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粵味“村晚” 如何好戲連台

高 維
2024年01月19日09:17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村晚”和“春晚”,一字之別,各表一枝。1981年的小年夜,全國第一台“村晚”誕生於浙江月山村。自此,“村晚”從“獨樂樂”走向“眾樂樂”,從“草台班子”邁向星火燎原。

  細品粵味“村晚”,同樣別有一番滋味。在廣州派潭鎮,“村晚”已上新14場,村民表示“每一場都有新驚喜,我們就像追電視劇一樣追著看”﹔珠海三灶鎮,作為全省唯一入選的夏季“村晚”示范點位,本土藝術結合漁家晚宴,助力特色美食、新式粵菜走出家門﹔在清遠小三江鎮,連山歌墟節盡顯民族風情和非遺魅力……數據顯示,在傳統節日、重要節慶日等節點,廣東有近75.5%的行政村舉辦“村晚”等自辦文藝活動,一些地方因此強勢“圈粉”。

  人間煙火,吾鄉為念。粵味“村晚”,唱出了鄉愁戲。沒有耀眼舞台,少有明星大腕,有的只是自導自賞、自娛自樂,“村晚”為何魅力不減?原因很簡單,台上台下都是身邊人,戲裡戲外皆為身邊事,它濃縮著田園生活的片段,承載著鄉土記憶的細節,自然也就化作鄉愁一縷。“家鄉的每寸皆為村晚。”正如由粵陝兩省農業農村廳推出的系列短劇《村晚》中的這句口號,原汁原味的“鄉土氣”,不僅點燃了村民的參與熱情,增進了鄰裡之間的感情交流,也在無形之中提升了文化自信。

  “活”在當下,“火”在民間。粵味“村晚”,唱出了非遺戲。數據顯示,我國73%以上非遺項目保存在傳統鄉村,而作為非遺大省的廣東,各地鄉村保存著豐富多樣的非遺文化。如在長期的農耕生活中形成的清遠佛岡傳統民俗“舞被獅”,就曾入選2023年全國“村晚”。據報道,這裡的民間舞獅隊最近也忙碌了起來,為一年一度的佛岡“村晚”做足准備。在短視頻的搭台效應之下,非遺文化不僅在地傳承,也有望實現裂變式傳播。2023年春節,聲勢浩大的英歌舞、燃出天際的燒火龍接連“霸屏”,就是生動的實例。

  城鄉互動,近悅遠來。粵味“村晚”,唱出了文旅戲。“特種兵式旅游”“反向旅游”“CityWalk”……有足夠多的事實表明,在文旅市場供需兩端,理念、打法都在變,比如場景也能成“風景”,下沉化、碎片化的傾向愈發明顯。正因如此,小而美、“土且特”、互動體驗感強的“村晚”,也能被流量選中——派潭鎮“村晚”系列活動自去年舉辦以來,線上線下瀏覽量超1.5億人次,帶來游客量200萬人次,同比增長80%。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省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的背景下,以“村晚”為支點撬動大文旅,促進城鄉互補、產業聯動,盤活“一池春水”的“村晚”,想必會激蕩出更持久的漣漪。

  龍年將至年味濃。1月18日至3月11日,文化和旅游部也將推出多項春節主題活動,其中就包括聯合各地推出系列“村晚”展示項目。期待粵味“村晚”別開生面、好戲連台,講好鄉村振興、文化惠民的廣東故事,奏響一曲曲“步步高”“喜洋洋”。

(責編:寧玉瑛、張永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