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千年帝陵真容揭開

廣州康陵遺址面向公眾開放

2023年06月11日09:04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位於廣州南漢二陵博物館西側的康陵遺址全面完成本體保護與展示利用工程,正式向公眾開放。

今年適逢康陵遺址考古發現20周年、廣州考古70周年,康陵遺址的開放備受關注。早在2003年,康陵遺址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包括康陵在內的南漢二陵被評為200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不光要通過考古發現推進學術研究成果,還要通過后期的保護、展示工作,讓文物充分‘活’起來,為觀眾呈現一個相對完整、生動的南漢國歷史畫卷。”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張強祿說。

文保長跑讓遺址重見天日

沿著南漢二陵博物館南門往西步行數百米,一座白綠色相間的建筑映入眼帘,這裡就是康陵遺址。

南漢為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康陵為南漢開國皇帝高祖劉岩的陵墓,主要由陵墓(玄宮)及地上建筑(陵台),四周的圍垣(神牆)、角闕和陵門,以及陵門南面的廊式建筑組成。

“康陵是我國考古發掘揭露的五代十國時期唯一布局完整的陵園建筑基址。”張強祿介紹,2003年3月至2004年10月,配合廣州大學城建設工程,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小谷圍島進行了全面的考古調查勘探和搶救性發掘。

其中,五代南漢德陵和康陵的發現無疑是此次考古工作最重要的成果。康陵與德陵(劉岩兄劉隱之墓)並稱南漢二陵,是五代十國考古的重大發現。

“20年前,也是在這樣的一個炎熱的夏天,我們蹲在考古工地上開展搶救性發掘。一晃眼20年過去,見証遺址的整個保護過程和正式開放,非常感慨。”張強祿說。

沉浸式演出走進遺址現場

哀冊文碑、雙鳳紋瓦當、康陵出土玻璃瓶、花鳥紋瓦當……遺址頂部的大屏幕上,由廣州美術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師生創作的一部精美絢麗的視覺大片不間斷播放,吸引觀眾駐足觀看。

10日上午,以康陵遺址、康陵考古出土文物為創作元素的跨學科融合“沉浸式藝術劇場——傾聽·康陵”在遺址現場展演。

其中包括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博物館師生以康陵遺址為元素創作的《康陵賦》。

星海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教師李兆麟告訴記者,他和團隊用了大概兩個多月的時間編創了這首曲,融合了小提琴、古箏、笛子等多種樂器。

為什麼選用西洋樂器和中國傳統樂器“混搭”?張強祿表示,康陵哀冊文碑中寫有“梯山航海”這樣一句話,從歷史研究和考古學研究來看,五代十國中南漢國的海上貿易非常發達,在玄宮內考古隊員發現了很多來自西亞地區的玻璃瓶。“所以這段音樂也從中西合璧的角度回應了嶺南海絲文化的背景。”

未來觀眾走進遺址,還能夠欣賞到這段音樂和相應的視頻片段。

南方日報記者 黃堃媛

(責編:李佳穎、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