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在北京國際電影節反響熱烈 這部粵產電影為何號召力這麼大

2020年08月30日16:31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這部粵產電影為何號召力這麼大

葉嘉瑩

  《掬水月在手》在北京國際電影節的放映現場。

  8月29日,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指導,廣州行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廣東方所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北京國際電影節放映。《掬水月在手》是96歲高齡的中國古典文學大師葉嘉瑩唯一授權傳記電影。今年7月,作為入圍金爵獎紀錄片單元的唯一一部華語片,《掬水月在手》於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獲得觀眾的肯定與喜愛。此次,在北京國際電影節放映,許多觀眾慕名而來。

  這部粵產電影,為何在兩大國際電影節上反響熱烈?葉嘉瑩的號召力為什麼這麼大?《掬水月在手》聯合制片人、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葉嘉瑩助理張靜在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專訪時表示,大眾對家國、對文化有了更多的思考,《掬水月在手》對民族文化基因之探尋,正好契合了當下社會思考的焦點。    

  在北京國際電影節開票5秒售罄

  去年,《掬水月在手》在廣州、北京試映后,獲觀眾高度肯定。今年7月,影片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放映時已一票難求。而在北京國際電影節(北影節),該片同樣受到追捧,開票5秒后即售罄,位列北影節開票首日最快售罄影片首位。在29日的放映現場,有老年觀眾慕名而來,年輕觀眾的身影更比比皆是。電影放映結束時,現場響起熱烈掌聲。

  葉嘉瑩的詩詞人生與人格魅力,令不少觀眾為之感動。不少人在網上第一時間留言點贊,認為影片“幽靜但力量非凡”“美,質感絕佳”。

  網友“沙丘”表示,“影片以葉嘉瑩的學術研究切入,通過雅樂、吟誦、器具、古建筑、山河湖泊等意象,營造出那種如夢似幻的詩歌年代,太美了!” 網友“奇奇”則直接表示,這是自己在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看到的最佳影片。

  更多觀眾則是被葉嘉瑩本身所打動,有觀眾表示,葉嘉瑩的人生經歷與精神品質,比任何影像都更為有力,“看完影片,會更想去深入地了解她的人生。”“電影中的最后一幕白雪皚皚,像極了葉先生,孤冷清離,卻又不失生命的頑強。”也有觀眾表示, “葉先生的處事之道是如此沉穩,人生哲學是如此豐蘊,心態理念是如此澄澈,哪怕能學到點皮毛也受用一生。”

  影片與“弱德之美”一脈相承

  影片的鏡頭從葉嘉瑩生活的宅院開始,葉先生吟誦著杜甫的《秋興八首》,仿佛吟誦著她的漫漫人生。在平靜之下迸發出巨大力量的“高冷”處理,在張靜看來正是葉嘉瑩“弱德之美”精神的一種延伸。

  1993年,葉嘉瑩從朱彝尊的愛情詞《靜志居琴趣》出發,提出了“弱德之美”這一詞之美感特質。在她看來,“弱德之美”既是詞所具有的特殊美學品質,也是詞與詩之間的本質區別。何為弱德之美?葉嘉瑩說,是一種持守,一種道德,即君子賢人處外界的強大壓力下,所採取的約束和克制,卻還有一種對於理想的追求與堅持。葉先生強調,弱德之美並非弱者之美,與生活中的弱者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我提倡弱德之美,但我並不是弱者。”

  張靜說,葉嘉瑩的一生,正是“弱德之美”活生生的寫照。葉嘉瑩在被生活痛擊的時候詮釋“弱德之美”,在獲得鮮花和掌聲的晚年更是如此。這些年,葉先生獲得粉絲的敬愛,獲得多個獎項肯定。但她依然堅守朴實的初心,將全部精力和情感寄托在弘揚中華詩詞文化的事業上。

  《掬水月在手》沒有用浮華的熱鬧去烘托葉先生的成就,沒有在形式和節奏上討好觀眾,創作團隊以敬業的態度堅守著自己的藝術追求,這與葉先生的精神一脈相承。

  在張靜看來,葉先生提出的“弱德之美”,放在當下,同樣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面對外界給予的壓力,我們有德,有韌性,不肯輕易屈服,這是我們文化品質的呈現,‘弱德之美’,正是我們的文化符碼。”

  詩詞,賦予葉嘉瑩堅強面對苦難的格局與胸襟

  1924年,葉嘉瑩出生於北京一個書香世家,從小家庭裡就有著濃厚的文化氛圍。17歲,葉嘉瑩考入北京輔仁大學國文系,大學二年級時遇到了古典文學名師顧隨,並深得先生賞識。

  如果說詩詞為孩提時代的葉嘉瑩打開一個廣闊的世界,那麼在她后來遭受生活的苦難之時,詩詞一次次拯救了她。

  葉嘉瑩一生命運坎坷。她在紀錄片中提起,自己17歲喪母,自幼飽嘗生離死別之苦,后來又遭遇婚姻不幸:丈夫入獄,她帶著孩子寄人籬下,3年后丈夫獲釋,性情卻也變得暴躁,唯有葉嘉瑩苦苦維持生計。52歲時,女兒與女婿因車禍雙雙遇難,更是讓她陷入巨大的悲痛。她把自己關在屋內,將所有的痛苦凝成《哭女詩》10首。

  張靜坦言,葉先生的一生經歷顛沛流離、家庭變故,詩詞是支撐她走過巨大苦難的力量源泉。

  張靜說,改革開放之初,葉先生主動提出志願自費回國執教。大女兒的離世,讓她深切感悟到,唯有跳出“小我”的狹隘,把全部感情和精力投入到古典詩詞的傳承之中才能精神永駐。這種超越“小我”,融入“大我”的格局與胸襟,正是中國古典詩詞所賦予她的。

  一生桃李滿天下, 願做詩詞“擺渡人”

  深切體會到詩詞賦予自己的力量,讓葉嘉瑩決定把一生都奉獻給中華古典詩詞的研究和傳播。

  1979年,葉嘉瑩在南開大學任教,並被北京大學、中國社科院、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數十所國內大專院校聘為客座教授或名譽教授。1991年在南開大學建立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由她親自擔任所長。2016年,葉嘉瑩先生在南開大學設立“迦陵基金”,推動詩詞教育,助力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目前已累計捐贈3568萬元。

  在南開大學授課期間,可坐300人的大階梯教室常常人滿為患,聽課証一証難求。每次講課,葉嘉瑩必然堅持站立,儀態高雅,激情四溢,隻要講起古典詩詞,這位年過九旬的老人家就會煥發出異樣的青春。

  在去年由教育部和國家語委聯合主辦的首屆“迦陵杯·詩教中國”詩詞講解大賽總決賽上,葉先生與200多位青年參賽教師見面,驥老猶存萬裡心的精神,令現場許多青年教師為之動容。

  今年已96歲高齡的葉嘉瑩,是無數人通往古典詩詞海洋的“擺渡人”,不僅如此,她還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扮演著承先啟后、溝通中西的重要角色。葉先生曾表示,她的一生不追求名利,重點在於傳承。

  2020年是葉先生執教75周年,也是她回國教書的第41個年頭。70多年來,她實踐了自己“柔蠶老去應無憾,要見天孫織錦成”的承諾。在葉先生身邊工作多年,張靜說,宋朝大慧禪師的兩句經典“好將一點紅爐雪,散作人間照夜燈”,是她心中對葉嘉瑩的最佳寫照。(記者 黃岸)

(責編:李語、陳育柱)

關注我們

  •  
  •  
人民廣東人民廣東 粵港澳大灣區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