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區治理現代化 先行示范再出發

2020年08月25日21:17  來源:人民網-廣東頻道
 

  【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

  人民網深圳8月25日電(張東方、李申)前海灣畔,風起潮涌,200多棟現代化建筑拔地而起。這裡被稱作“改革開放的新起點”,“一年一個樣”的變化速度,讓香港青年陳升更加堅定自己落腳前海的創業夢想。

  光明新城,熱氣騰騰,99平方公裡的科學城蓄勢崛起。這裡被定位“世界一流科學城”,綜合粒子設施等重大項目相繼開工,讓工作在這裡的林鵬強烈感受到新時代特區建設的火熱氛圍。

  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將迎來40歲生日。

  新時代,再出發。一西一北兩個繁忙的場景,是深圳在“雙區驅動”背景下搶抓機遇、奮發有為的縮影。

深圳市行政服務大廳可集中辦理1000多項服務事項。劉淞菱 攝

  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步入怡海大道,一組看似集裝箱的臨時建筑引人注目。這裡是前海管理局辦公樓。在這裡,平均每三天就有一項創新推出:在全國率先推出商事制度改革﹔國內首創跨境金融政策體系﹔國內首創試行香港工程建設模式……

  十年來,前海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累計推出制度創新成果573項,其中全國首創和率先226項,在全國復制推廣58項,成為新時代“制度創新策源地”和“改革開放試驗田”,已吸引世界500強投資企業324家。

  在深圳的“城市窗口”——行政服務大廳,智能化服務令前來辦事的唐先生很是欣喜。唐先生是南山區一家互聯網公司員工,前來辦理跨境電商相關手續,微信掃碼、填寫信息、線上審批、完成注冊......“原來以為挺麻煩,至少要跑個好幾趟,沒想到幾分鐘就搞定。”

  “通過‘一門式一網式’政府服務模式改革,市民和企業辦事隻進一扇門、隻找一個窗。”深圳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局長劉佳晨說,服務大廳已有36個職能部門入駐,可集中辦理1000多項服務事項。

  優化政務服務,深圳市打出“組合拳”:上線“i深圳”統一政務服務平台,不斷刷新“不見面審批”“全城通辦”范圍﹔實現企業投資項目備案、人才引進等領域212個事項“秒批”﹔打造建設投資項目審批“深圳90”品牌,實現90%行政許可服務事項“最多跑一次”……

  近年來,深圳更是把營商環境改革當作“一號工程”來抓。

  2018年2月,深圳推出“營商環境改革20條”,努力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今年3月,深圳又在商事登記等14個重點領域推出210項改革舉措。

  “深圳給企業家營造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從審批事項的改革到政務效率的提升,都是幫企業解決實際困難。”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表示。

  得益於營商環境改革,深圳市場活力持續迸發。今年上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深圳新登記企業15萬戶,同比增長14.9%。截至6月底,深圳累計共有商事主體340.6萬戶,商事主體總量和創業密度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

  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表示,群眾和企業辦什麼事煩,就把什麼列入改革的范圍﹔辦什麼事難,就把什麼納入必須解決的范疇。未來,深圳將以更大力度推進營商環境改革,讓創新創業人才擁有更優質的發展環境,讓各類企業安心扎根深圳,做強做優做大。

深圳光明科學城效果圖。

  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

  深莞交會處,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合成生物研究設施等重大項目接連開工,一派熱火朝天景象。

  “這裡正在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光明區區長劉勝說,以前人們常說光明偏遠,尤其是科學城啟動區板塊。現在高速連接了,地鐵通車了,光明在大灣區的地理優勢凸顯出來了,成了大科學裝置、高水平大學的集聚區。

  一年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發布,其中提到“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

  在此背景下,光明科學城肩負起重要使命。

  打開粵港澳大灣區版圖,光明位於深圳的西北向,處於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節點。廣深港高鐵線和即將開通的贛深高鐵線均從光明經過。按照規劃,99平方公裡的光明科學城將建設“一心兩區”(光明中心區、裝置集聚區、產業轉化區),其中裝置集聚區是重中之重,六個大科學裝置等均集聚於此。

  一流的科學城需要一流的大學支撐。目前光明區引進兩所研究型大學,一所是中山大學深圳校區,日前剛迎來2000多名學生報到﹔另一所是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這是一所高起點的研究型大學,將在今年開工建設。

  8月18日,在大科學裝置區,備受矚目的光明科學城綜合粒子設施開建。“這是光明科學城開工建設的第三個大科學裝置設施。”光明區發改局副局長張玲說,此前,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擬兩個大科學裝置設施已動工建設,而材料基因組、精准醫學影像設施建設也在抓緊推動。

  落戶光明的大項目,還有深圳灣實驗室、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二期)、深圳科技館(新館)等。

  深圳市市長陳如桂表示,布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深圳落實國家戰略,建設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的重要支撐和基礎,事關深圳長遠發展和核心競爭力。光明科學城要對標全球最高標准、最好水平,用最先進的理念、最好的規劃、最好方案全力把光明科學城規劃好建設好,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

  今年4月,深圳市政府印發《關於支持光明科學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的若干意見》。政策加持下,光明科學城加速崛起,逐漸成為深圳全過程創新生態鏈中“支撐深圳原始創新的重要載體”和“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創新引擎”。

治理后的茅洲河水清岸綠。 劉淞菱 攝

  變“痛點”為“亮點”

  8月25日上午,深圳灣口岸秩序井然。一群從香港過來的旅客完成各項檢測,正在等候汕尾的專班。“每天往來1000人左右,比以前少了很多。”口岸安保工作人員老彭說。

  今年3月,深圳出現境外輸入性新冠肺炎病例,“嚴防境外輸入”的警報全面拉響。深圳灣口岸,開始成為深圳抗擊疫情新的“主戰場”。海關、邊檢、口岸、應急、醫院等工作人員一起,筑成口岸戰疫防線。

  鄭茜,深圳灣海關法規科科長。每天100多個電話,讓她的喉嚨近乎嘶啞。趙磊,龍華區司法局辦公室科員,被抽調至深圳灣口岸增援,負責將目的地為龍華區的旅客由口岸送往屬地社區。每一次轉運,他都面臨被傳染的風險。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沒想太多,就想著把工作做好”......戰斗在一線的英雄們不畏風險,逆行而上。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是對深圳城市治理最直觀的一次檢驗。

  40年,深圳從一個邊陲小鎮,發展成為一個超大型城市。“如何解決城市進程中遇到的問題,關系到整個國家的治理現代化。”北京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長俞可平表示。

  新形勢下,特區治理如何升級?近日調研採訪中,茅洲河、南頭古城、維珍妮工業園給出一些“新答案”。

  茅洲河上游,燕羅濕地公園段水清岸綠,水鳥翻飛,很難想象過去這裡是廣東省污染最嚴重的河流。為了將這條“黑水河”治理好,深圳市推行全流域雨污分流,逐個小區、逐棟樓宇、逐條管網排查改造。

  “2016年以來,茅洲河治水投入344億元,新建污水管網2008公裡,完成小區、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2628個。”深圳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說,經過5年持續治理,茅洲河已實現“污水全收集、收集全處理、處理全達標”。

  南頭古城裡,南北街裝扮一新,店家們都在准備著8月26日開業。“以前就是個城中村,改造后成了文化街區,環境好了,希望以后生意會更好。”營業25年的老牌名店“九街糖水”負責人林女士說。

  南頭古城又稱新安古城,距今已有近1700年歷史,被譽為“深港歷史文化之根”。“改造前各類房屋992棟,建筑種類多,利益盤根錯節,古城改造受到各方面因素制約。”南山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

  2018年,深圳市將南頭古城列為“深圳十大特色文化街區”。南山區政府下達“一號任務令”,推進古城建筑全面統租、街區建設和文化業態升級。

  玉湖路5號,維珍妮工業園區群眾訴求服務站,這裡面積不大,但環境十分溫馨,是光明區面向45家企業、2萬名群眾的一個重要“解壓器”。

  今年5月,94名員工因疫情防控期間薪資問題要求離職,經訴求服務站協調,員工很快與廠方簽訂離職及補償協議,兩天便拿到合理的補償金。

  “我們借鑒北京‘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的經驗做法,強化‘社區發令、部門報到’機制,推動城市基層治理‘下沉、聚力、增效’。”光明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該區99.5%的矛盾糾紛,都在基層被化解。

  “黑水河”變“生態河”、“城中村”變“文化街區”、“社會痛點”變“治理亮點”......深圳正積極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責編:陳育柱、李語)

關注我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