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宜居鄉村 發展“美麗經濟”

本報記者 劉泰山

2020年11月02日15:4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建設宜居鄉村 發展“美麗經濟”

  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城鄉發展不平衡,成為當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掣肘。2018年,三水區被廣東省定為鄉村振興綜合改革縣區級試點。兩年來,三水區正加速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難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三片聯動,精品示范

  蘆苞是三水區一個小鎮,人口約4萬。近兩年,當地深入發掘鄉村特色,盤活文旅資源。蘆苞涌,一水穿城,串起獨樹崗古村和長岐古村等,形成一河兩岸特色花海游船路線。

  去年7月,三水區提出“三片聯動、百村共建”,精心打造南部嶺南水鄉、中部千年村落、北部生態屏障等三大示范片區,掀起全區全域高品質鄉村振興的熱潮。

  “片區互聯,各有主題。南部‘清新素雅’,中部‘多彩廣府’,北部‘田園風情’。”三水區委書記胡學駿說,三大示范片區均成立聯合黨委,統籌資源,引入資金競爭分配機制,組織共建、項目聯建、產業共興、生態共融,全區陸續建成260多個項目、21個精品示范村。

  三大片區精品示范,既是標杆,又能互動。去年,中部片區的樂平鎮舉辦“三水區智造新動能工業展暨海外優質項目路演”,片區內47家企業參展,推動鎮街之間產業優勢互補、文化共建共享﹔樂平鎮與蘆苞鎮、雲東海街道聯合舉辦“千年古韻·長壽風情”秋色狂歡月活動,吸引游客5萬多人次。

  創新機制,確保長效

  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要統籌治理,也要常抓不懈。

  “我們探索‘一核引領、三治結合、四會聯動’治理模式,即黨建引領,自治、法治、德治結合,村民議事會、鄉賢慈善會、家鄉建設委員會、村務監督委員會有機聯動。”三水區委組織部負責人認為,這種治理模式能夠破解農村治理中協商不足、群眾參與度不高、發展資金不足等難題,做到“有人議事、有錢辦事、有人做事、有人監事”,助力基層善治與鄉村振興。

  為此,三水區梳理村居17項重要事權清單,為無職黨員設置10類崗位,覆蓋全區72個村(社區)、841個村民小組。白坭鎮下灶村有黨員12人,個個領崗定責,每周定期巡視,發現亂扔亂丟垃圾現象馬上督促清理。

  三水區還創立農村人居環境“美麗指數”,建立區、鎮街、行政村、自然村組等4級長效管理機制,激發“內生+外生”動力。全區每季度發布“美麗指數”,納入工作績效考核。樂平鎮投入1800萬元設立整治獎補資金﹔蘆苞鎮每年投入800萬元,設立“紅色+鄉村振興”項目基金﹔大塘鎮建立黨建指導員包干責任制+黨員領導干部黨建工作挂點包片聯系指導制度+駐點聯系村(社區)工作制,制定“村民治理公約”。

  “創建鄉村治理長效機制,並納入村規民約,結合宅基地審批、村民分紅、出租屋備案登記等,確保整治不反彈。”三水區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說,區級財政每年投入3000萬元專項資金,獎補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理成效。

  三水區通過管理機制創新,有效遏制鄉村“臟亂差”現象,推動美麗家園、美麗田園、美麗河湖、美麗園區、美麗廊道等“五美”並建,質效雙升,“一時美”轉向“持久美”。目前,三水區自然村100%達到省定干淨整潔村標准,今年內60%以上自然村要建成美麗宜居村。

  城鄉融合,富民興村

  美麗鄉村催生“美麗經濟”。步入三水區西江農業園沙圍片區,菜地瓜架上,吊著一條條本地名特產“黑皮冬瓜”﹔蔬菜大棚內,無土栽培白菜整齊排列,還有紫色的名貴藥材金線蓮,每畝產值高達120萬元。

  “農村變化大!農業已不是過去的農業,農民也不像過去的農民啦!”白坭鎮黨委副書記鄧啟濤感慨。

  鎮裡建了良倉展示館、西江農業園、河鮮美食街、西江院子民宿等,讓鄉村振興成果惠及農民。現在,三水區鄉村游示范項目多達30多個。

  一批果蔬園、農業園、漁業園、花卉園等觀光園區異軍突起,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傳統農業向都市農業轉型。全區培育60多家農業龍頭企業,三水黑皮冬瓜、樂平雪梨瓜、蘆苞魚干成功注冊國家地理標志証明商標。同時,“合作社+小農戶”共營共享,全區組建134家區級以上合作社。

  美麗經濟,富民興村。三水初步形成“一鎮一特色、一村一韻味、一路一風景”,構建“吃住玩購”全產業鏈,實現農旅文深度融合,“人氣”轉化為“財氣”。

  農村美起來,產業旺起來,農民富起來,城鄉“融”起來。去年,三水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萬元,連續兩年增速居全市第一,全區7個鎮街全部獲評國家衛生鎮。

(責編:張晨牧、陳育柱)

關注我們

  •  
  •  
人民廣東人民廣東 粵港澳大灣區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