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
俯瞰汕頭一灣兩岸。 方淦明攝
人民網汕頭8月27日電(王星、趙唯淞、李申、劉淞菱)2021年11月,第三屆亞洲青年運動會將在廣東汕頭舉行。這是新時代推動汕頭經濟特區再出發、展現城市新形象的一大盛事喜事。
從龍湖村的一片沙丘帶起步,40年間,汕頭經濟特區從最初的1.6平方公裡,擴容到市域全覆蓋2064平方公裡﹔地區生產總值先后在1992年、2009年突破100億元、1000億元——昔日的“省尾國角”邊陲小城,已然發展成為開放繁榮的現代化濱海城市。
汕頭港廣澳港區。 劉淞菱 攝
廣澳港區讓“百載商埠”聯通全球
8月27日上午,一場大雨洗去連日來的高溫。汕頭港廣澳港區深水區,一艘巨輪穿過8公裡長的防波堤,緩緩駛進港口。船上滿載的200多個集裝箱,將在14個小時內完成卸載,發往全國各地。
汕頭是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有“百載商埠”之譽,歷來是粵東、贛南、閩西南一帶的重要交通樞紐、進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
“整個粵東99%的集裝箱都是從汕頭港出去的。”汕頭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吳志明介紹,從1860年開埠至今,汕頭港一直是國家沿海主要港口,也是“一帶一路”重點建設港口。
據了解,過去汕頭的海運,主要通過數十公裡外的汕頭灣內港區(主要含珠池港區、馬山港區、老港區),但由於受到航道水深、海灣大橋等條件限制,已無發展潛力。
始建於1994年的汕頭港廣澳港區,是規劃以集裝箱運輸、石油化工品和散雜貨運輸為主的大型綜合性港區。該港區水深條件優越,是我國東南沿海不可多得的天然深水良港,也是粵東港口群唯一核心港區,目前該已建成2個碼頭、9個泊位,開通國際班輪航線13條、內貿航線4條。
從地理位置上看,廣澳港毗鄰汕頭保稅區,直接經濟腹地是汕頭、潮州、揭陽、梅州4市所轄14縣的廣大地區,間接腹地包括閩西南及贛南部分地區。
“廣澳港區距離西太平洋黃金航道僅有10公裡,就好比一個建在高速公路旁的停車場。”汕頭招商局港口集團華港集裝箱分公司經理陳順宏表示,“十四五”期間,汕頭將重點對廣澳港區三期工程的三個7—10萬噸級集裝箱泊位、疏港鐵路等項目進行建設。“屆時,該港區將引領粵東港口群,進一步融入大灣區港口競爭合作格局。”
汕頭華僑試驗區人才大廈。 汕頭市委網信辦供圖
人才大廈為潮籍英才構筑“歸谷”
100平方米的辦公室、幾十張辦公桌、卻容納10多家創業公司……
8月27日,汕頭華僑試驗區人才大廈3樓的辦公室裡,小小網絡有限公司的創始人林欽澤正坐在電腦前,修改著一份游戲策劃書。在他身旁,團隊的十多名伙伴們,正各自忙著手頭的工作。
2019年,這個在北京、杭州等城市打拼十多年的林欽澤,選擇回到家鄉,在華僑實驗區內開始自己的創業生涯。
林欽澤所在的華僑試驗區人才大廈,是汕頭市為華人華僑和潮籍英才回國回鄉創新創業打造的“歸谷”。
這棟7層高的小樓,功能完備、設施齊全,黨群服務中心、人才服務中心、創客辦公室等功能區一應俱全,還配有68套人才公寓。
人才大廈創客辦公區運營方——汕頭啟迪創業孵化器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范曉東介紹,目前人才大廈已先后引進創業企業和團隊16個。“公寓已經住滿了,辦公場地也不夠了。周邊類似的孵化器園區,都在晝夜不停地趕工建設。”
要加快創新驅動步伐,走高質量發展之路,離不開高水平創新人才隊伍的支撐。近年來,汕頭提出,要圍繞主導產業、優勢產業,加強本土創新人才培養,打造區域人才高地。
近年來,繼2017年出台“人才30條”后,汕頭市陸續制定42個配套實施細則,推行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構建有效承接人才的創新創業載體。今年3月,汕頭再次發出“招賢榜”,全面啟動“引進博(碩)士三年行動計劃”,並且拿出2億元作為人才發展專項資金。
“在外漂泊一些年,最終還是覺得家鄉好。政府的政策支持給了我們很多幫助,讓我們團隊在這裡如魚得水。”林欽澤表示,相比大城市,雖然汕頭在產業發展、人才資源等方面還有一些差距,但任何事都要一步一步來。“現在試驗區已經有了一個好的開始。”
第三屆亞洲青年運動會主會場施工現場。 劉淞菱 攝
重大項目為特區尋求發展新空間
8月27日,在汕頭東海岸大道旁的一處工地上,現場800多名工人、70余台挖機、塔吊等各類設備,正在進行緊張施工。
這裡是第三屆亞洲青年運動會主會場的施工現場。經過上千人一年時間的努力,兩座建筑的“骨架”已經基本搭建完畢,數十條鋼架勾勒出的優美曲線,仿佛一朵美麗的浪花。
“亞青會主會場的名字,就叫‘飛舞的浪花’。”項目總工程師謝元勛介紹,該項目包括一座2.2萬人規模體育場和一座8000人規模體育館。目前項目的鋼筋結構已經接近完工,即將進行金屬鎢皮覆蓋,預計明年5月底竣工。
看著眼前熱火朝天的施工現場,很難想象,此刻腳下站立的地方,十幾年前還是一片碧波汪洋。
“人多地少,城市發展空間狹小,一直是這座城市發展的瓶頸。”華僑試驗區規建局局長陳滿彬介紹, 2011年,汕頭市以河口治理、海堤建設為切入點進行綜合開發,通過圍海造地、抽沙填海,造起一座24平方公裡的“海上新城”。
從滄海變桑田、從灘涂變沃土,再到新城崛起……近年來,汕頭立足廣東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新定位,以籌辦2021年亞洲青年運動會為契機,正以大思路、大手筆、大氣魄的規劃建設,為城市發展擴展空間。
汕頭高鐵站樞紐一體化工程是其中又一項大項目。這是一個集高鐵、普鐵、城際鐵路、城軌於一體的綜合性交通樞紐,建成后,將成為粵東地區規模最大、交通接駁功能最齊全的鐵路樞紐。以此為核心,周邊47平方公裡的綜合開發也已經提上日程。“未來這裡將成為汕頭新的中央商務區。”項目設計師羅益德說。
除此之外,被稱為“世界級超級工程”的海灣隧道順利貫通,內海灣南北兩岸的交通瓶頸,即將得到進一步紓解﹔汕汕鐵路的加快建設,將在珠三角地區和潮汕地區之間搭建一條時速350公裡的“黃金通道”……
隨著一個個重大項目、一批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工程的建成,汕頭正以全新的城市格局、居住投資環境,迎來新一輪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