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粵讀·解碼特區40周年①)守住改革創新的根和魂

呂紹剛 張靚雯

2020年08月24日12:00  來源:人民網-廣東頻道
 

  編者按:

  8月26日,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首批成立的經濟特區迎來40歲生日。

  40年來,經濟特區不辱使命,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歷史進程中譜寫了勇立潮頭、開拓進取的壯麗篇章,在體制改革中發揮了“試驗田”作用,在對外開放中發揮了重要“窗口”作用,為全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篳路藍縷四十載,勇立潮頭向滄海。新時代,經濟特區如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握好新的戰略定位,繼續成為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改革開放的試驗平台、改革開放的開拓者、改革開放的實干家,成為重要的課題。

  即日起,人民網廣東頻道將推出“人民粵讀·解碼特區40年”系列專家觀點,敬請垂注。

 

  核心觀點:

  □面向未來,特區仍然要高舉改革創新的大旗,否則將會泯然於眾人。

  在改革開放40年中,對市場,對規則的尊重是經濟特區的獨特氣質。

  經濟特區不僅已經擁有了40年改革開放所積累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更擁有得天獨厚的制度性資本。

  經濟特區要發揮創新引領作用,解決一些“卡脖子”問題,體現我們在全球價值鏈的地位,提升話語權和競爭力。

 

  8月26日,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首批成立的經濟特區迎來40歲生日。

  40年來,經濟特區用實際行動創造數不清的“國內第一”:深圳誕生全國第一家股份制企業﹔珠海首創百萬“科技重獎”﹔汕頭政府機關在國內首次向企業承諾“24小時內答復”﹔廈門建成我國第一個以“國際”冠名的民用機場……

  40年間,經濟特區通過銳意改革,不斷創新,書寫一個又一個“中國奇跡”。40年來,改革與創新,成為經濟特區的“代名詞”。

  需有承擔改革風險的大無畏精神和擔當

  新時代賦予新使命。特區如何承擔新使命繼續“特”下去?專家們也提出自己的看法。

  “面向未來,特區仍然要高舉改革創新的大旗,否則將會泯然於眾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產業規劃部部長、研究員王福強說,未來經濟特區要繼續打破枷鎖,充分賦權市場主體,提供自由空間。

  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說:“經濟特區不僅已經擁有40年改革開放所積累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更擁有在向國際慣例學習的過程中所積累下來的良好的社會規制和法律環境的厚重積澱。這一切無疑都將成為經濟特區完成新時代新使命的得天獨厚的制度性資本。”

  陶一桃認為,作為中國社會制度變遷的產物與路徑選擇,經濟特區的使命仍在繼續著。“經濟特區還要繼續具備、保持率先改革的勇氣,承擔改革風險的大無畏精神和擔當情懷。”

  在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新經濟研究所執行所長周順波看來,新時代經濟特區依然要繼續發揚特區精神。“要有‘敢為天下先’的制度創新,絕不能等靠要,而是要用不怕殺頭的氣魄,實現系統性、制度性、創造性轉化,為全國樹立制度標杆和示范。”

  在專家們看來,改革創新不僅是特區的天然使命,也是未來的道路方向。

  深圳市委黨校(社會主義學院)巡視員、副院長譚剛說:“改革創新是經濟特區的根、經濟特區的魂。”他認為,黨中央興辦經濟特區本身就是改革創新的產物,承擔了重要的國家戰略重任。未來,也得秉承改革創新之魂。

  以科技創新帶動大灣區產業鏈的形成

  粵港澳大灣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國家戰略,給深圳、珠海經濟特區帶來歷史性機遇。特別是在科技創新方面,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藍圖,都將助力創新發展持續走向縱深。

  王福強認為,“雙區驅動”,是經濟特區的重大政策機遇。創新發展除了科技創新外,更多是制度創新。對像深圳這樣的先發地區來說,可以根據發展需求,擬定適合自身發展水平的制度體系,進而擁有更大的體制機制探索空間。

  “具體到深圳,要充分運用‘綜合授權’這個政策工具,打開‘天花板’,爭取適宜深圳發展的特殊政策。此外通過審慎包容監管,給市場主體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間。”王福強說。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表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研中心,本身就意味著深圳要在基礎研究上,在‘卡脖子’的技術問題上率先突破,同大灣區其他城市一起打造大灣區科技創新走廊。”

  “在關鍵領域,特別是重大裝備領域,粵港澳大灣區內要形成‘核心循環’,使龍頭企業與配套產業形成我們自己的產業鏈。”在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看來,經濟特區的優勢並非一成不變,“深圳早期的優勢是毗鄰香港,現在的優勢是科技創新,要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鏈的形成。”

  更加主動學習借鑒探索國際先進規則

  改革開放40年來,經濟特區發展迅猛的同時,難免會產生“生長痛”。專家們認為,“痛”則變,變則通,通則達。

  在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袁持平看來,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時間相對較短,在產業鏈高端方面的短板較明顯。“這就要求經濟特區要率先有所作為,通過體制創新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比如加強同國內外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合作,是未來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

  王福強認為,經濟特區要更加積極地進行制度現代化的探索。在改革開放40年中,對市場,對規則的尊重是經濟特區的獨特氣質。“在下一輪制度型開放的過程中,經濟特區應該主動學習借鑒國際先進規則,促進與港澳、國際規則的對接,再次成為制度現代化的試驗田。”

  “經濟特區要發揮創新引領作用,解決一些‘卡脖子’問題,體現我們在全球價值鏈的位置,提升我們的話語權和競爭力。”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毛艷華說。

  王福強說:“特區未來的發展,政府應該更好地提供制度和法律上的支持,尊重市場規律,尊重企業家精神,寬容失敗。這是改革創新賦予深圳的最大動能。”

  陶一桃表示,以深圳為代表的經濟特區,要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成為創新中國的標志性引擎,要以深化改革的創新性實踐,為中國社會的制度變遷與現代化建設提供更具有說服力的實踐模式與理論支撐,從而有可能為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提供具有可借鑒意義的中國解決方案。

(責編:李語、陳育柱)

關注我們

  •  
  •  
人民廣東人民廣東 粵港澳大灣區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