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惠州民俗文化承載著惠州人共同的文化記憶與情感認同,也是留住文化記憶、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
早在5000年前,惠州先民便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留下了極其豐富的傳統民俗和厚重的文化積澱。在歷史長河中,經過世代洗練和沿襲,惠州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風格獨特的民俗,這些流傳千百年的民俗,不僅記載了惠州人民的生活方式,還承載著一代代惠州人的鄉愁。
兼容共生
惠州民俗,在嶺南民俗中有它獨有的亮點:有以廣東三大菜系之一東江菜系為特色的東江飲食文化﹔有以東江麒麟、三大民歌、舞火狗、三大名拳為特色的游藝民俗﹔有以蘇東坡傳說、羅浮山神仙傳說為特色的東江民間文學﹔有以道教俗化為特色的民間宗教信仰﹔有以東江涼帽等為特色的東江服飾民俗等。
“非要說惠州民俗有一個特色的話,那就是‘兼容共生’。”惠州民俗專家林慧文說。民俗是歷史的產物,要了解一個地方的民俗,就要了解這個地方的歷史。
在中國歷史上的數次人口大遷徙中,惠州成為許多人口南遷的大陸終點。而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源於秦漢時期著名的“秦始皇平定百越”事件,大量中原移民涌入嶺南,使以惠州為中心的東江流域進入第一次超大規模的南北民俗大交融時代,也讓惠州初步形成兼容共生的民俗文化特色。
唐宋時期,惠州的“都市”規模日漸成型,一大批中原官家、文化名人、商賈等進入惠州地區,他們將中原先進的生活生產方式帶入惠州,改變了惠州民眾的生活習性。這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北宋大文豪蘇軾,他帶來了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秧馬,更留下了無數動人的民間故事。
明清以來,充分體現惠州民俗文化兼容共生特點並將之推向更高層次的是客家人和客家文化進入惠州區域,並形成體現多族群交融特色的新的民間風俗。在這裡,族群間的民俗文化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交融,和諧共生。
人口的流入,帶動文化傳播,促進經濟繁榮。千百年來,五湖四海的人相聚於此,廣府、客家、潮汕三大本土文化自然交融,中原文化持續浸潤滋養,在交融碰撞中孕育出惠州兼容共生、個性獨特的民俗文化。
融合多元
“四季皆聚慶,無月不過節”。惠州節俗文化多元,民間節慶習俗既有鮮明的農耕文化特色,又有濃郁的倫理情懷和感恩之心。
從惠州傳統節俗及其風俗來看,有相當一部分是漢族傳統節俗的自然延續和翻版。春節掃塵、守歲、拜年,元宵觀燈,清明、中秋祭墓,端午賽龍舟等都與漢族大部分地區相同。
在繼承保留中國傳統節俗文化的同時,惠州民俗又體現出地方特色,如正月的擺山燈、二月二伯公會、七月七儲七夕水、“十月朝”等。東江民間會節文化最具地域特色,有的已演化為村落文化,如南瓜節、游神節等。
惠州地域流行三大民歌,即惠州話民歌、客家山歌、惠東漁歌,其中惠東漁歌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惠州常見的游藝民俗有“舞火狗”“舞花燈”“稻草龍”“鯉魚舞”等,這些豐富而生動的民間娛樂項目是前人的文化創造,又經過代代傳承,成為如今大家喜聞樂見的娛樂節俗。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賦予惠州豐饒的物產,荔枝、柑橘、龍眼等水果品種繁多,赤岸蚝、小桂青口、魷魚等海產品豐富多樣。在千百年的實踐中,惠州人依托自己對大自然的深刻認識和日積月累的豐富經驗,對各種物產進行再加工,形成獨特豐富的飲食文化,如酥醪菜、阿嬤叫、東江蜆、梅菜扣肉、橫瀝湯粉、博羅山茶等眾多頗具惠州元素的特色飲食和物產。
這些具有惠州特色的節俗、游藝民俗和飲食風俗,融入眾多惠州人的血脈中,不可忘卻。舌尖上綿長的滋味,腦海中熱鬧的畫面,化開了就是永遠抹不去的鄉情。
活化傳承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惠州,沉澱了無數具有歷史時代烙印和別樣地域特色的民間民俗文化遺珠。目前,我市有國家級非遺項目2項、省級項目22項、市級項目74項、縣級項目142項﹔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人、省級傳承人16人、市級傳承人58人、縣級傳承人156人。
作為活態的、具有傳承性和社會性的民俗文化,既要有所堅持,又要不斷發展。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惠州部分民俗從曾經生活的“必需品”變成了可有可無的“附屬品”。為了讓傳統民俗和非遺“活”起來,惠州各級文化部門和非遺傳承人攜手合作,讓民俗和非遺走進校園、走出國門,走進直播間,走出一條傳承新路子。
傳唱千年的惠東漁歌,如今越唱越新潮。前有老一代原生態漁歌手的收集整理,后有新生代力量的改編創作,惠東漁歌在幾代傳承人的共同努力下,唱響廣東,唱到外地,還登上了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和中央電視台的舞台,屢獲殊榮和好評。
發源於惠州河南岸街道火地村的李家拳,距今已有260多年歷史,是廣東五大名拳之一,被納入廣東省非遺名錄。自2018年以來,惠城區龍豐街道大力開展李家拳傳統武術進校園活動,所培養的學員在全省武術競賽中取得多項佳績。
一幅龍門農民畫,一張廣東文化名片,一卷嶺南民俗風情。植根於惠州本土文化的龍門農民畫,是中國三大農民畫之一。龍門農民畫及其衍生產品絲綢、陶瓷等享譽國內外。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今年,市文化館舉辦了“探尋非遺之美”系列活動,把非遺傳承人請進直播間,通過直播帶貨、互動交流、在線表演等形式,讓民間工藝“活”起來,也讓非遺真正融入現代生活。
民俗故事
舞火狗:瑤族少女成年禮
“舞火狗”既是瑤族少女的成年禮,也是嶺南民族文化的一塊活化石。據記載,瑤族“舞火狗”起源於清代初期,表達了瑤族人對狗圖騰的崇拜和對成人儀式的敬重。相傳瑤族先祖靠狗奶養大,瑤民永記狗作為“再生之母”的恩德,規定每年農歷八月十五中秋夜舉行“舞火狗”活動。
中秋夜,龍門縣藍田瑤族鄉身著瑤族服裝的少女聚在一起,由村中婦女在她們的腰部和手臂用山藤捆上黃姜葉,再給她們戴上竹笠並插滿香火,把她們裝扮成“火狗”。村中長者在祠堂供奉先祖后,少女們即在祠堂叩拜,再到晒場上舞拜幾圈,邊舞邊唱一種旋律古老、悠揚的歌謠。然后,她們穿街過巷,到村中廚灶前舞拜,又繞菜園一圈,每到一處都唱著古老的歌謠。最后,少女們游舞到村外河邊,將身上的黃姜葉、竹笠和香火統統扔到河裡,象征祛除邪氣,宣示成年。此時,對岸的男青年便開始與少女們對歌,在歌聲中搜尋愛情信號。
2006年,“舞火狗”被列入廣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惠東漁歌:疍民向海而歌以歌傳情
惠東漁歌屬“粵東漁歌”中的淺海漁歌,是流行於惠東沿海港口、平海、巽寮、稔山等地漁村的傳統音樂。據《惠東縣志》記載,惠東沿海漁民的遠祖屬原始“疍民”,是我國南方百越古族的組成部分。漁民長期在海上勞動、生活,把現實生活和心中的各種情感用歌聲表達出來,並言傳身教,代代相傳,形成了“號子”“出海歌”“情歌”“哭訴歌”“斗歌”“勸教歌”“嫁娶歌”等一套內容豐富、曲調齊全的惠東漁村音樂文化。惠東漁歌是當地漁民的生活寫照,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與文化研究價值。2008年,惠東漁歌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惠東漁歌唱詞均以地方方言福佬話(屬閩南語系)演唱。以前漁民在船上獨唱或齊唱,時以答歌(即斗歌)為樂,均無樂器伴奏﹔現在則逐步登上大雅之堂,配以二胡、揚琴等樂器,演奏方式更加多樣豐富。
湖鎮大鼓:“千鑼百鼓”入選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博羅湖鎮鼓文化始於宋代。相傳,舊時胡氏族人居住的地方經常有野獸出入,特別在秋冬季節經常有野獸闖入村子,鬧得村民不得安寧。於是,族人想出一個辦法:擂大鼓嚇猛獸。漸漸地,響大鼓嚇退野獸發展成為喜慶活動。每逢嫁娶、添丁、買燈、祠堂建成、入伙、開市等喜慶活動,村民都擂鼓打鑼相賀,沿習成俗至今。
湖鎮大鼓大多近2米高、1米寬,每面大鼓配有10∼20個鑼,大鑼重30多斤,小鑼也有10多斤重。每年大年三十晚開始,大鼓就響起來﹔年初一,村民敲著大鼓到各家各戶拜年﹔年初六,湖鎮圩鎮開市,村民紛紛舉著大旗舞著麒麟敲著大鼓到集市“請花燈”。
為了做強做大鼓文化,湖鎮鎮從民間精心挑選30支優秀鑼鼓隊,組成1200多人的“千鑼百鼓”表演方陣。2017年元旦,湖鎮鎮舉行首屆“千鑼百鼓”暨旅游文化美食節活動,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紀錄認証機構將“千鑼百鼓”認証入選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規模最大的鑼鼓展演活動。(記者 龔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