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海灣隧道西線貫通現場。本報記者 方淦明 攝
西線採用的是我國首台國產超大直徑盾構機,這台國之重器,完成了一次史無前例的硬核穿越。本報記者 陳 史 攝
第1517環,掘進長度3047米!昨天上午8時30分,當位於華僑公園內盾構接收井中寧靜的水面泛起陣陣波浪,汕頭海灣隧道西線宣告正式貫通!這是繼5月16日東線隧道貫通之后,項目建設迎來的又一重大施工節點,標志著隧道實現全線貫通,“世界級挑戰性工程”建成通車已經指日可待!
在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回望這項超級工程的建設之路,從2008年5月啟動前期可行性研究到汕頭海灣隧道全線貫通,整整歷時12年之久。這條連接汕頭南北兩岸的海灣隧道,串起來的不僅僅海內外潮人全天候穿行海灣兩岸的百年夢想,更承載了無數專家,參建人員的心血和期待,掀開了我國跨江越海隧道建設的新篇章。
全長6680米的汕頭海灣隧道是汕頭市第一條穿海隧道、內海灣第三條過海通道,位於海灣大橋和礐石大橋之間。作為國內最大直徑,也是國內首條在8度地震烈度區建設的海底隧道,施工綜合難度是同類工程的頂峰,多次到現場調研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孫鈞、周福霖等稱其為“世界級挑戰性工程”。而概括起來,汕頭海灣隧道具有“大、高、硬、淺、險”等五大施工難點,特別是盾構機需要直接穿越三段長達182米的基岩凸起段,且岩石最高強度達216兆帕。
“汕頭海灣隧道的難,不僅難在已探知的五大挑戰,更體現在層出不窮的未知挑戰,無類似工程借鑒。”參建各方對工程施工難度有著清醒的認識。
但任何艱難,擋不住前進的步伐!2018年,東西線盾構機在汕頭海灣20余米的水下先后始發、同向掘進——
其中,東線盾構2018年4月17日從濠江南岸始發,之后開啟736天的跨海之旅,於5月16日成功抵達北岸﹔西線盾構機同年10月23日正式掘進,至昨天上午8時30分許,主控室電腦顯示屏上,2個掘進參數赫然醒目:第1517環,掘進長度3047米,西線宣告貫通,用時655天。
“此前東線隧道的成功貫通,為西線的掘進積累了寶貴經驗。”南岸工區經理王延輝告訴記者,東線隧道在始發段便遇到了大量孤石、基岩凸起,在攻克下孤石跟基岩復合地質掘進的關鍵技術后,西線掘進時對縱斷面進行了適當調整,有效地減少遇到孤石的概率。值得一提的是,西線還創下了單班掘進7環共14米、單日掘進12環24米,月掘進432米的施工記錄,工期比東線縮短了81天。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福霖評價道,汕頭海灣隧道海底段3047米,長度雖不算長,但這是一個裡程碑式的工程,建設過程中形成的高烈度地區隧道建造體系,對未來中國隧道建設、世界隧道建設將起到一個示范作用,對我國未來開工建設的瓊州海峽隧道、渤海海峽隧道等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記者蔡曉丹 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