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品牌影響力 爭創世界一流博物館

大咖齊聚,思維碰撞。12月15日,面向公眾的遺存——博物館公眾考古與文物活化利用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海陵島召開,數十位文博考古大咖齊聚,聚焦博物館文物活化利用等工作展開深入研討。當天,3位專家學者接受記者專訪,圍繞“南海Ⅰ號”的后期保護和活化利用,以及推動廣東海絲館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研究員魏峻:
文旅融合推動“南海I號”品牌國際化
魏峻擔任“南海Ⅰ號”考古發掘領隊有10年時間,是“南海Ⅰ號”整體打撈進館、文物發掘的“功臣”之一。闊別多年再次回到海陵島,他既感到熟悉親切,又感受到了陽江發展的日新月異。
“2005年,我參與‘南海Ⅰ號’水下考古工作時,十裡銀灘附近還是比較荒涼的,現在已經建起了現代化高樓,環境也非常優美,陽江的發展呈現出越來越好的態勢。”魏峻說,這次過來,不僅可以看到出水的大量精美文物,還能看到保存較好的船體,新的展覽、新的文物也給公眾帶來了更多關於海上絲綢之路、“南海Ⅰ號”的知識。作為親歷者和見証者,他感到非常興奮、非常開心。
魏峻指出,目前“南海Ⅰ號”的考古發掘工作已經完成,但后期的保護和活化利用才剛起步,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水下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用到的技術與陸上出土文物有比較大的差別,難度也相對較大。“南海Ⅰ號”出水的文物,不僅有木質的船體,也包括大量金屬、陶瓷等不同材質的文物,運用新的技術對文物加以保護,並開展整理研究、成果推廣等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文物活化利用過程中,我們要思考怎樣去做公眾喜歡看、公眾看得懂、受大家歡迎的展覽。”魏峻認為,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要更好地貼近公眾,為提升市民生活品質作貢獻。要將廣東海絲館的文物資源和海陵島的旅游資源結合起來,做到文旅融合。一方面大力發展旅游,吸引更多游客走進來﹔一方面要走出去,在國際社會推廣“南海Ⅰ號”品牌。可以利用VR(虛擬實景)、AR(增強現實)、元宇宙等技術,打造公眾更加喜聞樂見的展覽,更好地傳播文物知識。
魏峻表示,“南海Ⅰ號”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實証,它不僅僅証明宋代海洋貿易的繁榮,同時提供了遠超想象的大量海洋貿易資料,包括各種各樣的船貨,更重要的是它有一個保存相對較好的船體,這些都為進一步研究宋代造船工藝和海洋貿易拓展了空間。
“‘南海Ⅰ號’是一個寶庫,擁有巨大的寶藏,我們要把它裡面的文化內核提煉出來,特別是要與‘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發展戰略結合起來。”魏峻說。
魏峻建議,推進“南海Ⅰ號”打造世界級考古品牌、廣東海絲館創建世界一流博物館,首先要發掘和保護好現有的資源,不管是教育活動、研學活動,還是文旅結合,都要建立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
其次,要研究世界著名考古品牌、世界一流博物館在打造建設的過程中有哪些標准,研究、學習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它們的創建經驗、文物故事的講述方式、如何提升公眾吸引力等。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對標標准結合自身實際,分步驟按階段去推進。
此外,國際影響力也非常重要,要注重做好傳播工作。要主動運用互聯網的傳播技術,推動“南海Ⅰ號”品牌的國際化。除了新聞媒體的宣傳,也可以通過展覽、科研項目合作、人員交流或其他方式主動走出去,讓更多國外的專家學者或者公眾都願意深入了解“南海Ⅰ號”。
中國博物館協會陶瓷專委會主任、全國陶瓷文化博物館聯盟秘書長趙綱:
廣東海絲館具備爭創世界一流博物館的條件
“‘南海Ⅰ號’出水文物18萬件(套),其中陶瓷器約17萬件(套),當中相當多一部分是景德鎮生產的青白瓷。每次看到這些瓷器,都倍感親切。”專程從江西來陽江參會的趙綱說,這些景德鎮青白瓷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世界各地,承擔起了對外文化交流的功能,也成為見証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物証。
趙綱說,“南海Ⅰ號”是中國水下考古的發祥地,廣東海絲館具備爭創世界一流博物館的條件和優勢。“南海Ⅰ號”具有豐富的藏品,是國內出水文物數量最多的單體文物,廣東海絲館擁有雄厚的保護研究力量,最近又跟國家文物局合作成立中國水下考古活化利用研究院,在館藏文物、考古人才、考古經驗等方面都具有資源優勢。
就進一步推動廣東海絲館創建世界一流博物館,趙綱建議,充分發揮“南海Ⅰ號”國際影響力,進一步加大與世界著名博物館之間的交流,積極舉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研討會和高質量展覽,充分利用豐富的館藏品廣泛開展交流展示活動,加強人才培養力度,進一步提升“南海Ⅰ號”考古品牌在國內和國際的影響力。
趙綱表示,去年,中國博協專門批准了由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牽頭,與廣東海絲館等單位作為首批發起單位,成立了中國博物館協會陶瓷專委會。專委會將國內數十家擁有豐富陶瓷館藏的博物館組織起來,搭建文化交流新平台,推動中國陶瓷文化的傳承、弘揚和傳播。接下來,專委會將在廣東海絲館舉辦系列學術交流和文物展覽活動,進一步加強廣東海絲館與國內各大博物館之間的溝通交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助力廣東海絲館創建世界一流博物館。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助理教授潘攀:
以人為中心為公眾提供良好的多感官體驗
如何創建世界一流博物館?潘攀認為,博物館首先要找准自己的特色和定位,通過“博物館+考古學”“博物館+旅游業”等模式,實現品牌化。廣東海絲館可以嘗試結合海陵島豐富的旅游資源,開展“博物館+旅游業”方面的項目合作、宣傳,讓參觀海絲館成為游客來島旅游的一個必選動作。
“展覽是博物館的核心業務,創建世界一流博物館要貢獻有質量、有特色、有延續性的展覽。” 潘攀表示,廣東海絲館可以把國外跟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展覽引進來,同時主創獨具特色的臨時展覽,並注重展覽的可持續性和連貫性,吸引公眾一來再來。同時注重增強博物館的研究功能,通過開展國內國際學術研討會議等方式,增加品牌影響力。
潘攀說,文物活化的對象是物,它的接收對象是公眾本身。要不斷提升公眾在博物館的體驗,從以物為中心向以人為中心轉變,提供良好的多感官體驗。也要關注特殊人群,為視覺、聽覺障礙者等特殊群體提供便利。廣東海絲館展示以水環境為主,應加強對水環境的渲染,讓公眾有更生動、直觀的體驗。如人的體感會隨著水底的濕度、溫度而變化,還有對海洋聲音進行復原,給公眾身臨其境的感覺。
潘攀表示,下一步,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希望能在海絲館建立教學實習基地,開展長期合作。這對學校來說,學生有一個比較好的實習場所積累經驗,幫助更好地進入社會。對博物館來說,可以定向培育博物館專業人才,同時帶來學術理論及實踐上的更新,進一步提升博物館科研人員的學術水平,這是一個雙贏的舉措。
陽江日報記者 費先霞 曾宇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