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龍門農民畫聚焦嶺南民俗 被譽“廣東文化名片”

2020年10月22日14:05  來源:惠州日報
 
原標題:“嶺南色彩”龍門繪

<p>    <p  align=

王漢池向學生傳授龍門農民畫創作經驗。

<p>    <p  align=

王漢池農民畫代表作《牛氣沖天奔小康》。

<p>    <p  align=

鐘永廉農民畫代表作《鍵盤敲出新漁歌》。

  “王漢池老師的農民畫色彩艷麗,富有嶺南特色,還配有山歌,讓人耳目一新。”近期,在龍門縣南昆山愛樹·南昆秘境民宿舉辦的“會唱山歌的農民畫”——王漢池作品展,讓廣大游客體驗了一次森林中觀畫的賞心悅目之旅。

  此次展覽的主角是惠州首個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獲得者、中國首個獲得山花獎的農民畫家王漢池,展出其30多幅精品力作,為龍門農民畫近半個世紀發展史上的首次個展,被業界看作具有標杆意義,進一步促進了龍門本土文化與旅游業的深度融合,提升了龍門文旅產品影響力。

  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近年來,龍門縣委、縣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保護、傳承和發展龍門農民畫,將其打造成富有特色的文化產業,成為體現民俗風情、地域特色和時代特色的文化品牌。

  龍門農民畫名片

  龍門農民畫被譽為“嶺南藝術奇葩”和“廣東文化名片”,於2015年入選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創作源於清代各種民間傳統手藝,如剪紙、木雕、壁畫、畫畫床等。到20世紀50年代,龍門農民畫吸收了當時田頭宣傳畫、工地、村頭的簡單線描手法。20世紀70年代初,當地文化部門組織農民開展繪畫創作活動,農民們拿起畫筆滿懷豪情地創作出描繪家鄉發展變化的牆報畫、生活畫、勞動畫﹔至20世紀80年代,龍門農民畫的獨特風格初步形成,成為農民畫發展的一個高潮時期,並不斷探索發展至今。

  地域特色

  獨特手法展現嶺南傳統民俗

  一幅龍門農民畫,一張廣東文化名片,一卷嶺南民俗風情。

  業界評論,從藝術角度看,龍門農民畫突破了焦點透視、比例、結構等基本繪畫方法的束縛,表現對自然、風俗、生活、勞動、愛情、社會的思考,同時也開創了以追尋“嶺南文化”痕跡,以“嶺南文化”作為獨特文化視角,展現嶺南地域傳統民俗文化為意念而大膽運用夸張變形的藝術手法,使龍門農民畫成為現代民間繪畫門類中的一個獨有畫種。

  龍門農民畫因別具一格的獨特表現手法和具有抽象風格及民間審美情趣的繪畫技法,而具有美學價值、民俗價值和市場價值,成為嶺南民俗文化寶庫中一顆熠熠閃光的明珠。

  一張農民畫,由此改寫了龍門文化的格局:1988年,龍門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被廣東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省民間藝術之鄉”﹔2008年,龍門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並與上海金山、陝西戶縣並稱“中國三大農民畫鄉”。

  1982年以來,龍門農民畫除了在廣州、北京、上海、西安、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城市和地區展出,還漂洋過海,到美國、日本、瑞典、挪威、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地舉辦展覽,並進入北京奧運村、登上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舞台。作為民間藝術交流使者和廣東文化名片的龍門農民畫,受到國內外媒體和多國友人的追捧。

  龍門農民畫還衍生出絲巾、雨傘、木盤畫、衣服等多種產品,展現出龍門農民畫產業化開發成果,以及龍門發展文化產業和創意經濟的無限活力。

  守正創新

  農民畫畫家首獲“山花獎”

  在近半個世紀的創作實踐中,龍門農民畫名家輩出,有已故畫家、“拼將心力育新花”(廖冰兄題詞)的譚池發,現在的中堅力量王漢池、黃偉平、曾寶田以及新生代鐘永廉等,在業界都頗有名氣。他們是畫紙上的匠人,是秉持嶺南地域文化情懷的畫家。

  比如王漢池,年過花甲,於1978年加入龍門縣文化館龍門農民畫創作組,師從譚池發。憑借執著、堅持與創新,王漢池把人生繪成一幅彩畫,這幅畫還飄蕩著動人的山歌曲調。王漢池作品大膽創新、色彩豐富、糅合水墨抽象風格和民間客家原生態獨特表現手法,具有傳統民間地域特色。

  王漢池的作品《客家山歌農民畫組畫》榮獲第十二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和廣東省魯迅文藝獎,這是龍門農民畫家首次獲此殊榮。《客家山歌農民畫組畫》一共有12幅,畫中有歌,歌中有畫。篩選素材時,王漢池挑意境好、畫面感強的山歌,一首首原本耳聽口唱的山歌,在王漢池的畫紙上“唱響”。王漢池還在創作材料上進行了創新,用的不是傳統的畫紙和顏料,而是油畫畫布和丙烯顏料,使得畫作可以更好地保存。

  廣東省教育廳體衛藝處副處長康天東認為,龍門農民畫承載了很多意義,記錄了當地農民的衣食住行,結合客家話語欣賞,整體更具生態感、原始感,體現了當地農民的朴素情懷。

  今年對王漢池來說,是藝術生涯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以往的龍門農民畫作品集或畫展,都是畫家群體作品。今年,王漢池出版了個人作品集,又開啟個展,他的內心非常激動。王漢池表示,多年來,出一本畫作集、舉辦一次個人畫展,是他的夙願,今年終於得以實現。

  王漢池稱,40多年的創作生涯,讓他體會到藝術探索道路上的辛苦與欣慰,但隻有守正創新,才能永葆藝術活力。“我會在以后的創作道路上,繼續探索,力求更多精品展現嶺南民俗與文化,也希望未來的畫家們能創作出更多更優秀的作品,推動龍門農民畫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傳承發展

  培育傳人從娃娃抓起

  作為一種源於生活又表現生活的民間美術,龍門農民畫一直在創新中發展。從最初的立足原鄉,到如今擁抱科技,在一代代畫家的筆耕下,龍門農民畫的畫風在微妙地變化,其反映的是社會和生活的變遷。

  關注農民畫的人可能會發現,此前的農民畫主要以節慶喜事、特色民俗、田間勞動為主要題材,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民畫不再只是和“農民”有關。

  新生代農民畫畫家、85后鐘永廉認為,和電影電視一樣,農民畫也是一種文化載體,它記錄了當時的生活狀態,是一個時代的符號。因此,在農民畫的創作中,既要突破傳統,保留前輩留下的構圖手法、元素、內涵,也要與時俱進,開拓新東西,形成個人風格。在他的畫作裡,有自己對世界的認識,也有“農村淘寶”“一帶一路”等熱點話題。

  對於曾經有過深圳大芬油畫創作經驗的鐘永廉來說,藝術源於生活,隻要善於發現,創作靈感隨處都在。一次,他在市場看到有個阿婆賣菜,一把小蔥三毛錢,他說沒有零錢,沒想到阿婆拿出個二維碼讓他掃。他覺得非常有意思,回去便把這個場景畫了下來。

  鐘永廉於2019年完成了歷時一年的作品——十二生肖農民畫,一個月完成一張,耗時較其他畫作長。對自己這套精心創作的畫作,鐘永廉很自豪。

  作為“觸網”的一代,鐘永廉還將十二生肖農民畫制作成了微信表情包,並帶動一些衍生品的開發,比如日歷、獎牌等,還向外界透露農民畫新穎題材的信息。

  近期,由中國美術家協會牽頭主辦的“決勝全面小康”第二屆全國農民畫作品展覽在杭州舉辦,從征集到的4000多幅作品中選出入圍作品299幅。龍門農民畫畫家表現優異。王漢池《牛氣沖天奔小康》、鐘永廉《鍵盤敲出新漁歌》、侯麗芬《牧笛悠悠》3幅作品入選。鐘永廉的《鍵盤敲出新漁歌》,將傳統與現代結合,有點“大魚海棠”的意味,一下子抓住了年輕人的眼球。

  作為一名年輕而又具有創新理念的畫家,鐘永廉也有自己的願望,即出版個人畫集和辦個人畫展,傳播一些比較先進的理念,為帶動龍門農民畫的發展獻出年輕人的智慧與力量。近期,鐘永廉的個人作品集如願出版,個展夢再次升溫。

  龍門縣文化館2樓農民畫創作中心每年暑假都會舉辦龍門農民畫暑期班,很多熱愛藝術的孩子拿起畫筆,打開藝術的大門。在一個個天真無邪的眼眸裡,鐘永廉仿佛看到自己當年的影子。一晃十多二十年,如今他成為這些孩子的啟蒙老師。

  “龍門農民畫的傳承與發展,要從娃娃抓起。”鐘永廉說。(記者 侯縣軍 通訊員 黃克鋒)

(責編:張晨牧、陳育柱)

關注我們

  •  
  •  
人民廣東人民廣東 粵港澳大灣區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