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國際健康驛站啟用在即 無接觸入住 機器人送餐

廣州市國際健康驛站效果圖 圖/穗發宣
餐食配送機器人
房間門口掃碼處
驛站內其中一種房型的房間內景
房內配備的鍛煉器材
無障礙房間裡的衛浴設施
房間裡的健康上報智能面板
當前,國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廣州作為國家改革開放前沿,國際交流和商務往來頻繁,新冠肺炎疫情境外輸入防控壓力較大。為了防范境外輸入引起本地疫情傳播風險,構筑好疫情防控的堅實防線,守好中國南大門,廣州首創了國際健康驛站”模式,從布局設計、管理模式和技術手段等方面全面提升集中隔離場所防疫安全系數。
近日,第一期廣州市國際健康驛站(以下簡稱“國際健康驛站”)已完成主體結構建設,即將啟用。日前,記者前往進行探營。
確保全流程閉環管理 嚴格執行“三區兩通道”
在項目設計之初,院感、疾控、心理等多領域專家便早期介入並全程參與。選址上,國際健康驛站按照人員全流程閉環管理要求的防疫要求,對氣候條件、地理風向等因素綜合考慮,選擇在白雲區鐘落潭馬瀝居地塊,遠離人口密集居住區域和污染源,距離市區中心、市第八人民醫院(傳染病醫院)、白雲國際機場車程則僅約30分鐘~40分鐘,便於人員轉運和物資保障。
布局上,國際健康驛站的主體建筑分為入境人員居住區(A區、B區)、健康服務中心(C區)、醫護及后勤生活區(D區)、綜合服務樓(E區),安保、消防、餐廚、洗衣房、車輛洗消、廢物暫存等配套設施也一應俱全,每個區域相對獨立,區域之間間隔均大於20米,一旦出現陽性檢測者,可以立即將其所在組團封閉,第一時間切斷傳播途徑﹔嚴格執行“三區兩通道”標准要求,劃分污染區、半污染區和生活區。園區工作人員通道、隔離人員通道和物資運送通道獨立設置,流線清晰、潔污分開、閉環管理。
健康驛站建成運營后,將全力做好健康驛站疫情防控和醫療服務工作。健康驛站主題建筑的C區是佔地2500平方米的健康服務中心,按照發熱門診標准建設,由市紅會醫院(市應急醫院)負責運營管理,為園區所有人員提供健康監測、核酸檢測、基本醫療和急診急救服務﹔入住人員一旦檢出核酸陽性,將立即轉至市八醫院集中隔離。
客房服務和運營管理由嶺南集團負責,通過建立健全酒店服務制度規范和流程標准,優化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設計特色服務內容和服務項目,著力提升旅客入住舒適度和滿意率。
除了入住人員集中管理期間無特殊情況不得離開房間以外,健康驛站內的酒店服務、醫務、安保消防等工作人員也實行封閉管理,兩點一線、定期輪換,嚴格落實人員全流程閉環管理要求。
無接觸、智能化、5G……助力防疫安全、高效運營
在健康驛站中,5G通信、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科學技術融入基礎設施和服務管理中,通過場景化、智能化的綜合應用,打造全流程封閉管理的智慧化健康園區,減少人員接觸和交叉感染風險,提升入住人員的體驗感與舒適感。
據了解,健康驛站啟用后,入住的入境人員在轉運大巴上,即可完成房型選擇和房間分配﹔到達健康驛站后,無需辦理登記手續直接進入組團,並通過智能化系統完成入住、簽到、繳費、退房等手續,客房智能設備可以完成遠程測溫、流行病學調查、詢診問診等工作,室內視頻終端還能提供心理援助、人文關懷、學習娛樂等服務,並利用無人機和機器人快速完成物資配送和環境消毒,基本實現智能化無接觸服務。
在室內,儀器對入住人員生命體征進行持續監測,數據上傳到系統后台,進行精細化健康監測﹔出現異常情況時,設備和系統均可自動預警,提醒服務管理人員及時處理,進一步保障健康驛站整體環境安全和入住人員生命健康安全。
探營報告
總體概況
國際健康驛站共設5074個房間,分為5種房型,面積從18平方米到39平方米不等,另外還設置了11個無障礙房間,可以滿足不同旅客的入住需求。
建筑外觀
國際健康驛站建筑的屋頂和屋檐設計有明顯的嶺南特色。
掃碼入住
在每間房間的門外有一個掃碼處,據介紹,入境人員在機場即可獲得專屬二維碼,在房間門口掃碼可辦理入住。
房間布局
房間內顏色溫馨清爽,在設計時也考慮到了色調布局對入住人員心理影響等因素。房間布局看似與普通酒店沒有不同,實際上每個房間均為獨立的分體空調和獨立管道,分區設置獨立的排放系統、過濾系統、污水系統,避免出現交叉感染情況。
房內設施
房間內牆壁上的智能面板,整合了一鍵呼叫、健康上報、快速測溫、信息提醒等功能。在書桌上配備了“健康防疫愛心包”,內有防護口罩、消毒劑、防疫香囊等。考慮到隔離期間的鍛煉需求,還貼心地配備了瑜伽墊等鍛煉器材。
其他設施
走廊內,勾著貨架的餐食配送機器人正在各樓層間穿梭測試。為了實現無接觸配餐,每間房間門口都放置了一張小桌用於擺放餐食。(文/記者 伍仞 通訊員 穗衛健宣 圖/記者 莫偉濃、陳憂子(除署名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