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三线”规整、道路升级、天然气入户、出门见园……过去一年,家住江海区仁美新村的张姨目睹了社区日新月异的变化,幸福感获得感满满:“文明城市创建和老旧小区改造不仅美化了小区的环境,更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谁见了都说好!”
随着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不断推进、深化,这样的蝶变,正在侨乡大地持续上演。作为省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江门市已连续2年将“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选入江门市十件民生实事,2020年以来共启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65个,其中49个已完成改造,累计获得上级改造补助资金近3.9亿元,改造经验在全省推广。
文明新风吹拂下,这场关乎民生福祉的改造工程,正让越来越多的市民感受到“幸福来敲门”。
老旧小区成文明城市创建新阵地
仁美社区所在的江海区下沙片区,地处西江与其支流的汇合处。在过去,渔民靠江生存、沿水而居,致使岸边无序聚集了许多茅草房、铁皮棚,这里道路狭窄、地势低洼,排水设施不完善,是江门主城区最大的水浸隐患点,每逢雨季房屋受浸,群众苦不堪言。
随着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推进,江门市以城市品质提升和老旧小区改造为抓手,对该片区进行大规模升级改造,将原来破旧的棚户区打造成如今碧水环绕、绿树成荫的下沙公园;对仁美社区实施全要素改造,重新粉刷9栋居民楼破旧的外墙、规整风化的下水管道、重新更换30个化粪池……同时还对社区原有道路、公园绿地和居民楼道进行了提升改造,通过增设停车位、人行道,增加公共小车位200多个,新增摩托车位400多个,实施道路“微循环”等措施实现人车分流,改善了“停车难、乱停车”问题,为周边居民提供更舒适的出行环境。
秋高气爽的傍晚,在仁美新村,微风徐徐吹过,居民或在大树底下休憩,或在美丽的下沙公园漫步,真正享受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文明城市建设成果。
与仁美社区一样,江门市许多老旧小区都在这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迎来蝶变,随着市住建局“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开展,一个个老旧小区的水、电、气、路等基础改造全面完成,解决了困扰群众生活的痛点堵点;增设车位、停车场、公厕等公共配套设施后,居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尤其是一个个“小而美”的口袋公园见缝插针地出现在老旧小区周边,让居民在精神文明生活层面的需求得到满足。
在蓬江区良化南社区炮台新村,原有一处杂草丛生、功能单一的三角公园,经过重新设置场地空间、增加体育设施等改造后,成为居民茶余饭后的休闲好去处。公园后的墙面原本脏污、遍布青苔,进行升级翻新后,以“文明”“环保”“垃圾分类”为主题,精心绘制了宣传墙画,让原本单调、枯燥的墙面变成了精神文明宣传的新视窗、文明城市创建的新阵地。
“广大居民在公园内休闲,享受和谐氛围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在社区形成一股和谐正气的文明新风,促进和谐社区建设。”良化南社区党委书记韩立辉说,经过改造后,越来越多的居民愿意在公园内活动。
坚持民生导向成果共享
坚持民生导向,是江门市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行动准则。
近年来,江门市通过政策指导加持,在推动老旧小区管道燃气入户、旧楼加装电梯等方面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形成了老旧小区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盼了很多年,终于用上了天然气!”家住仁美社区32号的陈婆婆家里换上了管道燃气后,大赞方便。
使用瓶装液化气做饭,既不方便也不节约,还存在安全隐患。随着老旧小区居民使用管道燃气的呼声越来越高,江门市将该项工作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抓手,在多个老旧小区推出了管道燃气推广试点方案,采取“政府补贴+企业让利+居民分担”的方式,三方共担改造资金,把天然气接到居民家里。
“通了天然气,以后就能免去每月更换气瓶的麻烦,还能省下不少费用呢!”美景社区13号居民楼业主陈娉婷家里用上天然气后,方便又安全的体验令她开心不已。更令她开心的是,自己居住多年的步梯楼电梯加装工程也在今年完成了,终于体验到“一键回家”的幸福。
近年来江门市、区两级先后出台了相关工作方案和补贴政策,优化审批流程,主动靠前服务,通过示范引领带动,让旧楼加装电梯工作驶入“快车道”。目前,全市累计启动加装电梯项目574个,其中已投入使用175个。
当前,江门市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有基础民生类、功能完善类和综合提升类三大类别共50项改造内容,各小区可结合实际“下单点菜”。“社区的改造项目都是在充分征集居民意见后确定的。”仁美社区党总支书记赵焕媚表示,为了确保项目真正符合居民需要,社区采取“线下走访+错峰入户+户外宣传”等形式,征集群众意见并制定需求清单,从而形成切实可行的小区改造方案,真正让老旧小区改造共建、成果共享。
市提质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江门市将进一步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将“老旧小区”“绿色社区”等建设内容作为助力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不断发力补齐短板,力争到“十四五”末期基本完成老旧小区改造任务,让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记者 梁佳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