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東頻道

中國僑都華僑華人博物館見証百年僑史沉浮

黎禹君 實習生 周悅
2023年01月04日09:02 | 來源:江門日報
小字號

在僑博館,一架梯子橫置於頭頂,光膀子挑扁擔的工人行走其上,完美再現了華工“海外拼搏”之景。

歷時3年籌備,全新的中國僑都華僑華人博物館(以下簡稱“僑博館”)在人們的翹首以盼下終於回來了!百年僑史沉浮,是一沓沓“家書抵萬金”的僑批,一縷縷“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想念,又是“達則兼濟天下”的氣度……走進僑博館,轉角之處,歷史向你徐徐走來。

改造升級后的僑博館有哪些新變化?作為江門推進文化強市建設、“僑都賦能”工程及打造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的重要載體,如何全方位展示華僑華人重要貢獻及愛國愛鄉精神?近日,記者探訪僑博館,揭開這一我市全新文化地標的神秘面紗。

凝聚僑心僑力僑智

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僑務工作,對僑務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為做好新時代僑務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優化的展陳方案進一步提升展陳政治站位和格局格調。如在“中華兒女大團結”展覽部分,分“黨恩暖僑心”“春風興南粵”“僑都新篇章”三個章節,集中展現了改革開放以來海外僑胞為南粵僑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作出的積極貢獻。

透過僑博館,我們看到,新征程上,江門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充分發揮華僑華人戰略資源優勢,深入推進“僑都賦能”“港澳融合”工程,更好凝聚僑心僑力僑智。

九部分串聯起華僑華人史

僑博館位於五邑華僑廣場內,由五邑華僑廣場原展覽中心改建而成,建筑面積約1.7萬平方米,固定陳列為“根在僑鄉”江門華僑華人歷史展。

走進展廳,記者便被大堂的磅礡之氣深深吸引。迎面可見的是一面巨大的石牆,中間內嵌的江門市地圖就像一個窗口——華僑從江門這個窗口走向世界,世界也通過江門了解中國。遒勁有力的“根在僑鄉”四個大字浮於其上。

細看不難發現,“鄉願”“故鄉”等包含“鄉”的詞語立於石牆中間,寓意“根”“華僑”“僑胞”等涉及“華”和“僑”的詞匯分於兩側,代表“僑”。僑在海外,而根落在這裡,寓意著江門華僑華人在中國乃至世界取得的杰出成就。

“華僑華人的開拓精神,可以說已深深融入江門的城市性格之中。”市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說,為了充分展現華僑華人對中國以及對世界發展作出的突出貢獻,江門高標准建設僑博館。

一座博物館,喚醒一座城市的記憶。僑博館收藏著數萬件海內外華僑華人實物和史料,置身其中,仿佛在翻閱一部歷史書。

據介紹,僑博館固定陳列面積5110平方米,參觀展線約1200米,展出展品約1200件(套),由“序廳”“遠赴重洋”“拼搏海外”“融通中外”“推翻帝制”“鑄就豐碑”“追求光明”“中華兒女大團結”“結束廳”等九個部分組成。展覽對江門籍華僑華人史跡進行了波瀾壯闊的展示。

通過邀請有關領導專家現場考察、組織審稿會等方式,江門對僑博館基本陳列大綱、展陳設計等進行論証把關,確保展覽內容的權威性、學術性、嚴謹性。

立體展示僑胞創業和貢獻史

僑博館視野更加開闊。今年4月,江門邀請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開展僑博館展陳進一步優化提升專項工作。優化后,將江門華僑華人歷史放在中國華僑史、廣東華僑史這個宏大視野中來展示。如展覽第一部分調整為序廳,以概述的方式全幅展示江門古代移民史在中國、廣東古代移民歷史進程中的史實史料,進一步突出江門華僑華人歷史在中國華僑史中的獨特地位。

走過序廳,進入第一部分“遠赴重洋”。沿著展廳走,記者便見一架梯子橫置於頭頂,光膀子挑扁擔的工人行走其上,完美再現了華工“海外拼搏”之景。該部分展覽展示了華僑在東南亞、美洲、大洋洲等地,發揚中國人的勤勞、勇敢、奉獻精神,開發礦產、修筑鐵路、發展農業,為世界錫都建設、美洲鐵路修建、西方工業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相比舊館,僑博館的展覽基調有所升級。“在歷史前進途中,華僑華人對祖(籍)國作出重大貢獻。新館的展陳設計,更積極地展示華僑在世界發展以及在中華民族解放歷程中的貢獻。”市博物館講解員說。

走到展廳半圓形的轉角,可見曲面大屏播放“中國航空先驅”馮如的紀錄片。積貧積弱的近代中國深陷泥潭,廣大華僑身在海外卻始終魂牽故土。為了推翻帝制,大批以馮如、司徒美堂、黃三德等為代表的愛國華僑華人或慷慨捐贈,或回國參加武裝起義,堅定支持中華民族革命事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戰場、歐洲戰場、東南亞戰場都有僑胞身影,他們擔當大義,浴血奮戰,自始至終參與反法西斯戰爭,有著強烈的民族責任感。

來到一路兩岔口,左轉是海外唐人街,右轉即中國僑鄉街,兩者平行放置,展示出華僑“在海外建家鄉,在家鄉建世界”的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僑博館展廳進一步豐富五邑華僑華人實業救國的內容,既傳承弘揚愛國愛鄉的精神,又展示江門扎實的工業基礎。同時,還挖掘展示華人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事跡,彰顯文化自信。

集中展示僑批研究成果

僑都江門是研究僑批保護活化的前沿重鎮。作為江門僑批檔案收藏數量最多的單位之一,近年來,市博物館大力挖掘、保護、研究和弘揚僑批文化,目前正以僑博館改擴建工程為契機,積極探索實施系列創新舉措,讓僑批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改造升級后的僑博館僑味更濃厚。在原有基礎上,豐富了僑刊、僑批等方面內容,同時將“僑都賦能”作為正式的展覽內容進行展示。

市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僑博館收藏華僑實物4萬多件(套),包括五邑銀信(僑批)、華僑護照等館藏精品。“這些珍貴文物,從多個方面反映了五邑華僑華人艱難而輝煌的創業史和豐富深厚的五邑華僑文化。”該負責人說,僑博館收藏的華僑文物之多、內容之豐、價值之高位居全國同類博物館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結合江門僑批歷史的最新研究成果——五邑華僑和中國共產黨的關系,僑博館加入了《僑批中的黨史》有關內容,充分講述了五邑華僑華人與家鄉、與新中國的動人故事,全面展現了僑胞代代相傳的赤誠愛國心。

目前,市博物館正積極探索新時期僑批檔案保護活化利用的新路徑、新技術,讓僑批文物“活”起來,走出博物館,走上“雲端”,走進尋常百姓家。該館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還將與廣東省博物館、澳門文物保存修復學會積極進行溝通合作,建設一個專題的紙質文物保護實驗中心,讓一些受損的文物盡可能修復,建立一個僑批檔案數據庫,盡可能減少翻動文物﹔同時,著手館藏僑批檔案的整理和出版,盡可能以書、圖冊的形式向觀眾展示,擴大僑批的影響。

博物館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順著游覽的足跡,最后一幅小鳥天堂浮雕以及“百鳥歸巢 落葉歸根”一行大字赫然躍入眼帘,突出一個“根”字,巧妙地呼應了展廳序幕的“根在僑鄉”。“僑胞的付出,祖國不會忘記。祖國的枝繁葉茂,也離不開每一位僑胞所作的貢獻。”市博物館講解員說。

(責編:王雅蝶、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