎮百年牛墟風情節系列活動之一,以“關愛與成長”為主題的橫瀝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主題文藝匯演暨橫瀝鎮金牛少兒藝術團成立儀式在金牛公園上演,橫瀝鎮委副書記袁俊凱介紹,希望通過金牛藝術團和各個分團,進一步推動橫瀝未成年人相關主題教育及文藝實踐活動,引導青少年兒童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力營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

  數據顯示,2017年以來,橫瀝鎮全力推進文化惠民系列活動,共舉辦特色文化惠民演出21場,“同在莞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演出7場﹔開展文明創建“文化三進”(進村、進園區、進企業)系列活動393場,其中文藝演出28場、“粵韻橫瀝”巡演25場、公益電影340場﹔組織開展各類公益藝術培訓約200場次。

  “要以文化搭台、群眾唱戲的模式,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全方位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橫瀝鎮相關負責人指出,可以通過舉行民俗節慶文化,以政府引導、民間參與的形式,把新思想融入到“百年牛墟”“中秋草龍”“田頭歡歌”等特色民俗節慶活動中,推動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進而助推鄉風文明,建設美好家園。

  爭先創優 大力塑造“小城大愛”城市精神

  一條寒溪河,悠悠貫古今。寒溪河是東莞古代乃至近代重要水上交通干線,曾一度成為貫通省城的水運樞紐。東西而行的寒溪水,在橫瀝鎮與東引運河及仁和水交匯,造就了當地“三河六岸”的城市基底。

  “橫瀝沒有大山大湖,但是轄內有多條河,做好‘水文章’大有可為。”橫瀝鎮相關負責人表示,橫瀝擁有東引運河、寒溪河、仁和水豐富的水資源優勢,結合橫瀝鎮城市品質三年提升工程,當地計劃打造活力水岸、人文水岸、生態水岸,建設生態休閑的濱水景觀長廊。

  據了解,近年來,橫瀝鎮堅持將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緊緊圍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在2018年獲得“廣東省文明鎮”基礎上,今年提出創建全國文明鎮,通過完善基層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塑造“小城大愛”城市精神、扎實治理生態環境、持續提升城市品質、積極探索基層治理模式等,不斷豐富精神文明建設新內涵。

  “文明不只是個稱號,要有內涵也要有顏值,要內外兼修。”橫瀝鎮相關負責人直言,橫瀝鎮面積不大,算得上是小城,卻擁有豐富的人文歷史和友善情懷,特別是橫瀝人厚德載物、上善若水的精神底蘊,由來已久。

  實踐中心“文明橫瀝”展區的“小城大愛”欄目背景,用的是橫瀝村鄧氏宗祠內壁上的一幅“施谷賑災”圖畫。說的是明朝末年,鄧氏先人鄧司谷押運滿載谷物的大船北上貿易,經華東時,正值當地災荒,百姓苦餓難挨。鄧司谷毅然決定,停船施谷賑災。這一善舉驚動朝野,皇帝為此在京城召見鄧司谷,對其善舉贊賞不已。

  歲月變遷、初心不改。千百年來,橫瀝人在這片土地生生不息、傳揚文明。特別是近年來,在“小城大愛”精神引領下,通過常態化開展“道德明星”評選表彰,橫瀝相繼推出“道德模范”“最美教師”、現代“慈母、賢妻、孝女”“勞動模范”“和睦家庭”等一系列“道德明星”評選活動,深入挖掘橫瀝好人、道德模范的感人故事。目前,橫瀝鎮有各類“道德模范”46名,其中23人獲全國、省市級榮譽稱號,張楊錦等5人入選“中國好人”榜,鄧志華等3人榮獲全國“孝親敬老”之星,覃健獲評第十三屆全國見義勇為英雄模范。

  而依靠這些好人好事和道德模范的示范引領作用,橫瀝堅持以細胞建設為依托,全面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積極推進“禮儀普及、行為養成、優質服務、環境整治”四大文明行動,深入開展“文明單位”“文明村”“文明社區”“安全文明小區”“十星級文明戶”“好兒女”“好婆媳”“好夫妻”“好鄰居”“好少年”以及“美德在我家”“青春手拉手”等精神文明創建評選活動,激發了廣大市民比、學、趕、超的巨大熱情,家庭美德觀念進入千家萬戶,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一個個普通的橫瀝人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溫暖著身邊的人,亦改變著身邊的人。無數的基層文明實踐、隨處可見的文明細節和持續的文明建設,不斷提升著城市文明和城市品質,譜寫成一首活力四射的文明之歌,也構成了橫瀝內外兼修、生機勃勃的文明事業。

  多元共治 文明實踐成為一種新風尚

  走進實踐中心的特色“橫瀝之窗”展區,頗具嶺南風格的灰瓦白牆下,是5個不同的窗口,其中的“美麗鄉村”欄目,有一張特別的照片。內容是橫瀝鎮半仙山村村委會附近、朱氏宗祠古韻的老舊街巷,路邊、牆角、綠化帶上,目之所及到處是花花綠綠的植物、色彩鮮艷的涂繪,老舊街道儼然一條美麗的花園長廊。

  誰能想到,這個長廊此前是一片荒廢的綠化帶,一度成為垃圾黑點。

  “長廊的變化是橫瀝實施‘邊角花園’項目的生動縮影。”橫瀝鎮社會治理協同創新中心負責人劉趁燕介紹,“邊角花園”項目(即:溝邊、塘邊、路邊“三邊”,村角、牆角、屋角“三角”)是橫瀝社區民眾以共建共享方式,自發對村(社區)衛生死角進行美化提升的公益活動。

  曾經的邊邊角角,搖身一變,成為村裡一個又一個小公園。作為橫瀝鎮社區營造的試點項目,打造“邊角花園”活動也是橫瀝鎮在創建全國文明鎮目標下,發動多元力量、共促文明社會的思路之一。

  在這過程中,身為公益咖啡學院環保志願服務隊隊長的朱有萍一直全程參與。“我是土生土長的半仙山村人,以前每次回來看到村裡臟亂差的環境就很痛心。”

  朱有萍說,志願者服務隊剛開始建設“邊角花園”時,有些村民、外來務工人員覺得多此一舉,沒什麼用。但是隨著“邊角花園”的有效建設和推進,現在半仙山村民親子家庭、本地企業員工、外來務工人員以及公益咖啡學院學員等都積極參與其中。他們經常自發給門前的植物澆水、修剪,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變化。

  “邊角花園”的建設,展現的是本地村民、志願者、外來務工人員等多元力量共同參與的結果。初步統計,項目團隊從2019年成立之初到現在,志願者從18人擴大至400余人,參與人數累計超過1500人次,組織活動約120場次。

  通過大力開展“邊角花園”創建,橫瀝在各村(社區)有力改善提升鄉村人居環境的同時,也進一步提升居民的參與度和積極性,讓文明實踐成為一種新風尚。

  “要進一步完善志願服務機制,抓好常態、長效志願服務文化建設,探索形成可操作、可復制、可持續的經驗做法,推動志願服務活動深入到橫瀝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吸引更多群眾參與到志願服務中來,形成文明實踐的良好互動和良性循環。”何植堯說,要按照《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指導手冊》的工作指引,結合實際,不斷創新思路,探索新經驗,闖出新路子,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盤活激活各級各類公共服務資源,開展“靶向實踐”。

  “山也美,水也美,山水之間流淌著中國美。”11月2日晚,距離實踐中心不足500米的金牛公園廣場內,橫瀝鎮文明創建文藝匯演活動中的一首《中國美》歌舞,與不遠處御江一號小區的廣場舞歌曲《歌唱祖國》遙相呼應,鋪就一曲“文明橫瀝、和諧幸福”的生動樂章。

  採寫:劉遠忠 張仕婷 張珊珊 陳琬瑩

  統籌:劉遠忠

  策劃:江強 黃少宏

(責編:陳育柱、李語)

關注我們

  •  
  •  
人民廣東人民廣東 粵港澳大灣區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