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財辦、中央農辦有關負責人解答熱點問題
今年“三農”工作怎麼干

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公布,提出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2月2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解讀文件內容,回應“三農”工作熱點話題。
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表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從黨中央關心關注的重大問題、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入手,既著眼當前,部署2025年“三農”工作中必須抓緊抓好的一些要事實事﹔也放眼長遠,著力健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長效機制。“我們相信,通過深入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一定能夠實現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不斷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韓文秀說。
問 我國糧食連年豐收,為何還要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
“2024年糧食產量再創新高,歷史性突破1.4萬億斤,大豆產量保持在2000萬噸以上,各類農產品供給充裕,為穩物價、穩民心、穩大局發揮了至關重要作用。”韓文秀說,“中央政策是明確的,糧食生產隻能加強,不能放鬆。決不能因為糧食價格一時低迷,就輕言糧食生產已經過關了。”
一方面,糧食生產在一定程度上還是靠天吃飯。近年來極端天氣等自然災害多發重發,不確定因素很多,必須立足於抗災奪豐收,把困難想在前面。另一方面,我國糧食需求還在不斷擴大。雖然現在大家口糧吃得少了,但是肉蛋奶吃得多了,需要越來越多的飼料糧來轉化。我國糧食總體上不是供大於求,而是仍然處於供求緊平衡狀態。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擺在首要位置,強調要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把我們的飯碗端得更穩更牢。
韓文秀表示,今年抓糧食生產,一要穩面積、增單產兩手發力。去年全國糧食畝產比上年提高5.1公斤,對增產貢獻超過八成。要把糧食增產的重心轉到大面積提單產上,進一步擴大糧食單產提升工程實施規模,加大高產高效模式集成推廣力度。二要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力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種等。三要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全方位多途徑拓展食物來源。
問 去年以來,部分農產品價格低迷,出現務農種糧不賺錢的聲音。如何提振農產品價格,保護和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
中央財辦副主任、中央農辦副主任祝衛東說:“各地和有關部門陸續出台了一系列產業紓困政策,幫助農民和經營主體渡難關。從近期市場走勢看,主要農產品價格趨穩,市場預期有所好轉。”
中央一號文件從生產、消費、貿易等方面,打出一套政策“組合拳”,促進糧食等農產品價格企穩回升,保護農民務農種糧積極性。
價格方面,落實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在河南、江蘇、黑龍江、安徽啟動稻谷托市收購,加大小麥、玉米收儲力度,促進大豆銷售和加工轉化,穩定市場價格,防止出現“賣糧難”。補貼方面,繼續穩定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稻谷補貼政策。保險方面,降低產糧大縣農業保險縣級保費補貼承擔比例,推動擴大稻谷、小麥、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投保面積。今年還將擴大產糧大縣公共服務能力提升行動實施范圍,啟動實施中央統籌下的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
同時,打通市場需求“最后一公裡”,破除產銷堵點卡點,著力穩預期、穩價格、穩市場。比如,針對奶牛養殖虧損問題,明確要求落實滅菌乳國家標准,促進鮮奶消費,支持以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為主體的奶業養殖加工一體化發展,促進生鮮乳就地加工轉化。
還要強化貿易與生產協調,完善農產品貿易與生產協調機制,綜合施策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穩定市場供需。
問 今年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上有哪些具體舉措?
說一千道一萬,農民增收是關鍵。去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3119元,同比實際增長6.3%,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縮小到2.34︰1。從收入來源看,經營淨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分別佔33.9%和42.4%,是農民收入的大頭。祝衛東表示:“文件著重從這兩個方面入手,部署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著力發展富民產業。要統籌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因地制宜發展適合家庭經營的庭院經濟、林下經濟、民宿經濟等,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讓農民群眾挑上致富的“金扁擔”。發展鄉村產業,要按市場規律辦事,適合什麼就發展什麼,有什麼資源就發展什麼,打好“特色牌”,做大“土字號”,不能一窩蜂地盲目上項目,避免同質化、內卷式競爭。
著力促進農民工穩崗就業增收。2024年全國脫貧勞動力務工就業規模超過3300萬人。要開展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增強幫扶車間就業吸納能力,確保脫貧人口的務工規模和收入穩中有增。
問 過渡期結束后,政策將如何向常態化轉型?
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過渡期結束之后,幫扶政策不會‘急剎車’,而是要分類加以完善,建立健全常態化幫扶的制度機制。”韓文秀表示,中央一號文件重點部署了幾個方面的工作:
提升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幫扶效能。要早發現、早幫扶,及時紓困,避免風險積累成患。要加強工作統籌和信息共享,提高監測效率,強化幫扶措施的針對性、實效性,根據困難的類型,分類落實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政策。
健全幫扶資產長效管理機制。脫貧攻堅以來,國家投入形成了較大規模的資產,這是今后持續開展幫扶的重要依托。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建立統一的資產登記管理台賬,健全資產形成、確權移交、管護運營、收益分配等全程監管制度。明確誰來管、管什麼、怎麼管,確保經營性資產保值增效、公益性資產持續發揮作用。
研究制定過渡期后幫扶政策體系。當前正在組織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進行總體評估,在評估基礎上,對各項幫扶政策分類優化完善。對於農村低收入人口,重點是統籌開展農村低收入人口及防止返貧致貧對象的識別監測,強化對有勞動能力的農村低收入人口的開發式幫扶,加強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對於欠發達地區,重點是促進這些地區振興發展,有針對性地加大政策傾斜力度。
問 如何通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盤活用好農村閑置資源資產,賦予農民充分的財產權益?
隨著大量農村人口到城鎮就業生活,農村出現了大量的閑置資產。“農村集體資源資產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物質基礎。改革的關鍵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堅持守正創新,激發農村要素活力,讓農民分享更多的改革成果。”祝衛東表示,重點是完善“三塊地”的管理制度。
第一塊地是承包地。要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試點。今年要繼續擴大整省試點范圍,總原則是“大穩定、小調整”,妥善化解矛盾糾紛,確保絕大多數農戶承包地總體順延、保持穩定,不能打亂重分,更不能收回集體或者借機違法調整。
第二塊地是宅基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允許農戶合法擁有的住房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要嚴格遵照執行,扎實做好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証,探索農房盤活利用的有效實現形式。要加強宅基地規范管理,依法保障農民宅基地基本權益。
第三塊地是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去年全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已經到期,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有關部門正在研究下一步改革舉措,重點是健全收益分配和權益保護機制。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25日 0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