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廣州︱市人大代表陳武:構建“人人都受益”的AI教育大格局

人民網廣州2月23日電 (王雅蝶、實習生姚沅君)數據顯示,目前至少已有2.5億中國用戶在積極擁抱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2月20日,廣州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召開。會議期間,多位人大代表圍繞推動科技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等建言獻策。
攝影、制圖:王雅蝶、實習生姚沅君(部分海報元素由AI技術生成)
創新沒有止境、創新引領未來。近年來,廣州在科技領域加大投入,助力高質量發展。在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中,廣州將繪出怎樣的創新版圖?圍繞構建AI教育大格局,廣州市人大代表、廣州市天河區龍口西小學校長陳武提出“金點子”。
陳武表示,人工智能時代,學生與學習的關系、師生關系、教與學的關系、家校關系都處於迅速的變化之中,學校教育正站在一個歷史節點之上。廣州要面向AI時代,加快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這是國家戰略與城市定位的必然要求,也是培養未來人才的關鍵舉措,更是推動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
如何加快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陳武首先分析了當前面臨的困境。包括技術與基礎設施不足,“人人都受益”難以實現﹔倫理與社會問題,“人人都參與”有顧慮﹔政策與管理問題,“人人都使用”有壁壘。為此,她建議從三個方面入手,共同迎接人工智能教育的美好明天。
一是施工圖、責任圖、進度圖,一張藍圖繪到底。2024年,《上海市推進實施人工智能賦能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方案(2024-2026年)》印發。建議廣州市制定《廣州市中小學AI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從教育理念、課程開發、師資培訓、設備採購等方面做好階段性目標。
二是活力源、新引擎、組合拳,將“規劃圖”變成“實景圖”。一方面通過設置專項課題,鼓勵一線學校、教師開發人工智能課程,激活“活力源”。另一方面設立專項基金,支持大學教授、中小學教師與企業專家合作,點燃新引擎。同時,開發教學資源,組織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共同研發人工智能教育課程資源,打好“組合拳”。
三是填鴻溝、重協同、強化預研,構建“人人都受益”的人工智能教育大格局。一方面注重對薄弱學校及特殊青少年群體的精准幫扶,加大政策傾向和經費保障力度,積極引導社會組織對口援建,激發內生活力,填補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之間的數字鴻溝,實現人工智能教育一個地區都不能少、一所學校都不能少。
另一方面是引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場館、高新科技企業等主動對接學校,向學生開放場所和資源,組織專業人員為學生開設專題講座、指導研究性學習等,構建“人人都參與”的人工智能教育新格局。
同時,要強化預研預判,加強基礎性、前瞻性、針對性教育政策研究,推動人工智能類校外培訓治理、競賽活動管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中高考改革、科學教育學科專業建設等各項重點工作的有效銜接,加強政策效果評估,不斷豐富政策工具箱,著力提升服務教育決策水平﹔持續開展人工智能教育調研指導,定期對青少年科學素質進行監測分析,總結提煉典型經驗做法並加以推廣,用先進理論指導實踐,用廣泛實踐檢驗理論,實現科學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共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