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大力支援四川甘孜州理塘縣發展現代農業 

2020年08月24日09:11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高原果蔬破“寒”生 對口支援送“甘”甜

  濯桑現代農業園區,貧困戶通過在香菇基地工作實現脫貧。肖雄 攝

  八月是收獲的季節,在海拔4000多米的理塘—珠海濯桑現代農業園區裡,上萬畝草莓、小番茄、黃瓜已經成熟。這些果蔬經過加工后,被運往成都、重慶和粵港澳大灣區等地。

  而在幾年前,新鮮果蔬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還是“奢侈品”。位於青藏高原東南緣的理塘縣,有著“世界高城”之稱,由於氣候高寒,果蔬難以生長。一方水土無法養活一方人,該縣曾經貧困發生率達38%,是甘孜州脫貧攻堅的一塊“硬骨頭”。

  與貧困抗爭,就要跟高寒宣戰。

  廣東對口支援甘孜州已來到第7個年頭。近年來,廣東投入大量資金援助當地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2017年春,廣東與理塘共建的濯桑現代農業園區拔地而起,一座座蔬菜大棚,破解了高原上種果蔬的難題。

  “菜籃子”豐富了,腰包也鼓起來了。在濯桑現代農業園區的輻射帶動下,當地的農牧民有了穩定、可觀的收入,脫貧奔康按下快進鍵。

  高原果蔬破“寒”而生,為理塘人民的日子增添了許多甜蜜,也讓廣東對口支援甘孜結出沉甸甸的果實。今年2月,甘孜州實現全域脫貧摘帽。

  科學施種

  把科技農業“搬上”高原

  “來,嘗嘗新摘的水果,維生素C、糖分含量可比低海拔地區高多了!”日前,記者走進濯桑現代農業園區的瑪吉阿米花園農庄,看到該農庄負責人劉振園正忙著招呼游客,香甜可口的草莓、小番茄引來眾人交口稱贊。

  放眼望去,農庄裡一座座蔬菜大棚整齊地排列在道路兩旁,各類果蔬在舒適的溫室中長勢喜人。

  很難想象,僅在幾年前,吃上新鮮蔬菜對理塘人民來說還是一種奢望。由於高原氣候條件惡劣,無法種植果蔬,而外地運來的蔬菜比牦牛肉還貴,加上交通條件和農業生產方式落后,當地人民的脫貧奔康路走得十分艱難。要想脫貧,必須突破高原高寒氣候的桎梏。

  把農業科技“搬上”高原,是破題的那把“鑰匙”。

  光照足、溫差大、土壤無污染、水質好……理塘具備發展設施農業的自然條件。經過多年探索,理塘有了建設現代農業園區的設想。可是,資金從哪裡來?

  廣東對口支援幫助理塘把設想變成現實。從2016年起,在廣東援助資金的幫扶下,一座現代化的農業園區破土動工,配套的冬暖式蔬菜大棚讓高原種植果蔬成為現實。

  “棚裡溫度最高30℃,最低9℃,非常適宜水果、蔬菜生長。”在蔬菜大棚裡,劉振剛告訴記者,像小番茄一年可收獲兩季,一棚就能產出1萬多斤。“建一畝大棚需要20萬元,廣東補貼10萬元,極大降低了我們的成本。”

  高原果蔬種植並非隻能依靠大棚。在園區的現代農業雙創中心,記者還看到了大片露天的種植基地。據園區高級農藝師陳志明介紹,他們與四川省農科院、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選育了一批適合在高原生長的果蔬種子,目前已有白蘿卜、上海青、南瓜等20多個品種在園區種植。他指著一片瓜田說:“這裡種的板栗南瓜就是一個新品種,目前還在試種階段。”

  漫步在園區裡,處處可見現代農業的“黑科技”:果蔬種植、採收、清洗已實現全產業鏈機械化﹔播種車安裝了北斗導航系統﹔深圳一家科技公司援建了一套智慧農業系統,可以實時監測環境數據和作物種植情況。

  “北斗系統給播種機加上了一雙‘眼睛’。”陳志明說,在作業的時候,智能播種機完全是按照北斗系統的衛星定位地圖來,可以確保作業又快又准又好。“以前要300人播種的土地,現在使用智能播種機,一兩個人就足夠了。”

  消費扶貧

  果蔬坐上灣區“直通車”

  種的問題解決了,那麼高原果蔬收獲后,怎麼賣?這涉及到市場對接、產品加工、冷鏈運輸等多個方面。

  “要用消費扶貧打通產業扶貧‘最后一公裡’。”廣東省對口支援四川省前方工作組組長、甘孜州委常委、副州長李興文說,通過深化兩地合作,讓甘孜更多農特產品走出去。

  濯桑現代農業園區今年的訂單已有厚厚一沓。“廣東援川干部帶著我們到廣東對接企業,和樂禾食品集團、珠海農控集團等都談下了合作。”園區入駐企業康藏陽光農牧業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楊帆告訴記者。去年,濯桑現代農業園區生產的白蘿卜,除銷往成都、重慶外,另有4000噸進入粵港澳市場,售價1.2元/斤﹔還有1萬斤高原花菇直供港澳,價格每斤10元或15元。

  廣東與理塘還探索前店后廠模式,把供應鏈前置。楊帆說,珠海農控集團為他們提供了一個400平方米的前置倉,前3年免費,大大方便了貨物配送。“尤其是疫情期間,長途配送不便,前置倉保障了在珠海等地的果蔬銷售。”

  “類似的‘前店’,還有廣州、珠海的‘聖潔甘孜’特色農牧產品展銷館和藏區文化體驗園。”李興文介紹說,結合電子商務平台,甘孜的農產品得以遠銷粵港澳,打響理塘“極地果蔬”等品牌。

  產量大、路途遠,高原果蔬對儲存、運輸設備要求較高。

  在園區裡,記者看到了廣東援建的3000平方米的農產品商品化處理中心、容量1000噸的冷鏈設施,還有幾台冷鏈運輸車。但由於果蔬產量太大,運輸車目前不夠用。“我們想了一個辦法,租用返空車,用紙箱包裝貨物,然后裹上棉被。”楊帆笑著說,這樣也能降低一定的運輸成本。

  廣東援助的冷鏈設備幫助當地果蔬升值。據陳志明介紹,在商品化處理中心對果蔬進行清洗、分揀等處理后,收貨價可以提高三成。“而冷鏈存儲則能夠至少降低10%的腐損率。”

  促就業、助增收

  “扶貧”大棚紅利多

  傍晚,51歲的藏族工人兄兄回到家,看到放學歸來的孫子、孫女,臉上的疲色一掃而光。對於現在共享天倫的生活,他以前是不敢想的。前些年,由於妻子和大兒子生病,醫藥費每年要1萬—2萬元,加上缺少勞動力,日子過得很艱難。

  種青稞、土豆,到山上挖虫草、鬆茸,這是此前理塘農民賴以生存的收入來源。園區建成后,兄兄等貧困戶的生活迎來轉機。

  那些蔬菜大棚同時也是“扶貧”大棚。村子以土地入股,不僅有土地流轉收入,年底還有分紅。貧困戶可以到園區裡務工,每天的工資100—150元不等。園區的6家企業主體,每年固定用工有120多人,季節性用工則超過5萬人次。

  如今,兄兄和兒媳婦都在香菇基地工作,每人每月工資3500元。妻子和兒子的病也有好轉,生活慢慢有了起色。兄兄掰著手指頭告訴記者:“去年家裡收入有12萬呢。”

  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理塘還有一些村子位置偏遠,資源貧瘠、土地分散,無法形成連片的產業。這些地方該怎麼辦呢?

  這時,蔬菜大棚再次發揮了作用。對於無法以土地入股的貧困村,理塘採用了“飛地”產業扶貧模式,即村子以扶貧資金入股蔬菜大棚,每年從大棚的收益裡分紅。“一個大棚每年至少有1萬元分紅。”楊帆告訴記者。截至去年底,理塘共有29個貧困村加入“飛地”產業,年收益超過251萬元。

  整個園區的“紅利”不止於此。據陳志朋介紹,廣東投入大量資金幫助園區開展技術技能培訓,通過定期舉辦培訓班等形式,教授農牧民農業技術知識,幫他們掌握一技之長。

  今年28歲的藏族小伙珍它,因為家庭困難,小學沒畢業就輟學了。從12歲開始,他靠著挖虫草、打零工支撐起家裡的生計。后來,他來到濯桑現代產業園務工,並獲得了農業技術培訓的機會。學成后的他如今成了園區裡最出色的農機手之一,一個月工資最高時能達到1萬元。

  “現在的日子就像做夢一樣。”珍它笑著對記者說,“我想繼續踏踏實實地在這裡干下去,用雙手掙來更好的生活。”

  脫貧故事

  藏族小伙逆襲記

  “別看他是個農機手,工資比我們還高!”提到藏族小伙珍它,理塘——珠海濯桑現代農業園區的幾名管理人員露出羨慕的神色。

  珍它今年28歲,在園區裡負責操作搭載北斗系統的智能播種機,月收入最多時能有1萬元。小時候因為家庭生活困難,他在小學三年級時就輟了學,從此靠打零工養活有傷在身的母親。

  從貧困少年成長為出色的農機手,他是如何完成逆襲的?

  他的人生出現轉機是在3年前。那時,濯桑產業園面向附近村庄貧困戶招募工人,珍它因此得到在產業園打工的機會。“當時心裡想,終於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不用到處亂跑了。”他的笑容透著朴實。

  一開始,他在種植基地裡做雜工,每天工資100多元錢。不到半個月,公司通知要開一期農業技術培訓班。當時,“老大哥”扎西問他:“有個學開拖拉機的機會,你想要嗎?”珍它趕忙點頭。

  老師是外面請來的農藝師,手把手教他們拖拉機搭載裝備的使用、保養、檢修等技能。雖然珍它小學沒畢業,但識字,學起來並不十分困難。

  三個多月后,培訓結束,珍它上崗成了一名農機手。工作技術含量提高了,工資也跟著漲,平均每月可以拿到五六千元。如今珍它已經成家,妹妹也考上了成都的大學,一家人的生活越過越紅火。“周末喜歡和幾個朋友聚一聚,吃吃飯、泡泡溫泉。”珍它臉上又露出朴實的笑容。

  廣東對甘孜的“智力”支援,在珍它等藏族同胞臉上綻放出一朵朵燦爛的格桑花。

  數讀

  ●3340萬元

  廣東累計投入資金3340萬元助力理塘建設理塘——珠海濯桑現代農業園區。

  ●1.2億元

  在廣東對口支援下,理塘——珠海濯桑現代農業產業園已建成面積2.3萬畝,實現產值1.2億元。

  ●4100萬元

  從2018年開始,廣東省援建資金4100萬元,在甘孜州石渠縣洛須鎮建農業科技觀光示范產業園。

  ●1.95億元

  2019年,廣東投入援助資金超1.95億元,安排產業發展項目38個,重點支持甘孜州特色生態農牧業、全域旅游發展等。

  ●13.8億元

  2019年,廣東幫助甘孜銷售各類農產品13.8億元,惠及貧困人口1.8萬人,其中廣東市場消費6500萬元。

  ●400萬元

  2019年,廣東投入資金400萬元支持甘孜18個縣市建設冷鏈物流中心。(記者 王聰)

(責編:李語、陳育柱)

關注我們

  •  
  •  
人民廣東人民廣東 粵港澳大灣區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