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江畔再現“恐龍蛋”

2020年09月17日10:14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河源江畔再現“恐龍蛋”

  恐龍蛋化石

  河源恐龍博物館在江東新區臨江鎮聯新村搶救性發掘“恐龍蛋”。

  河源恐龍博物館9月16日傳來好消息:歷經數月時間的搶救性考古發掘,河源市江東新區臨江鎮聯新村的一處紅砂岩山坡,現已搶救性發掘出數窩“窩狀”恐龍蛋化石,其中完整的“恐龍蛋”共計33枚。這些出土的恐龍蛋化石,再一次刷新了河源恐龍博物館的館藏數量。截至目前,河源恐龍博物館館藏的恐龍蛋化石數量已超過18000枚,仍居全球館藏“恐龍蛋”數量之冠。

  派出所收繳部分“散蛋”引來關注

  據河源恐龍博物館館長杜衍禮介紹,今年5月下旬,源城區城南派出所和江東新區臨江派出所先后接到當地群眾報警,位於江東新區臨江鎮聯新村的一處正在施工開挖的山坡上,疑似挖出一批零碎的“恐龍蛋”化石,有村民或民工在現場撿拾。

  接到報警后,當地派出所迅速趕往現場,陸續數天收繳了部分散落在工地上完整的“恐龍蛋”化石共計24枚及部分不完整的蛋殼碎片。隨后,河源恐龍博物館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派出文博人員及專家,先后於今年6月至8月共4次趕赴發掘現場,對實施爆破的山坡進行搶救性保護發掘,又先后發掘出數窩窩狀“恐龍蛋”化石,其中嵌在紅砂岩土塊、肉眼可見完整的“恐龍蛋”化石9枚,同時出土有不完整的“恐龍蛋”蛋殼及蛋碎一批。杜衍禮稱,目前這批被搶救性保護和發掘的恐龍蛋化石已被館藏,嵌在紅砂岩土塊的“恐龍蛋”有待今后修復后在河源恐龍博物館對外開放。

  杜衍禮稱,今年6月份,當地派出所收繳上來的部分“散蛋”引來外界關注,今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強博士專門帶領3名研究生從北京“飛赴”河源,對當地的“恐龍蛋”發掘工作進行了現場指導,又先后發現了數枚散落工地的完整“恐龍蛋”化石。

  蛋殼碎片在同一土層呈一字形明顯排列

  記者9月16日在已停止施工的發掘現場看到,出土“恐龍蛋”化石的地方距離河源市江東新區的東江河畔直線距離不足2公裡,不遠處是在建施工中的贛深高鐵河源站工地,在被填埋的山坡下面是一處東江支流的小河溪,陪同記者一起前往現場的河源恐龍博物館館藏研究部副主任黃志青告訴記者,遠古時候,這處地方應該是東江河畔或東江支流的河灘,從現場發掘出的堆積泥層可以看出,山坡上3米多高的黃色新泥土,應該是河流沖刷下來的砂石土層,在砂石土層下方約1.5米深就是發掘“恐龍蛋”的紅砂岩層。

  “這是在江東新區最東邊發現的一處恐龍蛋化石發掘點,值得考古專家今后的詳細考究。”黃志青指著一處遍布“恐龍蛋”蛋殼碎片的紅砂岩層稱,這些蛋殼碎片分別在同一土層,呈一字形明顯排列,可以推斷出埋藏“恐龍蛋”的河灘曾經在遠古時候遭遇過洪水沖擊和泥土擠壓,隨后會出現“恐龍蛋”蛋殼碎片層層疊疊地並排在一起的景象。記者現場看到,出土“恐龍蛋”的發掘現場,山坡長不足200米,8個發掘點前后均發現了恐龍蛋及其蛋殼碎片。

  杜衍禮稱,河源恐龍博物館現已建立起較為完善的資料系統,對每一枚恐龍蛋化石的尺寸、重量、地點和層位等信息都清晰記錄在案,像一串串加密符號,等待未來一一破解。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強博士告訴記者,這些發掘點和新出土的“恐龍蛋”化石,對今后研究河源白堊紀晚期的“恐龍蛋”種類、恐龍多樣性、古地理、古環境、古氣候變化等情況有著非常重要的科研價值。(記者 曾煥陽 通訊員 黃志青)

(責編:張晨牧、陳育柱)

關注我們

  •  
  •  
人民廣東人民廣東 粵港澳大灣區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