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琴口岸新旅檢區域正式開通 30秒即可實現珠澳跨境 

2020年08月19日16:21  來源:珠海特區報
 
原標題:新口岸 新平台 新願景 新征程

  橫琴口岸新旅檢區域開通。

  從橫琴口岸入境的第一位旅客。

  從橫琴口岸出境的第一位旅客。

  橫琴口岸外貌。

  8月18日,橫琴口岸新旅檢區域正式啟用。隨著首批通關旅客的到來,一水相隔的橫琴與澳門,將開啟“30秒跨境珠澳”的嶄新通關時代。

  濠江奔流、歲月為証。二十年來,橫琴口岸歷經四代變遷,一路見証了珠澳兩地守望相助、攜手並進的發展歷程。

  如今,作為“一國兩制”下橫琴與澳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標志性項目,橫琴口岸創新採用“合作查驗、一次放行”模式,設計年旅客通關量8000萬人次,日通關量22.2萬人次,在提升口岸通關能力和效率的同時,為兩地之間人員互通、經貿往來、交流互動、跨境合作進一步提供便利,為橫琴開發建設注入更加強大的動力,為全面深化粵澳合作、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今年是珠海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也是落實珠澳合作開發橫琴要求的開局之年。新口岸、新平台、新願景、新征程,橫琴這片用汗水、激情、智慧開發而來的沃土,繼續在國家戰略的指引下奮勇前行,在特區精神的激蕩中破冰探路!

  橫琴口岸的三個“關鍵詞”

  “橫琴口岸建設和通關模式創新,是寫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重點工程項目。”在昨日上午舉行的橫琴口岸新旅檢區域開通新聞發布會上,橫琴新區管委會主任楊川表示,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硬聯通”和規則對接“軟聯通”的標志性項目,橫琴口岸開通對進一步強化粵澳深度合作,密切經貿交流、人員往來具有裡程碑意義。

  法治創新、規則銜接、交通樞紐,三大“關鍵詞”深度解讀橫琴口岸,也為珠澳合作開發橫琴這篇文章寫下了熠熠的時代注腳。

  法治創新

  開創全國口岸建設法律授權先河

  橫琴與澳門一衣帶水、路橋相連。過去20年來,位於蓮花大橋兩端的橫琴口岸和澳門蓮花口岸,承載著珠澳兩地人員交流和經貿往來的重要使命。

  伴隨珠澳合作開發橫琴邁開步伐,如今的橫琴口岸建設,也被賦予更多在改革創新領域“破冰探路”的使命擔當。

  此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深圳灣港方口岸區、澳門大學橫琴島新校區、香港西九龍內地口岸區的法律授權,均是在口岸工程全部建成驗收后,一次性授權、一次性適用港澳或內地法律管轄。

  “鑒於橫琴口岸項目部分工程邊建設、邊通關的特殊性,全國人大常委會因地制宜,同意澳門蓮花口岸整體遷至橫琴口岸,在橫琴口岸設置澳方轄區,並對澳方轄區的旅檢區域、客貨車檢區域、澳門輕軌延伸線區域,創新性採用‘一次授權、分階段適用澳門法律管轄’的授權模式,開創了全國口岸建設法律授權的先河。”楊川表示,這是國家法治創新保障重大改革的鮮活實踐和生動案例。

  “今年3月18日,澳門特區政府正式接管橫琴口岸澳方口岸區及相關延伸區旅檢區域后,澳門海關、治安警察局、消防局及司法警察局隨即派員進駐,在依法執行治安管理任務的同時,還對口岸邊檢大樓及行車通道等各項設施設備進行完善和測試工作。” 澳門保安部隊事務局局長郭鳳美表示,在澳珠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各項工作穩步有序推進,為橫琴口岸新旅檢區域順利開通打下了堅實基礎。

  規則銜接

  “一次排隊、一次查驗、一次放行”

  此前,往來琴澳兩地仍採用傳統的“兩地兩檢”通關模式,出入境人員、車輛、貨物須經兩道關口、接受兩次檢查,手續繁瑣,耗費不少時間。

  橫琴口岸新旅檢區域開通后,將全面實施“合作查驗、一次放行”通關模式,兩地查驗單位通過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過關旅客隻需排一次隊就可完成出入境手續,從而實現“一次排隊、一次查驗、一次放行”。

  接下來,客貨車查驗也將採用“合作查驗、一次放行”模式,珠澳兩地查驗單位共享設施設備,搭建共享數據傳輸平台。

  “充分的規則銜接帶來口岸通關能力和效率的大幅提升。”據楊川介紹,未來橫琴口岸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后,日通關人員有望從當前2.5萬人次提高到超過22萬人次,年通關量可達8000萬人次﹔日通關車輛從約2700輛次提高到超過7000輛次,年通關車輛可達250萬輛次。

  據郭鳳美介紹,為進一步優化通關環境,澳門將積極推動“跨境一鎖”快速通關系統在橫琴口岸應用,即兩地海關應用同一把電子鎖及全球定位系統監控貨物運輸過程,減少重復檢查,簡化清關手續,提升通關效率,進一步促進貨物通關便利程度。

  交通樞紐

  珠澳軌道交通“一站式”緊密銜接

  就在昨日上午,備受矚目的珠機城際軌道一期(拱北至長隆段)正式開通,從拱北到橫琴長隆僅需半小時,其中也將途經橫琴口岸站點,實現“一程通達”。

  據楊川介紹,橫琴口岸將陸續建成珠澳軌道交通、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系統緊密銜接的綜合交通樞紐,主要解決廣珠城軌、澳門輕軌、公交、長途巴士、出租車、社會車輛、行人等流線之間的快速轉換。

  軌道交通方面,橫琴站是珠機城際一期全線最大的車站,也是全國第二大地下火車站,建筑面積達6萬平方米,共設置主出入口12個、疏散出入口10個。其中,4號、5號出口正對橫琴口岸,乘客下車后隻需步行幾十米。此外,正在加快建設的澳門輕軌延長線也將在橫琴口岸形成有機銜接。

  公共交通方面,目前共設有27條市區公交線路經停橫琴口岸、橫琴口岸東和珠機城軌橫琴站。此外,橫琴口岸長途汽車客運站也在昨日正式開業運營,最高可日發送旅客1萬多人次,實現省內大中城市全覆蓋。

  出租車方面,橫琴口岸可提供9300平方米停車場,同時滿足150輛出租車停泊。同時還將建成澳門大學橫琴校區連接橫琴口岸通道橋,2022年建成后,澳門大學橫琴校區師生可直接通達橫琴。

  通關現場直擊

  珠澳跨境,隻需30秒!

  “嘗頭啖湯”出入境旅客大贊通關更方便了

  18日15時,橫琴口岸新旅檢區域正式開通啟用。澳門人楊女士從橫琴口岸入境大廳3號自助通道順利入境,成為從橫琴口岸新旅檢區域啟用后入境珠海的第一人。而澳門人劉先生則成為第一位出境旅客。

  當日,還有大批珠澳居民前來“嘗鮮”,通過橫琴口岸新旅檢區域往來珠澳兩地,大家紛紛為橫琴口岸點贊,並稱珠澳兩地通關更方便了。

  刷証件、按指紋,不到30秒即通關入境

  楊女士告訴記者,她住在澳門黑沙環,聽到橫琴口岸新旅檢區域開通的消息,特意約上朋友來橫琴創新方游玩,體驗一下新口岸。“這次通關體驗很好,來到自助通道前刷一下証件、按一下指紋,不到半分鐘就順利通關了。”楊女士說,以后到珠海都會選擇從橫琴口岸過關,感覺更方便快捷了。

  當日下午,橫琴口岸入境大廳還迎來了來自澳門的“心出發,澳游橫琴”交流考察團,100多名成員身著統一T恤,特意從澳門趕來體驗新開通的新旅檢區域,隨后還前往橫琴星樂度·露營小鎮、橫琴創新方、橫琴紫檀博物館等處開展文旅考察活動。“我是專程過來體驗的,以前經常過來橫琴玩,最近一次是和家人去長隆海洋王國。”從事旅游業的澳門人葉永涅說。

  往返琴澳生活工作更方便了

  “感覺有些緊張,也很激動。以前過關要5-10分鐘,現在對我們來說體驗更好了。”今年37歲的劉先生是從橫琴口岸新旅檢區域前往澳門的第一位出境旅客。

  劉先生是澳門人,在橫琴從事資訊科技行業,每周會往返橫琴、澳門兩三趟。他告訴記者,當天自己是開車前往橫琴口岸的,周圍停車非常方便。“聽說橫琴口岸規劃了3000多個停車位,以后也不用為停車而煩惱了。”

  進入一樓旅檢大樓出境大廳后,劉先生接過海關工作人員獻上的鮮花,排一次隊、過閘機的三道門,僅30余秒就完成查驗通關。

  旅檢設施高精尖

  記者看到,在橫琴口岸新旅檢區域的海關衛生檢疫通道上方,安裝有一排紅外線智能體溫監測設備,海關可以通過該設備清晰地了解通關旅客的體溫情況,而旅客過關全程無感。

  珠澳兩地在橫琴口岸實行“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衛生檢疫通關模式。在此模式下,拱北海關與澳門衛生局共同監測雙方出境人員的實時紅外測溫情況。此外,雙方之間設有專用的跨界交接用房,配合全流程負壓環境的移交通道,由出境方負責公共衛生風險篩查,並將篩查出的風險旅客通過交接室交由入境方做進一步排查處置。

  在海關旅檢區域,最搶眼的當屬國內最先進、最智能、口徑最大的高帶速智能CT機。這個“大家伙”可快速對旅客行李進行非侵入式查驗,還能在數秒內快速識別毒品、槍支等違禁品並分揀下線。

  此外,海關為橫琴口岸新旅檢區域創新研發了“數字海關”可視化系統,對橫琴口岸海關作業區進行三維實景建模,實現對全區域的可視化管理。同時結合智能視頻分析和AR視頻地圖技術,提升現場異常行為預警能力。未來,該系統將與海關其他平台對接,實現跨域多維數據的共享共用,助推通關效率進一步提升。

  口岸通關攻略

  1

  問:橫琴口岸旅檢大廳查驗通道有哪些?分別可以供哪類人員通行?

  答:橫琴口岸旅檢大廳分為上下兩層,一層為出境大廳(橫琴-澳門),設置合作自助通道24條,傳統人工通道6條、合作人工通道4條。二層為入境大廳(澳門-橫琴)。設置合作自助通道24條,傳統人工通道7條、合作人工通道4條。

  (一)合作自助查驗區。

  設置“三道門”,旅客僅需要通過一次排隊、一次讀証、一次採集生物信息,即可完成珠澳雙方的出入境自助查驗。主要適用於同時符合內地與澳門自助通關條件的內地居民和港澳台居民。

  (二)合作人工查驗區。

  “入境查驗、出境監控”,旅客僅需要一次排隊,一次人工檢查,即可完成珠澳雙方的出入境查驗,主要適用於符合條件的內地居民和港澳台居民。

  (三)傳統人工查驗區。

  設置“台並台、肩並肩”傳統人工通道,雙方驗証台中間不留緩沖空間。旅客一次排隊,分別完成珠澳雙方的出入境查驗,適用於任何國籍及任何年齡人士。

  2

  問:當前正處於疫情防控常態化期間,經橫琴口岸出入境人員需做哪些准備,經過哪些流程,是否需要核酸檢測?

  答:出入境人員應提前申領澳門健康碼或“粵康碼”並熟悉轉碼操作,同步填寫海關健康申報項目生成“粵康碼”通關憑証(二維碼),憑“粵康碼”通關憑証(二維碼)掃碼通關,並配合海關做好體溫監測、醫學巡查、醫學排查等衛生檢疫工作。入境人員需持有7天內核酸檢測陰性証明或包含7天內核酸檢測陰性信息的“健康碼”。

  3

  問:口岸有多少停車位?停車如何收費?

  答:為方便過關旅客,橫琴口岸及周邊800米范圍內可提供公共車位11474個。橫琴口岸設有3625個停車位,其中地下負二層、負三層的2520個車位,將視旅客流量情況自8月18日起至9月30日止,分層分批免費向社會公眾開放,滿足廣大旅客的停車需求。

  4

  問:橫琴口岸周邊交通配套情況如何?

  答:在公共交通方面,全市共有27條公交線路經停橫琴口岸、橫琴口岸東和珠機城軌橫琴站。

  橫琴口岸長途汽車客運站位於橫琴口岸聯檢通關大樓負一層,計劃營業時間為每天7:00-22:00。最高日均可發送旅客近1萬人次,日均可發送班車約400班次,班次運營以珠三角地區及粵西方向班線為主、省內其他區域班線為輔,實現省內大中城市全覆蓋。

  軌道交通方面,珠機城軌一期已經開通,起點為珠海站,終點為珠海長隆站,途經灣仔北站、灣仔站(暫未開通)、十字門站、橫琴北站、橫琴站等5個車站。運營初期,新線路每天有20趟列車往返,並有1列從珠海開往廣州南。

  回顧

  四代橫琴口岸,從年驗放20萬人次到900萬人次

  2000年3月,作為迎接澳門回歸祖國的重點項目,珠澳共建的蓮花大橋正式通車,橫琴口岸也同時通關,拉開了橫琴與澳門陸上往來的序幕。

  據橫琴邊檢站入境車道隊教導員丁曉俊回憶,第一代橫琴口岸是填海建造的臨時口岸,旅檢大廳是鐵皮屋頂,外面下大雨,屋裡下小雨,台風來時,整棟建筑哐當哐當響。

  “當時每天驗放旅客僅幾百人,上午9時開關,晚上8時就閉關了,澳門方面通關的主要是氹仔居民,珠海方面則以赴澳旅游的旅行團居多。”丁曉俊說。

  通關幾年后,第一代橫琴口岸地陷嚴重,鐵皮屋修修補補,威脅旅客安全,被迫於2005年關閉旅檢大廳,在原址上進行重建。2007年,再度開放的第二代橫琴口岸,旅檢擴容、車道修繕,整體的通關條件有了很大改善。丁曉俊驕傲地告訴記者:“2008年北京奧運健兒在澳門結束訪問后,就是坐大巴從橫琴口岸通關的!”

  隨著粵澳兩地經濟合作更加密切,人員往來愈發頻繁,第二代橫琴口岸也不足以承載出入境客流、貨流快速增長的需求。2014年12月18日零時,第三代橫琴口岸啟用,即此前使用的橫琴過渡期口岸。啟用同時,這一代橫琴口岸實現了24小時通關,為通關旅客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此后,隨著橫琴自貿片區挂牌、澳門單牌機動車入出橫琴政策落地,橫琴口岸迎來了高速發展,客流量呈現爆發性增長。從2000年年驗放20萬人次到2019年的900萬人次,足足翻了45倍。

  如今伴隨新旅檢區域的啟用,也標志著橫琴口岸邁入“4.0時代”。從二十多年前口岸動土奠基的第一鏟土,到如今以煥然一新、宏偉現代的形象屹立於粵港澳大灣區澳珠一極,它無聲地見証著歷史發展的變遷。

  截至目前,在橫琴注冊的澳資企業超過2500家,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澳門青年企業家70%落戶在橫琴﹔從粵澳合作產業園、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到粵澳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區,一個個嶄新平台載體加速打造,琴澳攜手並進,不斷刷新產業能級量級,演繹從“闖”到“創”的精彩華章。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珠澳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高效運作﹔常住橫琴的澳門居民可參加珠海醫保,橫琴-澳門開通跨境通勤巴士,澳門社團在內地開設的首個社會服務中心啟用……橫琴與澳門的心手相連,在一件件民生小事中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讓澳門民眾享受更多合作紅利。

  從經濟產業融合到社會民生融合,橫琴對澳合作走向新階段。總佔地面積約19萬平方米的“澳門新街坊”項目用地已正式出讓澳門,可為澳門居民提供約4000套住房,其中包含約200套隻租不售的人才住房,並同步開放澳門標准的醫療、教育、社區服務等公共服務配套。

  路相連,關相通,心相融。“這是口岸,更是窗口。新橫琴口岸開通不僅標志著通關能力的提升,更將加速優質資源流動,密切兩地的合作往來,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橫琴新區商務局口岸辦負責人張軍表示。

  故事

  60米極限!蓮花大橋挑戰世界最小半徑彎橋

  吊臂起落、車輛穿梭、機器轟鳴……今年2月18日,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沖擊,橫琴口岸及綜合交通樞紐開發工程項目正式復工,這也是橫琴新區率先復工的省級重點項目。

  與舊橫琴口岸相比,新建設的橫琴口岸一個顯著的特征是“大”。“橫琴口岸聯檢通關大樓及南北側交通平台,總建筑面積達45萬平方米,相當於63個足球場。”中建二局橫琴口岸項目經理李奇志告訴記者。

  “不僅大,更難。”珠海大橫琴口岸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彤表示,橫琴口岸的建設難度,不僅在於其規模和建設面積,更在於需要確保不遠處的舊口岸24小時不間斷通關。“為此,工程建設已經經歷了3次轉場,工程管理的難度可想而知。”

  1200多個日夜奮力拼搏,高峰期8000名建設者同時施工,8400根超長樁根深蒂固,500噸鋼桁架整體提升,成功挑戰60米極限半徑彎橋頂推施工……自2016年開工以來,橫琴口岸建設者們用“十八般武藝”助力通關實現,用汗水與實力拼出了“橫琴精神”。

  站在全新改造的蓮花大橋前,李奇志臉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不久前,項目團隊解決了世界級施工難題,挑戰了橫琴口岸蓮花大橋世界最小半徑彎橋頂推施工。

  蓮花大橋橫跨濠江,這頭是珠海橫琴,那頭就是澳門。然而,大橋出境匝道彎橋改造,操作難度全球罕見。若不能解決蓮花大橋出境匝道彎橋改造的問題,實現通關都是空談。

  “在現場施工的時候,我們還要保証舊口岸24小時通關,不能限制交通,而且靠近邊檢、海關檢疫區,吊裝空間嚴重受限。”項目總工程師黃俊點出問題所在。不出預料,項目技術團隊必須放棄常規方法,另起爐灶。

  “既然沒有可借鑒的工程案例,那我們就自力更生。”黃俊帶著一支平均年齡僅有27歲的年輕技術團隊一頭扎進了大橋改造方案研究中。每一個地方,每一個環節,每一個設想……技術團隊根據設計方案對多項施工技術進行可行性優化,再將整體施工組織思路、成本控制、質量安全相結合,經多方安全論証,最終制定了60米極限半徑彎橋頂推的施工方案。

  有了方案便可指導施工了。“彎橋頂推就如‘貪吃蛇’游戲一樣,先建設一部分橋體,然后在頂推支撐平台上通過特殊裝置向前推送,再建設一部分橋體,再向前推送。以此類推,橋體如‘貪吃蛇’般逐漸加長,最終推向連接處,實現全橋貫通。”李奇志說。

  “在頂推階段,我們既要考慮推進數據精確、速度合理,又要注意曲線內外側頂推設備推進速度比必須為100:121。”李奇志死死盯著電腦,指揮著現場一舉一動﹔副總工陳之帶領施工人員扎在現場,採用“差速頂推法”快速推進。陳之明白,頂推過程中必須始終保持箱梁和導梁腹板始終在頂推設備縱向中心線正負50毫米范圍內,每頂推三個行程修正一次橫向位置。

  在橫琴建設者的共同努力下,蓮花大橋出境匝道僅用時25天完成建設。通過精細的全程控制、及時有效的誤差調整,技術難題最終迎刃而解,蓮花大橋舊貌換新顏,為新橫琴口岸實現通關奠定了重要基礎。

  175萬立方土方開挖、21萬噸的鋼筋量、182萬立方米的砼用量……在橫琴口岸項目每一個驚人數據的背后,都是建設者們付出的巨大努力。

  “從最開始的項目基坑到拔地而起的主體大樓,從事室外高空作業的我們,還沒能仔細看看口岸通關大廳長什麼樣。現在新旅檢區域開通了,我一定要帶著老婆去走一走自己建設過的地方!”作為中建二局橫琴口岸項目塔吊司機的汪治平,臉上洋溢著喜悅與自豪。

  統籌:本報記者 李灝菀 鐘夏

  採寫:本報記者 鐘夏 許暉 莫海暉 戴丹梅 佘映薇

  攝影:本報記者 李建束 程霖

(責編:陳育柱、李語)

關注我們

  •  
  •  
人民廣東人民廣東 粵港澳大灣區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